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西新闻联播报道,2月10日晚,《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总票房(含预售)突破83亿元,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的非好莱坞影片,其观影人次(含预售)也于2月9日突破1.60亿,超过《战狼2》登顶中国影史观影人次榜。这是《哪吒2》继2月6日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几天后,创下的新记录。随着该电影的全球上映,其票房数据有望再创新高。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饺子导演所带团队五年磨一剑的艰苦努力。在央视《鲁健访谈》节目中,饺子导演向观众讲述了这五年来团队在特效创作上的挑战与“死磕”。看到饺子导演苦尽甘来,得偿所愿,有观点欣喜地称其为“非科班学霸的胜利”。
这一观点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导演的“非科班”属性,认为医科出身的饺子导演半路出家都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动画作品,而学院派的科班生却很难做到,在夸赞饺子的同时,直指影视行业与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另一类则着眼其“学霸”身份,认为饺子导演毕业于985院校,“高考600分的学霸搞创作就是更强”,并借此批评艺术院校在文化课上的不足。
有趣的是,这两类观点既相互一致,又相互矛盾。一致之处在于,两者立场相同,都在夸赞饺子导演,呼唤优秀的影视作品,并批评影视行业和影视专业培养中的不足。矛盾点则在于,前者偏向于消解专业教育和学院派的权威性,强调饺子导演的草根性;后者则偏向于强调饺子导演的学霸精英身份,以高考分数力证饺子导演的成就。两类观点虽为一体,共融于“非科班学霸的胜利”的叙事中,却因切入点不同暗含着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其实,两类观点都有其进步之处,它们对用心创作的电影人予以充分的鼓励,也呼唤影视业更为良性的创作生态和更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层出不穷,以飨观众。
但另一方面,两者均有其局限性。第一类观点有以个案推断总体,以典型特例谈普遍问题之嫌。当前的影视行业与专业培养确有不足,但天才和大师的挖掘培养需天时地利人和,并不容易,当前的专业教育也切实为影视行业培养了大批有基本专业素养的科班工作人员,只是后期发展需个人修炼与机遇。由此则更可见,非科班的饺子导演经历了多少艰辛才取得如此难能可贵的成绩。
第二类观点则有以静止、孤立的眼光看问题之嫌。高考分数确实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力证,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离不开高考过后持续多年的努力,一个人在高考过后的成长轨迹也是高低起伏、动态发展的,不完全能由高考成绩精准预测。此外,影视创作需要团队协作,各方影响因素众多,我们需看到饺子导演在学习能力以外其他方面的努力与出色表现。
由此可见,“非科班学霸”难以概括饺子导演的成功。我们需要看到“学霸”背后,饺子导演毕业后毅然转行,连续三年待在家里潜心创作的勇气,看到母亲对他的宽容与支持;我们需要看到《哪吒1》成功后,他不骄不躁,远离喧嚣,五年磨一剑,把“每一部作品都当成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突破的可能性”的匠心精神;我们需要看到其所在团队与合作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遇到困难时的“死磕”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他们对观众的用心,因为观众的预期很高,所以他们不愿放弃每一个机会,“倾其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如此,一个丰富、立体的导演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细读饺子导演的生平和创作故事,我们将获得更多人生启示与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