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物
最好的中文人物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23岁,两次辍学,融资上亿,他凭啥?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毛姆、鲁迅、村上春树的挚爱,读到灵魂发颤 ·  2 天前  
观海新闻  ·  “80后”刘俊义,当选市长 ·  2 天前  
观海新闻  ·  “80后”刘俊义,当选市长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南方周末x微信读书:一次囤够一年要读的书 ·  2 天前  
人物  ·  女孩走上10米跳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物

杜素娟:自在生长

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25-02-18 18:00

正文

图片


杜素娟连续提到「人生之猫」。「文学在我人生里面的意义就是一只猫的意义,它是最好的陪伴,最大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猫,那就是你喜欢的东西,有人是文学,有人是手工,有人是卖油饼,哪样东西你做起来的时候兴致勃勃且不感到枯燥,这就是你的天赋,就是你的热爱。

当我们拥有一件热爱的事情,人生会变得饱满,对于现实中的不如意忍耐度会大幅提高。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热爱,为自己争取一点喜欢做的事情,给自己增加一点有意思的生活内容,这样的人生就是很好的人生,也是更好的人生。




文| 梁宋
编辑| 李天宇



雨水的品格


冬末春初的上海并不凛冽,树木还能见到绿色,湖水也不会上冻。早晨8点,杜素娟穿着大衣到达拍摄现场。她有一张沉静温柔的脸,符合人们想象中文学老师的样子,但这种沉静并不意味着疏离,相反,杜素娟是一个亲切的人,工作人员和她简单聊了几句,现场就传出阵阵笑声。

过去27年,杜素娟在华东政法大学做文学教师,一直很受学生的喜爱,在那个以法学课程见长的校园,她的文学课反而一课难求,学生们喜欢听她讲文学,讲人性,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课堂上,年轻人感到自己真正被理解了。

4年前,她将自己的文学课发在视频平台上,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样的,大家始于文学,却不仅仅聊文学,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自己当下最困惑的事,杜素娟像树洞又像港湾,倾听年轻人的声音,并总是能给到有效的抚慰,年轻人私下里称她为「网络妈妈」。

舒服、润泽、春风化雨,这是杜素娟给人一贯的感受。在片场,我们聊到二十四节气,杜素娟说自己最喜欢的节气是「雨水」。

在杜素娟眼中,雨水这个节气很具象,春雨雨量不大,却绵延悠长,给人一种温柔润泽的感觉,春雨很小很细,一点都不会有攻击性。「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春鸠鸣野树,细雨入池塘」,这些都是充满古意的雨水描述。

上海的初春,过一场雨水,草就变得绿一点,樟树在冬天是一种墨色的绿,到了春天雨水一过,不知道是哪一天夜晚,就全变成嫩绿色了,那种感觉非常美好。说起雨水,她还想到水面上落满了纷纷细雨的苏州河,她在上海住了20多年,搬了四次家,从来没有离开过苏州河畔,每当雨水变多,苏州河烟雨濛濛,白玉兰开始冒芽,她就知道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杜素娟喜欢雨水,不仅是因为它的沉默优雅,更深层次的是,雨水是从冬天里走出来的节气,它克服了严寒,用自己的温润化冰成水,润泽万物,那是杜素娟向往的生命状态。

杜素娟总结自己的人生,倒霉很多,不幸很多,厄运很多,潦倒也很多。好像在很多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她总是不顺利的。高中时明明成绩很好,能考到全年级文科前五名,偏偏高考失利;报志愿时,明明喜欢的是中文,却只能听从父母的话选政治;毕业后,她在中学做政治老师,实在是不甘心,想要考研,却备受阻力,好不容易争取了一次考研机会,笔试过了,面试却被刷了下来。就这样一路磕磕坎坎,找工作也不顺利,评职称也不顺利,她说,「我可能是属于那种特别倒霉的人,遭遇不幸的几率超越常人的那种人」。

这和雨水这个节气确实有着某种暗合。雨水也是这样,从最寒冷、最冰冻的时节中走出来,越过很多坎坷和冰封,一直在期盼春天,等到可以化冻,可以发芽,可以开花的那天。

更巧的是,雨水的气质和教师的身份也很匹配。润物细无声,教师就像雨水这个节气一样,慢慢对他人形成温润的影响,而不是强硬的控制,雨水的品格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的品格,教育应如春雨一样,顺着人的性格,慢慢给予适合对方的、不会伤及对方的润泽——这是雨水给予杜素娟又一重要的启示。




重新养育自己

每到春天,人们总期盼着一些新的开始。当雨水到来,意味着寒冷的冬天过去,落掉的叶子要重新长出来,结冰的河水要重新流淌起来,世上的万物都要在雨水这个节气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因此,「雨水」也是一个代表着「重生」的节气,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众多「雨水」时刻中一遍遍「重新养育自己」。

