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外出工作,随行摄影师看上去三十出头,还兼职做司机。跟过去合作过的摄影师,感觉上很不一样。她一点也不热络,处理问题冷静、稳妥,我有种预感,她一定不是学艺术出身。
大家都叫她“博士”,我本来以为是个玩笑的称呼,不料后来得知,她真的是计量学的博士。30岁那年,拿到计量学的博士学位后,她开了自己的视觉工作室。
我很好奇,一个计量学博士怎么会转行做摄影师?
她笑笑,“我还好啦,我的合伙人,是航天学博士后。”
呃,听得我一声叹息。
博士姑娘告诉我,父母很反对她“不务正业”,可她还是义无反顾。
高中时对摄影产生了兴趣,用所有零用钱买下第一只相机,当时还没有数码,她清楚记得那只相机的牌子叫爱国者。
高考时成绩不错,父母对未来各种职业的前景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后,为她选了经济学。因为成绩好,也就这么一路念下来,直到博士毕业。毕业前,她眼前放着留校做研究的机会,可她真觉得够了。
30岁,在人生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前,她却第一次对未来充满前所未有的迷茫。
放弃专业吧,那么之前的书都白念了。留校继续做专业研究呢,实在是,不喜欢啊。想在喜欢的视觉领域找工作,也请朋友帮投过简历,可谁会要一个三十岁、没有任何该领域工作经验的计量学博士?
如果时间倒回至本科毕业,哪怕硕士毕业时,她一定头也不回地去追求兴趣。可是她博士毕业了。想到这里的一瞬间,她自己吓了一跳,为什么博士毕业就让她心存顾虑了?其实心底的顾虑,不是博士,而是她30岁了。
“三十而立”的隐含之义是,需要你给自己和世界一个交代。这个交代,暗含着“你至少得拥有点什么”的意味。稳定的恋情、家庭、事业或者孩子,至少你得有一样吧,才算在这世界找到了位置。
可是,博士姑娘的30岁,什么都没有。除了一个花了十年获得的专业领域的学位。
举目四顾,她第一次发现,曾经的朋友同学,好像只有她身处尴尬的境地。曾经就算有差别也不显著的同学,到了三十岁,大家已清晰地奔向各自的人生道路。
最苦闷的是,这还无法跟别人倾诉,难免让人听出一股“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最纠结的时候,她跟自己有过一次对话:
如果就此放弃摄影,到人生尽头的那一刻,这会不会成为带进坟墓的遗憾?
答案是:会的!
如果就此放弃专业,到人生尽头的那一刻,会不会成为遗憾?
答案是:不知道。
可是,想象一下未来半生将从事计量学的教学与研究,她当下就过不去了。
于是,博士姑娘放弃那一纸聘书,决绝地创办了自己的视觉工作室。在视觉领域的所有积累,不过是读了很多相关书籍,参加过学校的摄影团体。她是一个不怎么迷信天分的人,她相信学习和研究可以弥补不足。
说实话,这样的经历,能做成功的话堪称奇迹。因为你我都知道,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凭借一腔孤勇和热忱,便可成事?那只是偶像剧里的桥段。
我想,那么逻辑缜密、思维清晰的博士姑娘,心里一定比谁都清楚,凭目前的实力,重新走上一条陌生的路,前面会有多难。
但是她30岁了,很多人看来,这个年龄是一种无形的限制,告诉你有些不够理智的事不必再试了,因为你已失去了试错的最佳年龄。
可是,对她来说,30岁是一个警醒,如果现在还不开始,那么,可能以后就再也不会开始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她而立之年送给自己的人生礼物。给自己一个起点,而不是给世界一个交代。她想为自己的热爱活一次,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羡慕继续留在舒适区。
在我看来,这选择算不上聪明,但够智慧。
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工作,可是职业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有少数人很幸运,从学校一出来,就找到愿意为之长久投入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人没这么顺利,尤其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重新选择或者职业转型,对很多人来说,几乎是每一年都会面对的状况。
最幸运的人,是那些不用转型,在热爱的事业上继续升级的人。可现实不是乌托邦,总会有人走不下去,有人需要换个轨道,从此山高水长,能走多远,要靠学习、悟性、专注,再加上一点运气。
也有很多人进入一份职业,伴随着许多苦衷或者只是一种惯性。
比如我从中学读理科实验班开始,就一直走向自己不喜欢的方向,还好及时刹车,转入喜欢的领域。
话总是说得轻巧,可只有自己清楚,中间有多少煎熬。
我时常想起读大学时,中午回寝室睡午觉,在校园广播和割草机轰隆隆的声响中醒来,阳台飘进草被斩断后的香味。只有在那些短暂的时刻,我能暂时摆脱不喜欢的专业所带来的困扰。
日复一日,不知哪天上天眷顾,在我又一次闻到草汁的香味时,心里忽然明白了一件事——要闻到草香,就要痛快斩断不愉快的蔓延。
那是人生中最想要为自己鼓掌的瞬间。它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
再一次的转折,就是30岁到来的时候,心里被莫名的焦虑和对年龄的恐惧填满。
虽然脸上看不到胶原蛋白变少的迹象,腰线也并没有多出一厘米,可是,周围的声音却开始不管不顾地闯进你的生活。
“30岁了,怎么还不要孩子?”
“30岁了,要在一个领域扎下根来,滚石不生苔呢。”
……
当我说我想回学校读艺术,周围反对的声音第一次和谐一致——你都30了!
我真的被这个标签困扰过,差一点点,就被它困住了。
现在回头看,年龄的标签,像一头用投影机投出来的老虎,气势汹汹地奔来,却在你们擦身而过后,发现一切平静如初。
那不过是一个幻像,如果你把它当真,生活就会为此展开。如果你看透它,就会发现它对你的人生不起任何作用。
我们喜欢说,“早知道会这样,我就不会如何如何了”。可是,什么都要提早明白,避开所有崎岖不平的岔路,这样的人生会不会也提早黯淡。
那些手足无措的时刻,那些不计回报地付出,那些悲欢交集,是生命的滋味。品尝这丰富的滋味,比在某个年龄获得社会认可的阶段性圆满,对我来说更富诱惑。
如果生命注定一场徒劳,比起待在安稳地带,我更愿意百转千回地穿越焰火、灰烬、空匮、遗憾,义无反顾。
拍摄结束的那个深夜,搭博士姑娘的车回家,我在后视镜里看到她因疲惫而暗淡的双眼,我问她,如果早知道这么辛苦还看不到出路,那年你还会不会放弃留校的聘书?
博士姑娘说话一向理性,然而那刻她这样回答我:
“能让人怦然心动的时刻并不多,如果有件非做不可的事,管他什么年龄和结果呢,去做就好了!”
那些比你牛逼的人,是如何与压力和焦虑相处的?
别以为只有挤过早班地铁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
毕业之后,最容易丢的三样东西
工作中,为什么靠谱比能力更容易变现?
这家公司居然允许员工上班时间在办公室里种地,工作累了就去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