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毛姆、鲁迅、村上春树的挚爱,读到灵魂发颤 ·  3 天前  
环球网  ·  场上当时发生了什么?林孝埈回应 ·  3 天前  
环球网  ·  场上当时发生了什么?林孝埈回应 ·  3 天前  
每日人物  ·  今后,麻六记的酸辣粉不好卖了 ·  3 天前  
每日人物  ·  《哪吒2》,救活县城倒闭电影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梁鹤年:城市规划要尊重人的尺度,帮助没有条件的人得到条件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3-28 17:37

正文

3月21日下午,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前院长/教授、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评估研究课题负责人 梁鹤年 先生,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题为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的演讲。本文对其主要内容做了整理摘要,与大家分享。


内容来源:澎湃新闻请讲栏目 / 记者:康宁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通过优化人居环境的接触机会去提升“城市人”与其所选人居环境的匹配程度。 “城市人”理论的起点在人:人的理性、物性;其终点也在于人: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和美好生活。 这是一套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论。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什么呢?每个人的长相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人,因为人有自己的本质。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基本属性和偶有属性,每个人都有不同,这是人的偶有属性。就像“白马非马”这句话中,“白”是偶有属性,“马”是基本属性,把所有外在的东西拿掉,留下来的就是基本属性。 按照人的基本属性来做我们的城镇化规划,就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城镇是现象,本质是聚居

城市作为一种现象、生产生活的模式,具体表现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等,但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应该可以理解为两种: 一是现象跟现象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现象的本质,或者说是意义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的建设面积在不断增长。同期,小汽车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都是现象。如果我说,小汽车使用增加是城市面积规模增长的原因之一,相信大多数人都同意两者有些因果关联。但假如我指出,在同期内城市居民使用电冰箱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而断论电冰箱使用增加也是城市规模增长的原因,相信同意我的人不多。


可他们都是现象,数据也一一对应,但为什么我们接受一个是城市规模增长的成因,但却否定另一个呢?因为我们知道 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事物的表面下还有其真相 。这其中的道理是真相,这是定性的,而小汽车数量增长是定量的东西。定性指导定量,而通过定量来检验定性。


为什么认为小汽车的增加带来城市的扩散是合理的呢? 小汽车增加了交通可达性,且城市外围的价格便宜,人们又追求更大的空间,那么交通可达性就带来了了城市向外扩散。 如果能找到电冰箱和城市扩散的联系,也可以做类似研究。


某一个城市的规划带来某些经济现象,某些经济现象又带来某些社会现象。 如果能搞清楚这个逻辑,思路就不会乱了。比如,政府要维修郊区的住房,维修之后,住房租金提高,住户无法承受之后的租金就搬出来了,而有钱人住了进来,这就是我们讲的绅士化运动。


城镇是现象,其本质是聚居,以此来提升在空间上的接触机会。 城镇化则是创造聚居,通过聚居提升空间上的接触机会,使人变得更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本质事实上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Men come to city in order to live, they stay in the city in order to live well” (“城邦起于保生存,成于求幸福”)。这里有公民治理的意味,人们发现住在城市里更好,因为留在城市中有了更多的空间上的接触机会。 而幸福就是要生活得像人,因此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使我们生活得更像人


理性与物性,自存与共存

那么怎么去理解生活得“更像人”呢?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像人”就是更适合我们的“理性”和“物性”。“以人为本”是以适合人的理性与物性为基本原则,而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通过适合人理性与物性的聚居模式去提升空间上的接触机会,以满足人的理性与物性需求。


十三世纪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对自然之法的研究中指出:万物求存,万物都是按它的本质而存在;动物求存,求延续;人是理性的动物,因此人当然也要求存、求延续,并且求共存。 人的理性是自然之法 ,自然之法是不能改变的,顺天者兴,逆天者亡。就像因为地心引力的存在,如果一个人从12楼跳下去,很大概率会被摔死,这是自然定律,人的选择只在于跳还是不跳。