杜素娟今年56岁了,大众现在所见到的她,是知性的、优雅的、从容的,是一个自我养育了很多遍过后的相对完备状态。这种自我养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且漫长的过程。

和很多人一样,杜素娟也曾有过很多怀疑自己的时刻,她曾是讨好型人格,有很严重的不配得感,很长时间都按照别人的要求而活。小时候,她会规训自己,做一个很乖的小孩,忽略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博得家长老师的认可;长大后,她成为一个对别人几乎没要求的人,放低对于友情的要求,包括对爱情的要求,来达成一段又一段的关系,从中得到安全感。

40岁之前,她过得一直很拧巴,面对这个世界,她总是自卑,会天然觉得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好,把别人当成镜子来照自己,看到别人的都是光环,照见自己的都是不堪。她内心偶尔也会有那种隐隐的不舒服,但在自我意识还没有生长出来,自信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人很难做出超越性的自我挣脱,她只会安慰自己,「这就是我的性格」。

等到快40岁了,她才渐渐长出羽翼,有了觉知,会自省「这样生活对吗?」「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友好?」「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平等?」这种重新养育自己,是一个打碎重组的过程,现在的人说起重新养育自己,最开始可能是一些小事,买一份年少时求而不得的礼物,补一颗早已坏掉、一直想补的牙,但更深入的,重新养育自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补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丰厚,让自己变得更喜欢自己。

在自我养育的道路上,杜素娟受过很多磋磨,但相对幸运的是,她在年少时就找到了一个好的抓手,那就是文学。


杜素娟喜欢读书,父亲是学生物的,家里有很多标本和植物,但书橱里面只有两本文学书,是鲁迅的《彷徨》和《呐喊》,她看了又看。同学家有一套《红楼梦》,一次只借给她一本,爸妈不让看「闲书」,她就在被窝里面拿手电筒看,有时做完作业,跑到旁边父亲的单位,在没人的办公楼的楼梯间里,她专注地扎进书的世界,完全顾不上蚊子咬。

书籍给了她很多的抚慰和陪伴。小学三年级,杜素娟从农村去到城市念书,大家说的语言不一样,穿衣打扮也不一样,她穿着婶婶用织布机织的粗布衣服,到了城市才发现,人家穿的都是的确良,「你就会显得很土嘛」,被城市同学看不起,也没关系,她经常独来独往。

现在回想,年少时的她好像也没那么害怕落单,因为一到放学,她就想赶紧去卖书报的地方,抓紧时间看书。书籍的陪伴是无言的,却是恒定的。这种陪伴让她可以抵御孤单,因为她有一个更温暖可靠的地方。这是杜素娟眼中的「幸运」。

现在谈论起文学,杜素娟的脸上依然是带着笑的,她记忆当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小说、看散文,文学就像猫一样,长久地在她身边,她自己也说,「文学在我人生里面的意义就是一只猫的意义,它是最好的陪伴,最大的快乐」。

她在数不清的文学作品里,慢慢吸取了重新养育自己的养分。某种程度上,文学作品的产生就是作家在自我养育——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失和以后大病一场,家庭破裂、事业受挫时,他养育自己的方式是写了一本《野草》;但丁写《神曲》,一开始就写,他走进了一片走不通的黑森林,不知道该怎么办,必须自己拯救自己,自己找出一条路来,走过人世间的罪与罚,才能确认世间的善与美,这也是自我养育。

自我养育的例子几乎贯穿每一本文学作品。毛姆的《刀锋》,黑塞的《德米安》,甚至很多人认为是爱情作品的《简爱》,其实都蕴含着寻找自我的母题。而这些文学作品就像人生的路标,一代一代人踩过的坑,受过的伤害,对人生的总结,都写在其中。

爱上文学生活就没有困惑了吗?完全不是的,这种滋养是一点一滴慢慢浸透的,文学不是告诉你如何生活的「方法论」,它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感召和引领,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机缘,杜素娟在这些东西的指引下,开始学会重新看待自己,重新评价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开始无数次的自我养育」。

她把自己作为方法,展现了一个人重新自我养育的全过程:每当我们感到不舒适的时候,其实是重新养育自己的契机;用一种更友好、更平等的方式跟自己相处,自我养育就开始了;真正的养育是重新找到自己,跟自己建立更平等的关系,更加能够接纳自己,她承认,践行这个过程她也花费了很久,「大概接近40岁,才开始学会慢慢地喜欢自己,对自己有善意」。


和学生们站在一起

「杜老师」在华东政法大学是个名人。走在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里,她是能被一眼认出来的那种老师,很多学生见到她第一反应是惊喜,接着就说,「杜老师,我这学期又没有抢到你的课」。

