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妈堂育儿
2-12岁亲子教育专家 ,专注亲子教育、家庭关系、两性关系、社会热点!教你如何养孩子、如何经营婚姻。更有渝姐每天为宝贝带来一则晚安故事,养成睡前好习惯。
51好读  ›  专栏  ›  爸妈堂育儿

“我过得快乐,我爸妈很失望”:大多数中国孩子,都在受这种苦!

爸妈堂育儿  · 公众号  ·  · 2019-04-29 21:1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堂妈说:

看到这个标题,想必很多人都想到自己:

小时拿着优异的成绩单,兴高采烈的跑回家等待表扬,却被冷嘲热讽“你还和别人差得远”;

用心完成的小发明,想让父母夸赞自己能干,却反被斥责“ 整天不务正业……

为什么在有些父母眼里,孩子的快乐是罪过? 那些经常被打压的孩子,都变成什么样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 | 白芥子

来源 | 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01


天,从超市出来的时候,遇到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


她跟另外一个小姐姐边走边打闹。玩到高兴处,干脆把小裙子抓起来,因为这样腿脚更利索,跑得更快。


就在这个时候,孩子奶奶眉头皱了起来,大声呵斥道:像什么样子,不害臊吗?!


小女孩顿时僵住了,提裙子的小手放了下来,小脸憋得通红。

那个瞬间刺痛了我。


想起我小时候,每回玩的兴奋的时候,我妈就瞪我一眼,然后说:整天没个正形。


我就立刻不敢吭声,不敢玩,不敢笑,因为: 太开心是不对的;我太快乐我妈是会失望的;乖孩子从来不会玩到忘形。



有位网友也曾分享过她的故事:


有天放学,我们班长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后告诉我说,我在某数学竞赛中得奖了。我很高兴,飞奔回家,去告诉爸妈。


他们正在谈事情,头都没回转。接着,我就听见爸爸冷冷地跟我说:你确定了吗?还是别高兴得太早吧,搞不好人家骗你的。


我呆在那儿,觉得特别难堪。后来,还跑到厕所偷偷抹眼泪。


那以后,我每遇到开心的事情,就总会提醒自己,不能太高兴了。就算真的有特别值得开心的事情发生,也得要很警惕,因为在快乐之后,不知道会有什么糟糕的后果会到来。

动不动被这样子被“浇冷水”,谁敢快乐呢?因为快乐之后,紧接着是惩罚(批评,呵斥,各种糟糕的感受)。


假如父母总是苛扣孩子的“快乐”,会怎样?他们会得一种叫做“不敢快乐综合征”的病。


在这些孩子们心中,快乐是有罪的。如果此刻很快乐,那么必须要低调,要压抑,否则就可能“乐极生悲”。


假如吃到了好吃的,玩到了好玩的,甚至遇到了美好的关系,他们都会下意识地怀疑:在尽情享受后,不会有恶果吗?


为此,他们会焦虑,甚至会自动破坏/远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只因担心自己不配。




02


你也许会问,这些父母为何要这样给孩子们泼冷水?

这首先跟文化观念有关。


譬如我们的二十四孝故事里,每个人都过得很惨。似乎只有耐受那个惨,不喊不叫不反抗,才能够称其为一个好人。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好人,是不能够快乐的,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乐极”会“生悲”。


也许正是这种源自文化传统的深重忧虑和抑制,我们的父母似乎特别爱有意、无意地去干那种刻意给孩子添堵的事儿。



当然,这也跟父母自身的心理有关。

给孩子泼冷水的父母,多半是严厉、挑剔、充满指责性的父母。


当孩子为成功而雀跃时,他们可能会板着脸说:


  • 你离谁谁谁家的孩子,还差得很远呢!

  • 你以为自己这次考得不错,但是不留心肯定会下滑的。

  • 取得这个成绩,不过是你这回运气好而已。

  • 瞎猫还能撞上死老鼠呢!

当孩子因为不成功而沮丧时,这些父母可能会雪上加霜地说:


  • 我早就说过吧,你迟早要搞砸的。

  • 你看,我当初说对了吧。

  • 你还是不行啊!还是要听我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总之,任何时候,他们都不会轻易表达对孩子的鼓励和认可。


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他们自己曾经就是这样被苛责着、打压着长大的。所以,他们没法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因为自己未曾得到过赞美,于是打压、苛责自己的孩子,也 是顺理成章的的事;因为自己不曾有机会自在表达情绪、自由行动,所以自己的孩子也不该活得太舒展、太快乐。


做这一切的时候,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妥,因为他们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呀。



遭殃的是孩子。


因为所有的挑剔,传递出的讯息就是:你不好。你得听我的。你照我说这么去做了,你就好了。


这像极了一场控制跟掠夺。他们希望用掠夺孩子的方式,去填补自己内心的匮乏与空洞。


孩子在不断的打压跟贬低之下,要么拼力去成为那个怎么都无法成为的“更好的孩子”,惶惶不可终日;要么干脆放弃,陷入到巨大的无力感中,变得消极,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

这些孩子的父母,必须要做自我成长。否则,他们对孩子的打压和苛扣会持续下去,永无尽头。




03

我知道,装睡的人是唤不醒的。但是,如果你愿意为孩子做出努力,那么下面这些话,就是写给你的,即,父母究竟如何做,才能避免人为养出不敢快乐的孩子?


