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胶卷迷俱乐部
胶卷迷的聚会场所~这里有关于胶卷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色影无忌  ·  摄影启示录 |为了商业的艺术 ·  昨天  
色影无忌  ·  富士XF 16-55mm F2.8 R ... ·  2 天前  
色影无忌  ·  2024年是自2017年以来,全球相机销量增 ... ·  2 天前  
色影无忌  ·  无忌评图第185期|影族:魅·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胶卷迷俱乐部

蔡司传奇的HOLOGON 15/8,为什么没有做成ZM镜头?

胶卷迷俱乐部  · 公众号  · 摄影  · 2025-02-20 00:42

正文

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 胶卷迷俱乐部 快速关注




蔡司在民用镜头领域沉寂了6年之久后,近期放出消息要制造全新的E口镜头。

今天我们继续瞎聊为什么有些镜头造不出来,在上一次讲解了为什么不造0.7光圈的标头后,今天我们似乎要谈论一个小众一点的话题:

2004年的时候, 蔡司公司为什么没有在ZM卡口上 ,推出HOLOGON镜头呢?

在COSINA明明已经能够制造出这种镜头的基本外型的情况下,为什么在CONTAX G1上它复活了,但是蔡司没有给这枚镜头第二次机会呢?

按照惯例,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枚传奇镜头,我们看到的是1974年-1975年,蔡司公司改装为徕卡M口的 HOLOGON 15/8 镜头。这枚镜头有着极其独特的外观。而它原本实在60年代设计出来的,并用于一台固定镜头相机上。





下面是它装在于徕卡M5的外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这枚镜头。
HOLOGON是蔡司公司的传奇光学设计师 Erhard Glatzel在1960年代开发的一种实验性超广角结构,目的在135上进行90°以上镜头的实验,并且尝试没有额外变形。
设计师希望摆脱施耐德的安古龙和蔡司自身BIOGON结构需要许多镜片才能实现超大角度的思路,而是用最为原始的两片镜来实现超过90°的超大角度。
这里提一句,上次我们介绍的那枚PLANAR 50/0.7也是 Erhard Glatzel设计的,同时他还是反望远结构的开创者。

图片


HOLOGON的设计来自1900年最原始的超广角镜头 HYPERGON,事实上,就是在HYPERGON两片大角度球面镜的基础上,使用更新的光学材料,并且利用一个中间组徕进一步纠正变形和球差。

BIOGON镜头,比如经典的135上的21/4.5和SWC上那个38/4.5都是90°镜头,而HOLOGON则是可以达到110°的怪物,在135上的焦距是15mm。

由于需要兼顾这么大的角度,所以镜头没有光圈环,光圈固定8.0。

镜头实验成功了,蔡司决定将其商业化,于是推出了HOLOGON ULTRAWIDE广角专用相机,就是下图这台。

图片


后来由于这个相机销路不佳,所以蔡司将剩下的500枚HOLOGON 15/8镜头进行改装,给了徕卡公司使用。也就有了上面看到的镜头,不过徕卡对外宣称只收到了300多枚。
此外,当时还有110/8的大画幅HOLOGON的存在,镜头非常稀少。


而我们之所以要问,为什么ZM不出HOLOGON,是因为HOLOGON曾经复活过一次,也是和日系厂家合作。
在CONTAX G系统上,蔡司公司在90年代推出过一枚HOLOGON 16/8,它的外观是这样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枚镜头是跟随G1推出的,而且由德国本土制造,价格非常昂贵,因为它的第一片镜片角度非常大,加工难度很高。推出当时是为了给G1相机造势的。

蔡司公司改动了这枚镜头的结构,下面是老结构和新结构的对比。


图片

新结构使用了更实用的贴合镜片,镜片从3片变成5片,设计逻辑其实和老镜头一样,只是用了贴合镜片降低加工难度。

镜头依然是110°的超广角,依然是不能收缩光圈,固定8.0,而且价格非常昂贵,竟然达到28万日币,可以买一台G1加2个镜头,可以买一台徕卡M6相机。

由于原版的15/8很稀少,所以过去很多日本人就把这枚16/8改成徕卡M口,日本有名的独狼技师宫崎贞安就是从改卡口起家,逐步开始自己造镜头的。

有意思的是,这枚HOLOGON 16/8的镜头信息被蔡司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其中一窥究竟。



因为光圈是死的,所以MTF异常简单,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别忘了这是光圈8.0,而且作为超广角画面细节却表现得不太行。变形倒是一点都没有,就和宣传的一样。但是大家想想看,这种数据的镜头,你会不会花接近1万5000多的原价去买?


介绍完HOLOGON,下面我们来聊聊ZM镜头上,为什么不恢复这个传奇。

蔡司公布第一批ZM镜头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蔡司这次会再次在徕卡口上复活HOLOGON镜头,让徕卡M用户再次体会这枚极其独特而神秘的超广角镜头。

然而,蔡司始终没有发布这枚镜头,ZM镜头里BIOGON镜头非常多,但就是不出这个传奇,这是为什么呢?

首当其冲的,不可回避的问题:CONTAX G上的 HOLOGON 16/8 商业失败了,大家不买账,所以这枚镜头只生产了几年,就在1997年已经停产,而CONTAX G系统一直生产到2002年。

HOLOGON的知名度其实并不高,一般是发烧友和摄影爱好者,又尤其是器材爱好者才会知道,它对用户的冲击力完全比不上一个50/1.2,85/1.2的超大光圈来得巨大。你要给用户解释HOLOGON是蔡司的传奇,但几乎不可能解释明白,毕竟, 用户凭什么要为这份强加的情怀,付出极其高昂的金钱代价?

由于HOLOGON镜头的加工难度非常大,COSINA恐怕很难胜任,到时候又是德产,又是20万以上日元的代价,但最后换来一个MTF平平,还不能调光圈的样子货。显然这极度缺乏吸引力。

大家想想,在2004年,蔡司ZM推出15/2.8,那是什么说辞?35万日币,的确比HOLOGON贵,但是11枚9组,2片非球面,2.8画质依然出色。那可是2004年的2枚非球面,现在的镜头差2片非球面都是很奢侈的。

所以,复刻HOLOGON镜头,在2004年这个胶卷数码交替的时代,以及后面的数码时代,都不可能在商业上成功。镜头厂家讲的是业绩,而不是情怀,而且在论坛上讲情怀,满嘴跑火车的人,根本没有几个真的会去买镜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