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气象学家
【气象学家】公众号平台为您解读最新气象科研进展、分享气象实用编程技巧、追踪气象即时资讯。欢迎加入气象AI和Python交流群以及气象博士群!与5W+的专业人士一起交流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Brain-to-Text:Meta ... ·  12 小时前  
机器之心  ·  啊!DeepSeek-R1、o3-mini能 ... ·  昨天  
新智元  ·  8块A100,32B碾压DeepSeek ... ·  3 天前  
宝玉xp  ·  //@时蝇喜箭:看到几个实现 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气象学家

院士教你选专业 | 在世界屋脊做科研,是怎样的体验?

气象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7-01 16:56

正文

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科研资讯

气象学家 公众号 交流群

加入


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志愿填报即将开始。科学报国是一代代青年学子不懈的追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投身祖国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为激发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学事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日报、光明网特邀请10位院士,畅谈数学、地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之美”,帮助考生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回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峰高耸入云,空气稀如薄纱。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顶天立“地”,在这片土地上探索着地球奥秘。


在这个独特而又充满挑战的“天然实验室”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 ,已经与之打了40余年交道。长期从事“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面对变幻莫测的气候,他迎难而上,勇做问题的揭秘者。



误打误撞发现地学魅力


高考时,方小敏在专业的选择上曾出现过一些小插曲。


出生于祖传武术和中医世家的他,原本只想填报湖南本地两所普通的医学院,却意外地进入到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面对青藏高原的艰苦条件,方小敏起初有些抗拒:“以前认为地质学很辛苦,所以我在学校好好学习,担心被分到地质队去。”


然而越学对于地学的热爱就更多一分,越学也逐渐爱上了青藏高原。研究生阶段他选择继续留在兰州大学攻读自然地理学专业。“接触之后才发现, 原来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农业、能源等离不开都来自于它,就看你有多少才华去实施 。”



天才在勤奋中打开自己的天地


在方小敏看来,学习地学并不需要具备特殊的才能,如果走到野外觉得心胸开阔,就适合学习地质。


“我们本身就在地球系统里成长,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 如果感觉在城市待得很难受,走到郊区看到山就心情愉快,那你就具备了学地学的基本素质 。”


面对科研的艰辛过程,方小敏认为, 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天才,天才要在勤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强项,并用强项跟其他人竞争 。同时,也要 将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目标有效结合 ,才能成就人生之大幸。



国家发展与地学密不可分


能源、农业、科技、工业等,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它们均与地学密切相关。


比如,它对于拼好能源结构七巧板,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新能源选址做好支撑,还是天然气、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开发的主战场。


再比如,为生态农业、富硒产品以及农业提质增效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因此, 地学研究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地学,不仅是面向未来,也是在和过去对话。它在地球沧桑巨变中所留下的历史痕迹里,找寻那一丝又一丝线索,从而搭建模型预测未来。


“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谁也预测不准,不同模型算出来可能相差几十倍,哪一个是正确的?


就要从历史中找答案,找相同的事件,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对于植被、海洋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正是地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如今,地球科学已进入“系统”时代。方小敏和他的团队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攀登一座又一座新的科研高峰。他希望青年学子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地学专业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新兴学科,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和前沿方向,能够为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在传统上,通常所说的地学是一个很大的学科门类,包括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空间科学和环境科学等。


地学的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着国家的战略需求,如能源安全、“双碳”目标、海洋强国、美丽中国等。目前,全球变化等复杂综合性问题的高层次地球系统科学人才十分稀缺,地学专业学生有着多元化的选择方向,可在勘探、能源开发、储运、地理信息技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一技之长。




策划制作

出品人丨杨谷

总监制丨宋乐永 战钊

总策划丨宋雅娟

策划丨蔡琳 肖春芳 武玥彤

统筹丨张蓉 孙畅

记者丨蔡琳

本期编导丨蔡琳 宋雅娟

文案丨蔡琳 施钰(实习)

特别鸣谢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联合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声明: 欢迎转载、转发。气象学家公众号转载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小编 (微信:qxxjgzh) 处理。


往期推荐
获取 ERA5/ERA5-Land再分析数据(36TB/32TB)
获取 全球 GPM降水数据,半小时/逐日(4TB)
获取1998-2019 TRMM 3B42逐日降水数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