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你以为是懒,其实是已经过度疲劳的 4 种表现! ·  5 天前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你以为是懒,其实是已经过度疲劳的 4 种表现! ·  5 天前  
武志红  ·  吉利根:真正拖垮你的,是低能量体质 ·  5 天前  
壹心理  ·  测测你的心理年龄停留在多少岁? ·  6 天前  
简单心理  ·  如何在上班期间「高效休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这4个学习bug你还要酸爽多久?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5-26 11:46

正文

经常有人在后台跟我抱怨,我这么努力学习,怎么就看不到效果,有些人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事,怎么我做起来这么难?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真的不公平吗?


工作后我才发现,再没有比学习更公平的事情了!


在职场上, 成功的偶然因素实在太多,诸如个人运气,风口,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失败来的是防不胜防:


努力+方法  


但在应试学习上,虽然整个教育体制槽点很多,但大体而言,


努力+学习策略 ≈ 好成绩


除开情绪因素,这个公式基本成立。


对于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努力了,却没有好成绩,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学习策略出问题了。


努力+高效的学习策略=高效的努力

努力+错误的学习策略=低效的努力


在高中以前,知识总量比较少,所以努力的效率并不决定成绩,低效的策略,辅以长时间的投入,也能制造出尖子生,但上了高中、大学以后:


努力+高效的学习策略=高效的努力=聪明=学霸。

努力+错误的学习策略=低效的努力=笨=学渣


如果你是高中生、大学生,努力了,成绩还是不行,就必须,要反思下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方法已经在个人公众号写了很多:


高效学习方法:《认知心理学告诉你什么才是高效学习》

高效记忆方法:《普通人如何通过训练成为记忆高手?》

构建知识树方法:《不能学以致用?你的症结就在这儿!》

学中做乐:《这样学习,可以让你爽到爆!》


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这篇就讲讲4个最普遍的学习陷阱:


一、过度学习


学习其实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尤其是当你真正沉浸进去,搞清楚一个难题,熟练掌握一个知识点,这种快感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不知不觉就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合上书,虽然非常疲惫,但收获感满满,心里忍不住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


像我这么努力的,还有谁!!


下次还要再接再厉!!


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感动自己”,长时间学习某门课弊端有两点:


1.边际递减效应


经典学习论文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曾指出:


A number of training studies in real life have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e durations ranging from 1 -8 hr per day. These studies show essentially no benefit from dura-tions exceeding 4 hr per day and reduced benefits from practice exceeding 2 hr (Welford, 1968; Woodworth & Schlosberg, 1954). 


 有很多关于学习时间与效率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就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


这其实就是学习的边际递减效应,2小时是一个极限分水岭(大多数人根本到不了2小时),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越来越差,直至没有效果,这个效应对小学、初中问题不大,但对高中生而言就是致命的,因为时间根本经不起低效的浪费。


对于高中生而言,同一门功课学习较长时间,必须切换到其他学科,另外,课余时间必须休息,否则10分钟的课余学习,导致的将会是一节课的低效。


2.违背刻意练习


对于一个难题,或者新的类型问题,我们习惯于反复练习以彻底掌握,在刚开始时,有一个主动的思考过程,这也就是在“学习区”(不舒适区)的刻意练习过程,但如果反复练习,大脑其实进入了一种自动化的惯性模式,大脑也就进入了“舒适区”,看似我们解出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其实大脑基本关闭思考过程,因此,对难题的理解并没有加深,基本上是在做无用功。


另外,学习的生理基础也决定了,过度的练习未必有效。学习本质上是神经元的联接和固化过程,但神经元在特定时间内强化程度是有限的,反复练习超过一定限度,就是无用功了。


学习心理学证实,间隔学习效果更好,即对于新知识、较难的题型,如果总计需要2小时练习才能掌握,一次性学习效果最差,分成两次或以上学习效果则更好,通过短时间的多次练习,可以有效地巩固神经元联接。


 


二、题海战术


很多人对题海战术的本质含义并不理解,做题多并不一定就是题海战术,要掌握一个知识,一定程度的练习量是必须的,心理学也有实验指出,过量练习是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的。


题海战术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做题多少,而在于做题思维。


题海战术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以问题为牵引去整合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建立的是问题库,就好比下面这张图:



中心是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将散射状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我们对问题掌握的非常透彻,但对知识点掌握只是流于表面,这样做的结果显而易见,对于小学、初中而言, 问题库其实非常固定,多做题基本就能把问题库涵盖,所以题海战术非常有效。


但到了高中以后,知识量增加、时间相对减少是一方面,另外,更强调问题的变化性,题海战术已经无法做到覆盖,所以,稍微变化题型,知识就不能灵活运用。


正高效的学习,不在于改变刷题量,而是改变刷题思路,同样是上面那张图,但要改变中心与散射点的关系:要以知识点(公理、定理等)为中心,整合各个问题,借助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掌握!