能感觉到她和学生之间相处时的那种亲近,谈到「师生关系」,以及她为什么受欢迎,杜素娟很坦诚,她觉得自己身上最大的优势,并不是有多少其他老师不具备的学养,也不是文学素养有多高明,她只是很朴素地认为,要和学生们站在一起,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和学生们站在一起」,这是杜素娟做老师的初心。她曾经也是一个很无助的学生,中学时期,她数学不好,一度很沮丧,当时的语文老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语文那么好,你只要别放弃,只要加强你的优势点就可以了」。别人说学中文不好,那位老师会说,「任何一样东西只要你学得好,没有一个行业是会饿死人的」,这些「润泽」奠定了她对于文学和教育的信心。

做老师后,她也将这样的润泽传递了下去。做老师27年,她不仅给学生们讲文学课,而且会在第一节课就留下自己的邮箱,学生们常给她写邮件讲自己的痛,有一学期她收到上百封长邮件,她会逐一回复。

她理解年轻人,是因为很多苦她都自己经历过。那些倒霉的经历,不顺利的过往,反而成为了命运的馈赠——经过了这些,她才真正能共情年轻人,有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力。她和年轻人讲的东西,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不是说教,而是亲切地交心。

年轻人和她交流自己为什么不想结婚,她不评判,而是理解,她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很多孩子是在父母吵闹、关系冷漠的原生家庭长大,父母的婚姻是漫长的互相折磨,所以他们才对婚姻抗拒。


她也高度共情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大学之后的心理落差。大一的孩子们一开学(她管学生叫「孩子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难免见到和自己家庭背景不一样的人,有些孩子会很难受,人家的爸爸妈妈那么牛、那么厉害,我的爸爸妈妈什么都不是。

她听到这种话非常难过,会安慰对方,别人的爸爸妈妈非常牛,有很厉害的社会地位,他们把孩子送到华东政法大学来读书,你的爸爸妈妈什么都不是,也把孩子送到华东政法大学,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厉害,还是你的爸爸妈妈更厉害、更了不起?

她想传递的是一种不贬低自己的思维方式,她常常和来自小地方的学生讲,不要看轻自己,其他人从大城市来到这里,但回头去看,你自己的原生点更远,离自己的原生点远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因为这个距离是你自己走出来的。

在做教师的过程中,杜老师也走过弯路。评职称需要很多量化的论文和学术著作,有一段时间,她为了追求这些「量化的成果」,减少了一线教学。这样的生活并不开心,有一天,她停下来问自己,「当初你为什么到高校来当老师?」,为了这个心愿奋斗了那么多年,却被既定的竞争规则和游戏规则给绑住了,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为什么不追求自己的热爱呢?

想通了这一点,她干脆放弃了职称评定,专心做好教学工作,做一个能够跟学生心意相通的老师。她做了大量和晋升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工作:办公室经常是开放的,学生下课后可以来找她聊天,有些孩子会哭;学生给她写信,她每一封都会回;有了即时通讯软件之后,师生的沟通更频繁了,学生之间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你就去找杜老师」。

直到50岁,杜素娟才评上教授,比同龄教师晚了约10年,但她并不遗憾,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她觉得自己得到了更多,「和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依靠在一起是最幸福的,所以我觉得我跟这个世界是扯平了」。

人们常常将师与生之间的这种情感连接,视为教师单方面的「师德」和「奉献」,杜素娟完全否定了这个说法。她发自内心地认为,作为高校教师,每一年都能和20岁左右的年轻人打交道,她真的学到了很多。从30岁到50多岁的时光里,她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的人,看待这个世界,她多了很多年轻的视角,甚至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她都会更理解孩子,这些都是学生带给她的帮助,「让我没有变成一个傲慢的老人,一个傲慢的家长,更没有变成一个傲慢的老师」。


像一棵树一样,更好生长


50多岁,是杜素娟眼中最好的时光。

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每一天都过得忙碌且充实,教学、录播客、写书,甚至上综艺,拍摄头天晚上,她还批改试卷到半夜。她收养了一只学校的流浪猫,刚捡回家时身子小小的,是流浪猫里特别不显眼的一只,现在被她养成了毛发光亮的大胖橘。

华东政法大学每年会有「十佳教师」评选,从近40岁开始,杜素娟不断得这个奖,到现在已经17年了,每一届学生都会用票把她选出来,她说,自己或许没有得到那么多来自官方的嘉奖,但学生们一次次投票,是她在高校得到了「很长时间不为人知的快乐」的证明。有一年,她还被学生投票投出来去毕业典礼发言,「否则像我这样的草根老师,是没有任何机会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的」。

