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发展近代海军在时间上几乎同步,基本的途径也都是购买外国战舰和聘请外籍专家。但是,经由西方人指导建设的中日两国海军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到甲午前夕,两国海军聘用洋员的时间都超过20年,而收到的成效却存在天壤之别。
△英国总教习与北洋水师官兵合影
清政府聘用西方国家的海军顾问始于1863年的“阿思本舰队事件”,但组建这支舰队着实让清政府吃了大亏。于是,清廷收回了海军发展的主导权,聘任洋员的裁决权也集中到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手中。当时,对于洋员的相关考核聘任制度几乎沿用了选拔本国官员的机制,能否被聘用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朝廷大员的个人好恶,而专业技能并不被十分看重。所以,来华洋员的能力良莠不齐,他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处理好同官员的私人关系。
另外,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清政府缺乏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这让外国教员和中国学员的积极性都很差。有些学员空怀一身报国志却因外教能力有限而学不到真本事,另一些则对于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上心,反而潜心钻研官场之道。由于业务精湛的本国官兵太少,北洋水师的一些重要技术岗位必须要依靠“外教”。例如,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的多艘舰艇上有外籍轮机或枪炮教习在一线作战。从这个角度上讲,清廷聘请的洋员更像是一帮“雇佣兵”。
△白劳易设计的“三景舰”,装备一门320毫米火炮。
与清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在人才任用方面更注重正规化和体系化建设。只要是对海军建设和发展有用的人才一律高薪聘用,专业能力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这让日本海军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收获。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前将近30年的时间里,日本聘请了大量的外籍的造船专家和海军教员。1885年,日本海军大臣提出以聘请普通外国专家20倍的厚薪聘用法国造舰师白劳易。短短四年,白劳易就为日海军设计了六艘新式战舰,其中包括专为打击北洋水师“定、镇”二舰而建的“三景舰”。相比较而言,左宗棠任用的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对舰船设计、工程规划和项目管理不如日本的外籍舰船专家内行。两人获得左宗棠重用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给予左很大的帮助。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左宗棠个人对英国非常反感,对法国却抱有一定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