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思想、不能把握时代思潮中的精华、不具备体认历史洞察现实能力的作家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历史剧也是如此,讲述历史,使历史艺术化自是必不可少,也是艺术家中很多人都能做到的;但是超越历史,从历史题材中升华出 一种理论则与作家本人的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也是历史题材中最具有个性最具魅力之所在。
孔尚任关注南明历史,做到了对这一段历史了然于心;三年治河期间,耳闻目睹了江南遭到战争摧毁、山河残破之状,他还接触了很多前朝学者、诗人。这诸多的因素,加上他本人一触即兴的感悟力和执着沉潜的思索,敏锐地捕捉到了清初最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国家。国家的概念早已有之,但我们今天的国家观念直到近代才形成,而明末清初正是近代国家观念重要的生成期。《桃花扇》以当时最先进的国家理论为出发点,针对明代暴露出来的
体制、观念、伦常等问题进行反思和质疑,表现出作者可贵的理论勇气。
(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帝王与国家的关系
晚明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个体、个性、私利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承认,“我”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但是个体的东西是承平时期人们的宠物,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机的关头,应该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桃花扇》从多方面写到个人甚至帝王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弘光代表着明王朝在东南半壁的延续。皇帝与王朝、国家的关系应该说是清楚的:国家兴则王朝兴,王朝兴则皇帝才可以享用其“惟辟作威,惟辟作福”的特权。弘光一出场,就表现出国家与王室的相互依存。《设朝》一出,弘光自表:“中原板荡,叹王孙乞食江头,栖止榛莽。”那时弘光还有“王业重创,不共天仇,从此后尝胆眠薪休忘”及“收复中原”的堂皇之言。但正位后的第二年(纪年只是弘光元年),便把这种历史责任抛之九霄云外,一心关注的只有声色和性命。以荒淫为风流。王朝一旦冰消,弘光自以为聪明,“千计万计,走为上计”,“但能走出南京,便有藏身之所了”(《逃难》)。实际上弘光的依托是朝廷、国家,有这两个依托,皇帝本人才可以拥有至尊之位,享受声色之乐,性命可保,家室安全;失去这两个依托,便连常人也不如。弘光投奔旧臣魏国公徐宏基,徐宏基佯装不识;来到黄得功营中,弘光此时也别无奢望,“寡人只要苟全性命,那皇帝一席也不愿再做了”(《劫宝》)。殊不知不做皇帝,谈何性命?由于弘光只知享用为君之威福,不愿承担为君之职责,丢了国之根本,最终失去了为君之依托,嫔妃全散,性命不保。
马、阮排挤正人,肆兴大狱,不思防卫,更遑论恢复,苦心经营的是权势和富贵。《设朝》出,马士英结党营私,相约“内外消息,须要两相照应,千秋富贵,可以常保矣”;《迎立》、《媚座》、《骂筵》、《逮社》、《逃难》几出戏中,马、阮相互依倚,作乱朝政,他们确实是两相照应,但是否就能尊荣富贵可以常保呢?且看《逃难》一出,平时官居首辅,权握中枢,威振朝野,炙手可热,一旦“报长江锁开,石头将坏,高官贱卖无人买”。此时权势在哪里?尊荣在哪里?破巢之下安有完卵。马士英还惦记他“一队娇娆,十车细软”,要“随身紧带,殉棺货财,贴皮恩爱”;阮大铖“受人笑骂,积得些金帛,娶了些娇艾”,刹那间乱民涌来,哄抢而去。马、阮经营的富贵还在哪里?马、阮颠倒了朝廷、国家与个人权势富贵的关系,说:“幸遇国家大变,正我辈得意之秋。”(《迎立》)“天子无为,从他闭目拱手;相公养体,尽咱吐气扬眉。”(《媚座》)把国家朝廷的大不幸当作自己的大幸。本末倒置,最终本末皆亡。
昏君国贼如此,以侯方域为代表的清流名士如何呢?侯方域一出场就高歌:“莺颠燕狂,关甚兴亡。”(《听稗》)与陈贞慧、吴应箕谈及国事,又曰:“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 亡国在即,侯方域与复社朋友们在一起不外饮酒看花,观灯赋文,欣赏戏文,寻访佳丽,有道义色彩的活动是写了《留都防乱揭帖》,哄打了混入文庙丁祭的阮大铖,最后为保护门户中人请左兵东下,引起移兵堵江,江北一空,南明覆亡。正是社稷可更,门户不可破。侯方域们“莺颠燕狂”也罢,闹门户也罢,凭借的无非是国家。国家一失,那些可以证明清浊的门户还依托什么呢?国破之后,陈贞慧、吴应箕才恍然大悟:“日日争门户,今年傍哪家!”(《沉江》)孔尚任把这种思考渗透到那些细枝末节上。徐宏基为了全身远害,不纳逃难的弘光,结果如何?《余韵》出徐宏基的儿子徐青君交待了国公府的结局:“生来富贵,享尽繁华。不料国破家亡,剩了区区一口,没奈何在上元县当了一名皂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