评不上职称的那些年里,人难免会自我怀疑,但这些投票和肯定,让杜素娟越来越自信,她的自信是学生帮她建立起来的,「我无非给他们讲课而已,他们给我回馈了那么大的东西,他们帮我重新塑造了我对自己的评价」。她形容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指点与被指点,而是一种像雁群一样的,互相拥抱和印证的关系,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

50岁以后,杜素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年纪,她觉得自己更轻盈了,没那么多害怕,并且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有了放弃的勇气,懂得了做减法的艺术。年轻时候很看重的东西,现在都不那么重要了,她最关心的,是这件事情做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做这件事情是不是让自己很开,做不到也没关系。

有一些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以前她会觉得必须维持,要拼命讨好,留住这些关系,但是现在,如果一段关系不舒适了,那就放弃吧,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收放自如,得失都随意。

这种心境是时间和经历造就的结果,年龄带来的不只是衰老,还有真正的释然。过去几年,杜素娟经历了身边亲近的人离世,包括她的博士生导师的离世,让她深深体悟到,再成就斐然的人,生命的终局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你度过了怎样的一生。

还没到这个年龄时,很容易认为这是轻飘飘的鸡汤,但现在,「要珍惜每一次的体验,以及当中得到的那些自我的满足,自我的喜悦」,成为了她生活的信条。

她再一次提到「人生之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猫,那就是你喜欢的东西,有人是文学,有人是手工,有人是卖油饼,哪样东西你做起来的时候兴致勃勃且不感到枯燥,这就是你的天赋,就是你的热爱。


当我们拥有一件热爱的事情,人生会变得饱满,对于现实中的不如意忍耐度会大幅提高。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热爱,为自己争取一点喜欢做的事情,给自己增加一点有意思的生活内容,这样的人生就是很好的人生,也是更好的人生。

关于「更好」,有学生曾问杜素娟,「杜老师,你现在50多岁了,你的自我养育结束了吗?」她的回答是,她依然在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中,依然在变得「更好」的路上。

「我们太擅长发现这个世界,却不太容易发现自己。」杜素娟理解的「更好」,是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明天我可以变个样子吗?可以做到一件没做到过的事情吗?我可以放弃什么?每天对自己有新的发现,且对自己新的发现能够再做新的建设,这种「发现」和「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更好的过程。

如果每个人都能跟自己建立更平等的关系,坚定地和自己站在一起,对自己有善意,就像万物重新养育自己一样,当气温回升,冰雪融化,万物萌动,雨水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机会和新的可能,每个人都心怀希冀,有着对「新的自己」和「新的生活」的盼望,更好的生长也会顺其自然地发生。

「更好」也一直是特仑苏所追求和倡导的,「更好」从不局限,是一种宽广而包容的存在,因为怀着对更好未来的向往,「更好」允许每个人成为自己,「更好」也遵循每个个体的生长节律。「更好」从来都不是宏大而遥远的口号,而是清晰具体地融入每一天的生活实践。

杜素娟曾经解答过许多年轻人的困惑,很多时候,她觉得道理是恒定的,她做得更多的工作其实是倾听和理解,尽管说了很多遍,她依然愿意将富有力量和善意的东西一遍遍重申。


许多年轻人曾问过她,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她讲了一个「车与树」的比喻。 人们容易把自己的一生想象成一列货车,每天焦虑着要装什么,明天是不是还可以再装一些东西进来,自己是不是装的东西比别人少,在路途上,见到许多别的车也在开,又开始焦虑,自己是不是开得比别人慢,这种「列车想象」会让人很焦虑,很劳累,陷入无止境的比较之中。

但不妨,我们将人生想象成一棵树。森林里有许多树,大家各自生长,每棵树有自己的形态和生长节律,作为一棵树,我们要做的,只是认真地生长,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生长方式,每天都生长一点,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体验,这种生长的感觉才是「更好」。

一年又一年,树木又长出了新芽,看到了新的天空,树叶在风中摇摆,又交到了新的小鸟好朋友,看到了新的风景,遇到了新的云彩,甚至某天自己也开出了一朵花,「自由地长出自己的模样,这样的人生就是更好的人生」。 图片





点击这里 查看往期精彩↓

单霁翔:把自己活成一个夏天
罗新:历史学家和他的白日梦

陈鸿宇:人生,要过把瘾地活

陈佩斯:一场秋凉后的人生果实

杨九郎:酷暑消散,让我们卸下包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观海新闻  ·  “80后”刘俊义,当选市长
2 天前
观海新闻  ·  “80后”刘俊义,当选市长
2 天前
人物  ·  女孩走上10米跳台
2 天前
日喀则在线  ·  藏语版《小幸运》
8 年前
开发者全社区  ·  30天,给你一个全新的自己
7 年前
大数据文摘  ·  理解深度学习的局限性
7 年前
阅尽天下沧桑  ·  军 方 内 部!重 磅 视 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