掌握了知识,自然就可以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在于做题数量、速度,而在于做题后的反思,对同类型题目的归纳,做题是为了印证知识,理解知识。


 


三、学习错觉


我们经常被大脑欺骗,自以为记住了、掌握了、理解了的知识,其实只是一种错觉。常见的学习错觉有3种:


1. 自以为记住了


心理学有一项统计研究:大多数学生的的记忆策略是反复阅读材料,复读会造成正在学习的错觉,因为复读提高了流利度,但流利度提升并不意味着对材料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此外,复读还会导致熟悉性效应,即当我们看完两三遍材料之后,不由自地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已经理解、掌握材料,不用再深入钻研了,不幸的是,这仅仅是一种错觉。


很多人误将熟悉当作知道,一旦考试就露馅了。


心理学就此展开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同样一份材料,控制组采用传统复读记忆策略,实验组采用“复读+自我测试”策略,分别对这两组在10分钟后,1天后,1个礼拜后的记忆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读+自我测试”组记忆效果远远好于复读组,且随着时间推移,比对效果越明显。


“复读+自我测试”策略之所以如此显著,一方面,自我测试能够及时掌握知识薄弱点,另一方面,自我测试利用了生成效应,对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加工、整合,所以记忆效果更佳。


2. 自以为掌握了


语言分为内隐语言和外部语言。通俗讲,内隐语言是我们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外部语言就是我们正常交谈或小声默念。内隐语言过于隐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语言(或者书写表达)是逻辑、完整、成体系的,但如果一个知识点能用内隐语言描述,我们就误以为很熟悉。


比如,问自己一个经典问题:“什么是囚徒困境”?心里是不是很快闪出“两个人”、“博弈”、“策略”等关键词,觉得对这个问题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来,你真的知道吗?


所以,在遇到哪怕很熟悉的问题,也要能够把答案完整的说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掌握。


3. 自以为理解了


书本上的知识就那么多,我们反复练习,基本都掌握了,但有时候做题,冥思苦想不得,如果能够瞟答案0.01秒,我们立马就能把问题手到擒来,为什么知识都会,但离做题还差着0.01秒,这就是对知识的理解错觉。


学习心理学提出“思维工具”概念,即我们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内化成了大脑中的工具,学习就是不断地在打造思维工具,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工具,而是工具太多了,当面临一个问题时,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具。


正确的做法是,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的对工具进行分门别类,对工具撰写使用说明书,再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很快找到它,不用再“瞟一眼”了,这也就是构建知识体系过程,知识唯有体系化,才算是真正理解消化,才能够真正学习致用,而构建知识树是知识体系化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四、突击学习


这个名词不用解释,但突击学习需要进一步细分


1.平时的突击学习


学习的生理基础是神经元的联接和巩固,但心理学实验证实,要想达到好的固化效果,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保证专注,注意力越集中效果越好,也就是说,学习的“质”比练习的“量”重要。


很多学生,或者是为了早点出去玩,或者是因为拖延到很晚,会心不在焉地突击完成学习任务,看似效率很高,甚至他们会为自己的效率沾沾自喜,但学习效果非常差,长期下去,学习的底子就非常薄弱了。


2.考前/deadline的突击学习


这在大学非常常见,到了考试周,很多平时翘课的同学就霸占了图书馆,没日没夜的学习,还真别说,效果非常喜人,往往一个礼拜复习就能拿下一门课,这种高效还会对周围的人形成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


但,这种突击有用吗?


从长期看,是一点用都没有,学习的生理基础是一方面,即神经元在短时间内的强化是有限度的,所以这种突击学习并不牢固,时间一到,怎么学的就怎么忘了。


还有另一种解释,一个完整的知识其实就是一座冰山,水面的部分,称之为“显知识”,也就是课本上明确告诉我们的公理、定理、解题方法,水面下的庞然大物称之为“隐知识”,包括知识的背景,知识的由来,知识的适用范围,知识间的联系,等等,隐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练习、反思、实践,是一个潜意识学习、体验过程。


很多人,过分重视“显知识”,忽视了,甚至是不知道“隐知识”,但实际上,掌握了隐知识,才算是真正理解、掌握了知识。


举个栗子,上面说的过度学习、题海战术、学习错觉、突击学习,都是典型的、浅显易懂的显知识,但隐知识才决定了对它们理解的深度,才可能真的避开这些坑。


再比如,“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这句话是显知识,非常浅显易懂,相信绝大数人,看完最多是有所触动而已,但这句话却是我的座右铭,因为在我非常困难的那段时间,它陪伴了我,而我的经历、反思、坚持也为它赋予内涵,这就是隐知识。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差异,关键就在于隐知识。


突击学习,只会让我们似懂,但实际上非懂,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道理都懂,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道理其实他并不懂,或者说,懂的太肤浅了。


这篇文章超过5300字,内容也颇为枯燥,能坚持看到这里的,应该是真正爱学习的少数人,我有理由相信:


那些杀不死你的陷阱,必使你更强大!






关于作者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学以致用。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幸福,推荐爱心理、爱学习的童鞋关注。微信公众号:高太爷(gaotaiye0504)


高太爷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心理社 | 学习社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