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叔您好,请问您如何看待近期的“六个钱包”言论?我就差不多是这样,用了五个钱包才付了首付,终于拿到了自己盼望许久的房子,但似乎过得并不怎么如意。
首先是对方父母把自己在老家的房子都卖了,现在住在了我们家,我觉得有很多不便的地方,当然这个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他们过来住也是应该的。
其次是现在生活过得很拮据,前几天报一门课程被老公发现以后还跟我发了一通脾气,我觉得房子带来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损失的东西多。
还有现在关于生不生孩子的事儿也比较有分歧,我和老公都想晚几年再生,没钱拿什么养他?但双方父母都认为有了房子有了工作就该生孩子,孩子他们来带,我们安心工作就好。
我们现在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任何决定只要是他们觉得怎样,基本就没有我们说话的份儿,我开始怀疑当初买房的决定是不是正确,但是我也知道,如果不买房,我还是会想着买房的好处,羡慕人家有房的,而且大家都说再不买就更买不起了,我不希望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房子,唉。
我很想知道蔡叔的看法,帮我缓解下生活的苦闷,期待被蔡叔翻牌……
您好,略去名字。
“六个钱包”我前几天也看到了,我在自己的实名微博上发过一条相关的,有兴趣的可以搜索关注下。
房价的暴涨其实并没有多少年,大约跟比特币的时间点差不多,我们不讨论两者之间究竟相差几百万倍,至少跟其他金融产品相比,都属于“很大”的范畴。
不要说“房价永远上涨是可预期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那么多人当年不多囤几套?贷款再多也值啊。
事实上,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觉得多几套房就可以怎么了,所有人都是在结果已经产生了之后以为那是个正常可预见的事情,这在思维谬误里叫“后见之明”。
21世纪初开始,房价有一些温和上涨,根本谈不上暴涨,大家有一点感觉,但不是太明显。房子开始成为“结婚必备品”大约是从2008年开始,2008年——2010年,是暴涨的三年,所以所谓的结婚必备品,其实是要有一定的财力,跟房子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房子不贵,谁也不会要求对方有房子,户口性质、工作性质等都曾充当过比房子更重要的角色。
房子于我而言,一直都不是什么必需品,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有理想,肯努力的年轻人,如果把钱锁死在房子里也不影响他得到其他的机会,这个时候才是买房的时机。
一个人当然可以对着按揭得来的房子痛哭流涕,然后为啃了30年的面包终于全款拿到了房子而暗自庆幸,但人生是一条单行线,你永远看不到另外的岔路,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至少我肯定是不会甘心的,那么多的机会只要抓住一个,房子早不是什么事儿了。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近期的“六个钱包买房”的言论被热炒,到底什么叫六个钱包?樊纲认为,如果年轻人要结婚了,双方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共六个钱包能够凑齐首付,就建议还是买房好。
虽然之后很多媒体说樊纲的原意是“年轻人应该量力而行”,能倾尽所有买的,建议买,倾尽所有还是买不起的,还是租房吧,年轻人不要对类似言论太玻璃心。但重点根本不在这里,这言论本身三观就有很大的毛病。
他完全可以呼吁年轻人尽量选择买房,我觉得这是一个人非常正常的主观表达,他认为房价明年翻100倍也是个人自由,但什么叫“倾尽全力”?六个钱包是倾尽全力吗?这是倾尽谁的全力?
中国人喜欢把很多关系搅和在一起,父母给孩子买房,也不是一件“应该”的事儿,竟然还把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扯进来,这是谁的钱包?退一万步,他们六个都愿意,你作为一个有手有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拿得下手?
好,就如樊纲所言的去做,六个钱包倾尽全力帮你付了首付,那你拿什么去还呢?30年后,房子是归了你,然后呢?你除了付每月的房贷外还有多少能偿还这六个钱包的?你也有孩子,这次他打算用几个钱包,你作为父母还有钱包?
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当你用了六个钱包之后,在你还清之前,你早就不是个独立的人了,因为你每时每刻的状态中都有一部分是别人替你负责的,有人替你负责,就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利,你的生活会被很多人的意志所干扰,过得极其痛苦。
回到读者的困扰,她在买房之前,思维必然一直被一种情绪给驱使着,那就是我们往往会把当前最缺的东西的好处无限放大,因为我们太想得到它,情绪大脑会特别放大它的效用,此时理性会暂时关闭,我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说服自己,比如说“有房才有家”、“房子能带来很强的幸福感”、“有房就能扬眉吐气”、“房价永远上涨”、“不买更买不起”等等。
并不是说你不能拥有这些思维,而是你不该在对某种东西有特殊渴求的时候去全然相信自己当前的想法,这些想法里面有着很多的“杂质”。
其实再想想,没房怎么了呢?大不了就是羡慕一下朋友,羡慕一下同事,还能有什么?又或者,你对“有钱”这件事真的有那么渴望吗?如果你只打着一份工,还能有周末和节假日,那还是别谈“渴望”了吧,既然都没那么渴望,又何必透支别人的钱包,这太不道德了。
跟朋友相处和跟家人相处都差不多,当他们愿意满足你的时候,当然很好,但一定不要让别人过度付出,否则你们的相处过程一定不会很舒服,要还的。
几年前我还没创业的时候,我一个朋友问我下班往哪儿走,我说了我的路线,我知道他要去哪儿,我说捎上他,中途去拐一下就行了。
他很坦然地拒绝了我,直接去打车了,在出门之前跟我说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不要为了我麻烦到自己,我不想以后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这句话同样送给你。
(完)
文末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