第一,改变“只有随时打压,孩子才不变坏”的执念。


《少年说》有一期,一对母女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女孩大声控诉妈妈总爱给她泼冷水,各种打击,却从没有鼓励和肯定过她,还总拿她跟别人家孩子做比。


她责问妈妈:“我也一样很好,很努力,为什么你就不能看到呢?”


妈妈答:“没对比就没进步。”然后还当众列举了她一大堆缺点。


女孩又说:“可我不适合激将法啊。”


妈妈却依然理直气壮地说:“你的性格,要是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孩子后来痛苦地哭了起来,看的人难受极了。

这个妈妈显然认定,如果自己不去时不时拿刀子砍一砍、修一修,孩子这棵“小树苗”一定会长歪的。她似乎以为,外部风雨还不够,她得要刻意再加些才好。

她一定是忘了,一个孩子从学会吃第一口奶,到会走路,会如厕,会交朋友,会考试……整个过程中,外界自然而然的打击和挫败,多了去了。


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真诚的认可跟鼓励,从而确认自己的真实能力,并获得抗挫折的勇气。


假如连最该支持自己的妈妈也成为了热衷打击自己的人,那么孩子心灵的大后方,岂不是空无一人、孤立无援?

请记住,我们永远不可能通过糟糕的方式让一个孩子变好。


从未曾有过切实的数据证明,经常被父母迎头“浇冷水”的孩子,是否就成绩更稳,未来成就更高,但是,临床心理学却已经告诉了我们,那些频繁被泼冷水的孩子,他们的抑郁状态,比其他孩子严重得多。

为了一个莫须有的执念,亲手将孩子推入抑郁的深渊,真的值得吗?



第二,接受眼前的这个孩子,以及他所有的真实感受。


很多父母之所以不断打压孩子,是因为对眼前这个鲜活且真实的孩子是不满意的。在他们的脑海中,存在一个完美小孩。


那个小孩,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然而,这样的小孩是不存在的。孩子不该成为父母意念的附属品。他们不该去过爸爸妈妈的人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体,他们此生的使命,是为了过一场真正属于他们的人生。

父母只有懂得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以此为前提,我们才能够试着去接纳自己的孩子,并接纳孩子的所有真实情感,包括他们的哭,他们的笑,哪怕笑到失态又怎样?

一位知乎网友分享过这么一段话: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的狗误食老鼠药死亡,大人将它埋葬在后院的时候我哭了。直到去年,还有人带着戏谑的语气说:你小时候因为狗死了还哭呢!事实上,我不记得自己哭了,只记得一铁锹一铁锹的黄土……直白的快乐,外露的悲伤,都被认为是可笑的。

然而,“直白的快乐,外露的悲伤”,所有这些时刻,不就是我们最珍贵、最动人的时刻吗?不正是这样的生命体验,才让我们这辈子,真正算是来过、感受到、热爱过、活过吗?

尤其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和压力山大的时代里,真正的快乐那么少,又来的那么艰难。所以,我们为何不放自己的孩子一马?


减少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真正欣赏眼前的孩子,并且告诉孩子,有好吃的,现在就去吃;有想做的事,现在就去做。这不是鼓励孩子放纵,而是教会他们,如何真正抓住当下。



第三,父母坚持成长。


所有不敢快乐的孩子,也会有一个同样不敢快乐的爸爸或妈妈。所以,不希望孩子变成什么人,父母先要避免成为那样的坏榜样,坚持成长和自我接纳才行。


其实,真正能够接纳自己、做好自己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也才能够活出此生的自在和快乐本色来。


这中间饱含着生命智慧,譬如下面这个小故事所透露的: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


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师傅,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这一盏小小的灯笼,只能照亮脚下这一点点地方,我们怎么才能回到家啊?


老和尚看看小和尚,平静地说:


看脚下。


—END—


#今日互动#


原生家庭的痛,

会伴随人的一生。

你经历过父母的“打压教育”吗?

你会将这种教育方式带给孩子吗?

记得在下方留言

说出你的观点哦!



微信公众号改版啦,

怕你们找不到堂妈

建议大家将“爸妈堂育儿”设为星标哦!

具体操作如下

↓↓↓

今晚堂妈想加鸡腿,记得给我点“在看”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