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如何通过理解用户真实任务来找到用户需求,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创新方法满足用户真实需求。文章提及了微信早期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功能“附近的人”,讨论了如何识别用户的真实需求,以及通过“用户任务”或“代办任务”的方法来找到用户真需求。文章还通过生日蛋糕店的例子,说明了如何跳出常规思维,从用户任务出发进行创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理解用户真实任务是找到用户需求的关键
用户提出的需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需求,需要通过理解用户任务来识别。用户任务包括功能任务和情感任务,需要了解用户在什么任务场景中,尝试完成什么样的功能任务和情感任务。
关键观点2: 创新应从用户任务出发,而非仅关注产品本身
产品的创新应基于用户任务,而不是仅仅关注产品本身。以生日蛋糕店为例,用户买蛋糕的真正需求是营造氛围、表达祝福,而不仅仅是吃蛋糕。
关键观点3: 通过案例学习找到用户需求
通过混沌APP的直播互动和嘉宾对话,可以学习如何找到独属的用户“真需求”,打造爆款产品。同时,通过梁雪凝老师的经验分享,可以学习如何深挖用户痛点,避免需求水土不服。
正文
我不相信,大家没有因为「好奇」点进去看过「附近的人」。
「附近的人」是微信最早上线的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社交功能。通常,它都被看作是微信成功的要素之一,早期确实帮助微信提高了活跃度。这个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功能,
让微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社交时代,用户从 400 万飙升至 2000 万!
一位曾经负责过该功能的腾讯产品经理,做过一份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他收到了大量的用户需求,明确希望增加一个置顶功能,甚至愿意付费花钱让自己的排名往前排一排。这个呼声如此之高的用户需求,却从未被开发上线过。
乔布斯这样说过,“不要问客户他需要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情况下,用户直接提出来的要求并不代表他的需求,而是针对他自己以为的需求猜测了一个解决办法。
一个女生说我找另一半的标准是:这个人要孝顺、有责任,结果她选择了一个有钱人;一个男生说我选未来老婆的标准是:要善良,结果他选择了一个漂亮、身材好的人。
因此,判断用户真需求不能只听用户怎么说,还要站在他的立场上,
通过一些列的视角转换和语言转换,理解用户使用产品或者服务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用户在他特定的情景下,完成一种行为,背后他所期待改善什么。
回到「附近的人」,调研出来呼声较高的置顶功能,其实并不是一个「真需求」。用户真实的需求是被更多人看到,想被更多人撩,想被搭讪。
极简三步法,找到用户需求「真信号」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到过一种找到用户真需求的方法。我们翻译过来是「用户任务」或者「代办任务」。克里斯坦森教授说,Jobs to be done,是一种可以帮助创新者找到用户真需求和找到创新点的方法。
用户不管用哪家的产品或者服务,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我们需要了解用户是在什么样的任务场景中,尝试完成一个什么样的功能任务,以及尝试完成一个怎样的情感任务。
功能任务,就是用户使用产品,完成什么工作,取得什么成果。
情感任务,就是用户通过使用产品,成为他做期待的样子,或者帮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务场景,是指用户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困难和机会。
找需求到找任务,需要底层认知破界创新
做产品业务久了,大家会不自觉的陷入一个隐含假设前提,认为我们是为用户提供产品的,自然会在产品上做大量创新。当我们对隐含假设做修正,认识到我们本质上在帮用户完成某种任务和工作的,这时候创新的思路就会打开。
拿生日蛋糕店举例,大多数人的创新想法都是围绕蛋糕本身做加减,怎么把蛋糕做得更好看,怎么更好吃,怎么更健康。
用户买生日蛋糕,真的是为了吃生日蛋糕吗?他们是拿生日蛋糕当礼品,当一个氛围营造工具,表达对于亲友的祝福。所以,就有一家公司做创新,派身穿熊猫服的工作人员送蛋糕,为顾客又唱又跳营造欢乐氛围,创造难忘的回忆。
12月14日 14:00-16:00,来混沌APP「一起探索流」,和混沌创新教练
赵增秀(赵二小姐)、梁雪凝
一起连麦互动,找到独属你的「真需求」,打造爆款产品!
工具拆解&秒懂案例:《洞察新消费需求,如何找到差异化增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