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肥胖和代谢问题的日益严重,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球的糖尿病患病率在10%左右,已然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控制饮食,建议少食多餐,那么糖尿病患者在一天中哪个时间段进食最好,哪个时间段进食又最差呢?近期,Diabetes Care杂志发表了一项糖尿病患者长期随访的队列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这项队列研究包括了2003-2014年(基线)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的2911名成年糖尿病患者,并通过与国家死亡指数的链接获得了截至2019年的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数据。研究从基线时的两次24小时饮食回顾中得出了清晨(6:00-7:59 a.m.)、晚晨(8:00-10:59 a.m.)、下午(11:00 a.m.-5:59 p.m.)、晚间(6:00-11:59 p.m.)和夜间(0:00-5:5 a.m.)的能量摄入和血糖负荷(GL)。使用Cox模型估计了调整后的总能量摄入、饮食质量、社会人口统计和生活方式特征以及医疗状况的CVD死亡风险比(HRs)。
研究结果显示:在基线时,研究人群(51.8%为女性,62.3%为非西班牙裔白人)的平均年龄为57.4岁(标准误差SE,0.4)。在中位随访时间9.3年(四分位范围=6.8, 12.1年)期间,记录了190例CVD死亡。晚晨的能量摄入和GL与CVD死亡风险呈负相关(每增加100千卡能量摄入,HR 0.90 [95% CI 0.83–0.98];每增加10单位GL,HR 0.86 [95% CI 0.77–0.95])。相比之下,夜间的能量摄入和GL与CVD死亡风险呈正相关(每增加100千卡能量摄入,HR 1.22 [95% CI 1.07–1.40];每增加10单位GL,HR 1.44 [95% CI 1.17–1.77])。
本研究通过对近3000名来自NHANES研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近10年的跟踪随访,发现上午8-11点的食物摄入和血糖负荷与心血管死亡呈负性相关。相反,每天夜里12点以后到次日清晨6点的食物摄入和血糖负荷与心血管死亡成正性相关。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进食时间是上午8-11点,而晚上12点以后就不建议进食了。本研究作为队列研究可能存在较多的混杂因素,但却给我们带来一些生活启示。但是,如需进一步明确饮食时段干预的重要性,还需要更严谨的研究数据来证明。
https://diabetesjournals.org/care/article-abstract/doi/10.2337/dc24-1345/157327/Association-of-Energy-Intake-and-Dietary-Glycemic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