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场库
专注于分享国内外精选短片,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你大开眼界。V电影,一本高品质的影像杂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临沂新闻  ·  爆了!创历史新高!有人凌晨1点出动…… ·  2 天前  
乌鸦电影  ·  火了10年!春节档,你永远可以相信它… ·  3 天前  
电影工厂  ·  大S意外去世,她的美丽永远定格在48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场库

当代年轻人:在家吃馒头可以,但朋友圈要PO蛋糕

场库  · 公众号  · 电影  · 2019-11-21 21:05

正文


这 是 场 库 的 第 2285 部 每 日 一 片

俗话说得好,何以解油腻,唯有精致。
于是, 不想过早步入“油腻”行列的80,90一代,卯足了劲儿让自己变得“精致”。
保养品,化妆品,生活用品,什么贵什么火就买什么。
甚至那些能力范围以外的奢侈品,咬咬牙也能买……
大不了接下来几个月喝西北风还债嘛。
这样的心理,导致许多年轻人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穷得兜里叮当响。
有一个词能精准地描述这(就)些(是)人(你)的窘迫状态——
精致穷。

赚的不多,花的不少;

用的不多,买的不少;

头发不多,帽子不少……

怎么了?千金难买爷高兴。

因为这种现象在当代青年身上普遍存在,《奇葩说》最近做了一期辩题:
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杨超越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每个月工资只有800块,却看上了一条700块的裙子……

怎么办?
买!
一狠心就付款拿下,剩下一个月硬是喝粥挺了过去。
但这钱倒也没白花, 那段时间的她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在杨超越的观念里,只有会花钱才会赚钱;而赚的每一分钱都在自己身上投入,你辛苦工作才有意义。
这也是如今许多年轻人的心路历程, 精致是他们的态度,不精致是对自己的残忍……
所以刚过去的双十一,有人一口气下了几十个单,都是用花呗付的款。
往后的一周天天都有包裹收不说,因为买了太多东西,拆快递都拆出了盲盒的快感。
“我花我的钱,让自己开心,我有错吗?”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连手机壳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我有错吗?
花自己的钱买快乐,本来是没有错, 但首先该考虑的是自身的承受能力。
每个月工资5000,花2000给自己买双鞋,或许能买来穿上它时的昂头挺胸;
每个月工资30000,花20000给自己买个包,也能买来背它上班时的骄傲,和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
但是每个月工资5000,非要买那个20000的包,这不是严重透支未来吗?
你肯定买不来骄傲,也买不来力量,只得到了每个月看账单的头大,以及没钱付房租时的懊恼。
因为过度消费,让自己陷入 窘迫 无助 的境地,才是最划不来的。
经常看到新闻,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买一个心仪的包包和新款手机, 惜接 网贷、裸贷、校园贷、高利贷……
最终欠款累积成天文数字,把自己逼上绝境。
也有年轻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高端私立幼儿园,办了7张信用卡借款,拆了东墙补西墙,最终入不敷出, 欠下6位数的卡债。
这样过度消费换来的“精致”,根本不是真精致,它像一个虚幻的泡沫,脆弱不堪,一击即溃。
除了贫穷是真的,什么都不是真的。
假如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那么为追求精致花钱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误解了精致的含义——
你有没有一个用来盖泡面的kindle?
一张铺在地上放杂物的瑜伽垫?
一个久未得到宠幸的咖啡机/网红吹风机/按摩仪?
一个不知做错了什么,却永远约不到你的健身教练?
在这期《奇葩说》中,辩手詹青云的一番话精准且犀利,她说:
在那些“精致生活指南”下,我们都囤积了很多挪作他用的东西。
什么时候这些东西让我们觉得,自己离精致的距离很近?
就是下单的那一瞬间。
这些网红产品、明星同款有一种魔力,让我们感觉离目标更近了。
这也正是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商家卖力宣传希望达到的效果—— “让你为自己感觉到精致的那种爽感买单”。
可是买了kindle就意味着博览群书吗?
办了健身卡,你不亲自去一次,怎么能拥有你想要的健康和好身材?

它们只是商家灌输给你的“伪精致”,
而我们和“真精致”之间的差距, 在于真的为读书和锻炼,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这也是你剁手“爽”过之后,感到怅然若失的原因。
是啊,谁规定只有外表的美丽叫精致,心灵的丰盈就不算呢?
正如那些在外吃着减肥餐和沙拉的年轻人,其实一直在背地里偷吃零食一样;
不少外表看上去精致的人,很有可能并没有与之匹配的心智。
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而在年轻时如何分配,大概率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走向。
别光注重“面子”,忘了“里子”。
就像傅首尔说的: “感谢自己坐冷板凳的那些年。
如果没有那些年伏案写作的她,如果没有当初哄孩子睡着,还要逼自己读书的她,也就没有今天的傅首尔。
年轻,貌美,财富,这些用金钱堆砌的精致,总有烟消云散的一天;
内心的充实与强大, 才是会伴随你一生的价值所在,是永远不会崩塌的“精致”。
被“伪精致”绑架的人们,一部分用这一点精致装点自己疲惫的生活,欺瞒自己;
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在朋友圈里立人设,以此来“欺骗”别人。
是的,被社交媒体绑架的年轻人们, 可以在家吃馒头就咸菜,但在朋友圈里一定要PO蛋糕。
有一部颇具讽刺意味的短片,把那种愈发虚假的网络社交状态,赤裸裸地展现了出来。


社交网络讽喻短片《虚假的你》

在3分钟的短片里,一个个有着“ 两副面孔 ”的年轻人依次登场:
打了厚厚的粉底躺回床上,假装刚刚醒来的她;
办公桌上的高热量食物还没吃完就,就假装健康生活的她;
明明健身果汁超难喝,却假装美味无比的他;
明明和男友已经无话可说,也要合影来巩固自己“恋爱甜蜜期”人设的她...
假装富有,假装精致,假装过得很好, 不过是 为了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获得他人的羡慕和点赞。
这不是个例, 而是如今被朋友圈绑架、被网络社交绑架的每一个人。
究其原因,是想在和同龄人的攀比中,占个上风,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可真的“赢得比赛”的,是那些被点赞最多的人吗?
不,是那些在比赛之外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