同理, 自存与共存的平衡也是自然之法 ,这是不能改变的,面对自然之法,人的选择是遵循它来做事还是违背它。自存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本质生存,共存则是指别人按照他的本质和我一起生存。人与人之间是有自存和共存平衡的。


举一个例子,一位爸爸和孩子,两个人自存又共存。爸爸是爸爸,不是孩子的仆人或朋友,他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这个角色来与其共存,爱他不能与爱别人的孩子一样。相对而言,孩子作为孩子自存,他把爸爸作为爸爸来共存。因此,懂得与孩子共存的爸爸应该是把孩子需要的东西给他,而不是给孩子想要的任何东西。但是,假如爸爸不明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孩子要什么他都买给他,这么一来,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就变成了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当有一天,爸爸决定不再给孩子买东西了,孩子就会马上翻脸,因为父子自存与共存的平衡被破坏了。


那怎样才是最好的平衡呢? 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证,而自存则是共存的最佳标准。 因为如果大家共存的话,自存的空间和机会就大了。那么,应当如何与人共存呢?我觉得,你怎么样自存,就应该怎么样与人共存,简单来说,就是要懂得换位思考。


例如做城市规划,可以要求开发商在提方案时要提出:“假如你是周边的居民,你对噪音、尘埃、交通拥塞等的承受力是多少”,让别人知道你开发的底线。老百姓要是反对开发,也要提出: “你如果是土地开发者,你认为最小的开发强度是多少”。开发商可以说无限,反对者可以说0。但如果这样,他们的公信度自然就低了,博弈的力度就差了。


那么, 研究城市最好的指标应该怎样做呢? 比如,小学校区的半径为多大最合适。典型的调查是去问家长: “你认为孩子步行上学多远的距离是‘最理想’的?”也许多数家长会说,最好为0公里。同样,假如你问校方“理想”的校区半径是多少。它可能会说越大越好,因为半径越大,学生来源越大。他们的回答都是从自存的角度出发。


但如果你问家长:“如果考虑自己的孩子、其他家长的孩子也要上学,你认为‘合理’的距离是多远呢?”他们也许会说,四分之一到半公里。同样,问校方:“如果你考虑到校方的需要与家长和孩子的需要,你认为‘合理’的距离应该是多远?”他们也许会回答,半公里到四分之三公里。 这里的合理绝不是理想的值,半公里就是这两类答案中“合理”距离交叉的值,可以达到最大的共识,这比0公里和1公里的博弈更有意义。 由此可见,假如把门打开,人自然会考虑自存与共存的平衡。


人其实有一种天然的利他倾向。 假如你站在河边,河中间有个人在挣扎,眼看马上要淹死了,此时,你身边有个人跳下水游泳去救他,你会觉得对方很了不起。那为什么你会认为他奋不顾身地救人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呢?因为在危难时刻,救人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的共鸣。共鸣是因为心中的东西与看见的东西一致了。 所以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我们不仅仅是自私的动物,而是自存与共存都有的。


城市人——尊重人的尺度

人的物性是指人以他的官能感觉、经验去衡量他的物质环境。 从古至今,从城市中心的半径就是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花费45到60分钟所能到达的距离,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则会有另外一个中心出现,也可以理解为将会有另外一个聚居点出现。 举个例子,在距离现有的商场路程超过1小时的地方,一定会被认为那里存在一个好的商业机会,可以再盖一个商场,其根源是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


我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我的材料就是在城市中居住、生产、生活的人,我专注于他们,思考他们的本质是什么,所以我开始探索“城市人”的理念。 例如,我们按每平方公里5000至10000人来计算,从人的理性和物性两方面来考虑,在这个范围中,“上情可以下达,下情可以上达”。从人物性的角度讲,城市规模太大,就太远了;太小,则没有规模效应,没有足够的能力。因此, 我认为一个城市,或应该说一个“聚居点”,不论多大、多小,大约20万到30万人左右是最好的,从人的理性和物性两方面考虑都是最合适的规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