专栏名称: IT时报
做报纸,也懂互联网,这里是《IT时报》(IT Times)微信版。作为上海一份IT类周报的新媒体产品,这里汇聚了关注全球IT业的魔都资深IT记者。我们追求原创独家新锐,以及读视听多种表达方式。ps. 使用IT产品有问题?留言与编辑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咳嗽迟迟不好怎么办?试试线上问医生 ·  3 天前  
财宝宝  ·  892了 -20250219175718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报

安徽小城十年巨变:半导体产业崛起 网速激进跃迁【返乡记】

IT时报  · 公众号  ·  · 2025-02-10 16:35

正文

小城有了“芯”事 小村有了“极速”

作者/ IT时报记 毛宇  钱立富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家乡: 安徽池州

故乡印象:

记忆中的家乡,是秋浦河畔的袅袅炊烟,是杏花村里的悠悠酒香,是九华山下的宁静祥和。秋浦、江州、九华府,这些独具江南韵味的名字都是它的别称。


这座有着独特韵味的南方小城,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闻名遐迩,近年来又因平天湖的绝美风光,多次登上央视,坐落在镜面般湖面上的“天路”正吸引着八方游客,将这座小城点缀得更加温婉。


但今年春节返乡,我们邂逅了家乡的另一面。



小城有了“芯”事

半导体产业在崛起

2023年,在上海举办的一次汽车行业峰会上,我有幸结识了来自安徽合肥的企业家彭勇,他是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宇电子”)董事长。听完他的演讲后,我惊讶地了解到,家乡这座“五线”小城,已在半导体封测领域有了一番建树。

这次春节返乡后,第二天我便来到坐落于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宇电子,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了半导体封装测试的全流程。操作台上,穿戴工作服的工程师熟练地检查刚完成焊线工序的芯片,绿色指示灯闪烁,提示着流程正常。一旁,焊线设备正快速运作,机械臂带着金属细丝,在微小芯片上穿梭焊接,动作流畅精准。



在这里,晶圆历经减薄、切割、装片、焊线、塑封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一颗颗功能各异的芯片。在这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华宇电子的一楼展示厅,各类芯片被整齐陈列,它们已广泛应用于蓝牙音响、充电器、显示器主板等终端产品中,为这些日常设备提供着稳定高效的运行支持。


华宇电子是小城半导体产业一路走来的缩影。13年前,池州市第一家半导体企业在池州经开区落地生根,小城开始有了“芯”事。之后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之下,池州半导体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年来,产业园持续发力,成功创建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做强封装测试和分立器件,朝着大尺寸晶圆制造、车规级芯片、高端封测等领域推进全链条发展,华宇电子、安芯电子、钜芯半导体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彭勇介绍,他从最初在深圳从事芯片检测,之后在池州创立华宇,实现了产业链向上延伸。“2014年,池州良好的招商政策和生产环境吸引了我,这11年来,这座城市和这片土地滋养着华宇电子不断成长。”彭勇感慨道。


半导体产业正为家乡注入创新发展活力,2024年,池州市半导体集群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突破260亿元。

如今,华宇电子成为一家专注于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业务,包括集成电路封装、晶圆测试服务、芯片成品测试服务的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


在与彭勇的交流中,创新被反复提及。“ 在国内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流程中,封装制造和成品测试工艺已成熟,能与国际水平比肩,但大家仍在探索创新。 ”彭勇提到,华宇电子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QFN(方形扁平无引脚封装)系列产品,在国内同体量封测企业中处于领先,规模和成熟度较高;二是LQFP产品线,作为家电周边芯片,电路功能和封装规格齐全;三是围绕存储器周边的布局,特别是FC(倒装芯片)的BGA工艺,未来将重点发展。


目前,华宇电子3期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将创造近千个就业岗位。


在半导体产业的推动下,池州正从以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闻名的旅游城市,逐步转型为科技实力与文化底蕴兼具的新型城市。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池州的产业结构,也营造出浓厚的科技氛围。

小村有了“极速”

双千兆“消灭”了百兆

小城不仅有了“芯”事,也有了“光”速,从城市蔓延至农村。


我家在池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村,距离市区较远,距离佛教名山九华山更近一些,天气好时能看得见山顶。


提笔写春节返乡记时,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十多年前春节回家的一幕。那时候没有高铁、私家车,我乘坐的大巴车在雨雪天气中艰难行驶了十几个小时,到达家乡时已是深夜。没有路灯,外面一片漆黑,自己找不到那条回家的路,也不知道在哪下车,心中焦急无比。


那时,3G网络在大城市已经非常普及,手机导航等应用也流行开来。我试着通过手机地图定位的方式找到那条熟悉的回家路,但信号不佳、网络卡顿导致定位不准,下了大巴车自己借着手机微弱的灯光,沿着国道走了好长一段路,才找到那条县道。


那时,心中狠狠抱怨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鸿沟。


今年回乡过年,我喜欢站在村口的马路上,看着开通不到一年的池黄高铁列车,从不远处的山中隧道穿出,然后呼啸着向远方疾驰而去。

池黄高铁(池州—黄山)将皖南地区的九华山、黄山、太平湖这“两山一湖”风景名胜区串联了起来。它的建设、开通,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也大大提升了沿线区域5G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包括我们这个小山村。


一位在当地电信公司工作的朋友介绍说,虽然池黄高铁的里程不长,但是网络建设的难度不小。这里是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桥梁隧道的占比高,网络建设者通过对沿线基站位置、天线角度、挂高等参数进行多轮校准和施工建设,从而实现5G网络优良覆盖。


看到高铁列车飞驰,村子里的一些老人开玩笑说,虽然没有吃过猪肉(没坐过高铁)但好歹见过猪跑了。相比之下,返乡过年的年轻人更为飞速的5G网速感到兴奋,抢红包更快速、刷短视频更流畅,从这点来说,和大城市几乎没有差别。而回想起十多年前返乡的那幕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但又有隔世之感。


不仅是5G,“双千兆”的另一翼也在小乡村加速成长。


春节期间,出于职业本能,我走访了集镇上的所有运营商营业网点,发现运营商在这里淘汰“低速”宽带比在大城市更加激进,100M、200M宽带在小镇全面绝迹。


张明是其中一家网点的老板,2016年开始就从事这一行,“我记得是在2017年,100M宽带在镇上开始成为主流。但现在,在我这儿办理宽带是300M起步,100M、200M都没有了”。


张明介绍,500M、1000M宽带越来越受到小镇居民和附近村民的欢迎,“如果有需要,我们还提供家庭组网服务”。


另一家营业点负责人刘先生介绍,他这儿提供的套餐,宽带同样是300M起步,每月只要40元,还包括10GB流量,“如果每月花100元,就能办理千兆宽带,还有100GB流量”。


这次春节返乡,我在这个皖南乡村看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的生动实践,看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不断被抹平。


只是,农村“空心化”程度似乎又有所加深,有的人家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有的人家老屋倒塌了也不修缮。村子里的人少了,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这对数字乡村的发展自然是不利的。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豆包AI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