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伊朗往事:伊朗民众的“怒吼”,巴列维王朝倒台 ·  21 小时前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昨天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新鲜!艾灸做成了液体!轻轻一抹,无烟无火,逼 ...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和生理性喜欢的人在一起,才会有的6个感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从我身边经过的那几个人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9-06-05 22:28

正文


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

一个是学生,

一个是老师。


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

离开学校后,你仍然把自己当做是一名学生。那就说明你一直在学习。

这样的人是不会混的太差的。

因为他一直在进步。


老师呢,就是把自己会的东西传递给别人。

能够把知识传递给他人,你对这门知识,一定,也应该,比他人理解的更深一些。


我并不聪明,甚至有点笨。

能够比一般人生活的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全是因为我的两个身份。

一个是学生。

一个是老师。


我一直在鼓励身边的人,要学会当老师。

一边输入,一边输出。

这才是一个完整得闭环。


当然,我说的老师并非是一种职业。

我甚至反对你把老师作为一种职业。

当你把它作为一种职业的时候,就扭曲了我对老师的定义。


接下来我想简单的给你介绍几个打我身边经过的老师,他们都真的当过老师,上过讲台,讲过课。


1


几年前,说这话应该是4、5年前,我去朋友的公司办事。我那朋友在天津开了一家培训机构,规模还可以,有几十口子人。


我去的时候,好多人正蜷在一个房间里上课。后来听说是一位来自百度的产品架构师,在给大家讲有关产品的知识体系。那两年大厂里出来讲课人很多,腾讯、阿里、百度都有,业余出来讲讲课,扩展一些人脉。所以没当回事儿。


只记得那个老师的名字叫Luke。

那会儿还没从百度出来。

后来听说搞了几场免费的产品线下课程。反馈还不错。再之后就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和另外两个人联手,经常写一些关于产品和运营的知识。


后来听说很多培训机构都代理了他们的课程。那时候我还觉得挺有意思,几个人联手开发课程,然后交给其他培训机构代理。专做内容,有点像当初杨澜的阳光卫视。说实话,我当初很怀疑他们的商业模式。

因为只是个插曲,所以也没深究。


再有消息是我去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上课。

那个课有线上、线下两个部分。

我负责线下,

线上课程他们交给了三节课,三节课的CEO,Luck,就是我之前看到的,来自百度的那个人。

那个时候我明白了,他们是要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构传统的培训领域。

我身边有三拨人在干同样的事情。

另外两波,一个是馒头商学院(干的不错,但我并不喜欢她们)。另一个是极客时间(由池老师主持,我后面还会提到他)。


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文章,就会发现我经常使用这个句式:

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构酒店行业。

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构零售业。

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构出行。

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构外卖领域。


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构传统培训。


我很喜欢这个想法。

因为它并不是去做个培训,然后挣点钱那么简单。而是对现有模式的一种冲击。激发现有的传统培训做出改变。

我喜欢看到这样的事情。


但我没想到他们会做的这么快。



就这两天前,我看到36氪对他们的一个采访,被采访者正是Luke,他的真名叫后显慧,三节课的CEO。他们刚刚拿到双湖资本领投的B轮1.3亿元融资。这是过去三年来在新职业教育领域内规模最大的单笔融资。


拿到融资并不代表他们就成功了,

但至少有那么一种可能。


也恰恰在两天前,一个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问我,做培训,如何能将一年1000万的收入,变为一个亿。

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他。

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拿到1.3亿的融资。

我当时给他的两个建议是:

1、用做产品的方式去做培训。

2、在互联网时代,一定要发挥互联网的杠杆作用。


2


说到互联网杠杆,我想起了另外一位老师。

也是几年前,大概是11、12年。

那时候微信刚刚兴起,微博开始走下坡路。

我去参加IT领域的一个技术峰会。

峰会同时会请很多老师,来自各个领域。这也是我参加峰会的主要原因。


那一年产品场请了一位老师,他当时正好写了一本书,叫《微创新》。有朋友送了我一本,我没看完。

那个老师的名字叫金错刀。

因为知道那本书,所以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有印象,关注了一下。

但没有特别想结交的冲动。


当时的峰会特别有意思,允许学员给老师评分。历届我的评分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第一的时候比较多。

当时金错刀的评分是八点几分。不高,但也不是很差。中等偏上吧。

因为这个评分,我更没有了结交他的欲望。


所以算是擦肩而过。


大概一年后,听说他在深圳搞了一场万人分享。全场免费,所有的收费来自于学员的打赏。万人分享应该是个噱头,因为后来我做过几场数千人的分享。场地实在是太难找了。

但即便如此,也绝对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场面。我当时完全没当回事儿。

只当是一场更大规模的分享。



直到后来,我看到他的微信公众号。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他并不是想要成为一名老师。(应该说他做的事儿和吴晓波很像)

当初峰会的分享,不过是他做的一个小范围的试错。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知道怎么去放大他的声量,比如那个“万人”演讲。然后再通过互联网这个杠杆,把产品的效应再一次放大。


评分并不重要。

我记得之前和大家聊过编程界的一位大神DHH。这哥们后来进入赛车领域,从来不纠结于最好成绩,只要能入围,他就以最快的速度切换到下一个等级的比赛。

所以当你还是五环车神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跑F1方程式了。


上个月,有个哥们儿和我聊天,说做老师的收入很高啊。我说你错了,老师的收益会很高。但收入不高。专职老师,有一位算一位全是穷鬼。为什么呢?你算一笔帐就明白了。做一名专职老师,不管你上一堂课多少钱,一年只有365天,除去节假日,除去头疼脑热,你的收益是有天花板的。


做老师很好,但不要成为专职老师。

会很穷。


但互联网可以帮你拉高这个天花板。


3


本来写到第2个故事我就想结束的。

想想再加一个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段念。

我认识他那会儿,他还是谷歌的测试经理。

那会儿我对测试有偏见,因为那时候我的公司主要是接项目。所以测试并不如开发那么重要。通常情况下测试的薪水也比开发要低很多。


和段念结交仅仅是因为他这个人很有意思。

有意思你可以理解为他很有想法,同时也很好玩。

笑起来嘴是歪的。


那时候他偶尔会出来讲课。

频次还很高。

经常能碰到。

没事儿就坐在一块聊天儿。


后来,谷歌退出中国。

这哥们儿去了豆瓣,据说是工程副总,据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属实。那时候他出来讲课的时间就少了。当时程显峰(火币网)去中关村找我,给段念打电话说一块聚聚。一块来的还有池建强(极客时间,那会儿他还没去锤子科技)。天南海北的一通聊。

那时候池老师好像已经有公众号了。有很多读者。聊天期间我买了他一本书,叫《人生元编程》。买完以后也没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