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安静
主播
的领读
◆
◆
◆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在前几天的共读中我们翻阅了海莲和马克书店的书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昔日的友人如今生活的怎样呢。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共读。推荐大家完成的阅读任务是本书的第108至120页。
01
▼
昔日友人的近况
转眼已经通信了十余年,在一次海莲询问店员近况的回信中写到,亲爱的海莲:
我们这几年来都没有塞西莉·法尔的消息,至于梅甘·韦尔斯,她在南非没多久就待不下去了,回国后曾到书店来看大家,给了大伙儿一个发“早跟你说了偏不听”牢骚的机会。
不过她后来又搬去澳洲碰运气了。几年前曾收到她寄到书店的圣诞卡,最近则又断了音讯。诺拉和女孩儿们同我一起寄上祝福。
而海莲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的一封来信中,竟是惊人的噩耗。
海莲拆开一封与往日不同的信看到,敬爱的小姐:
我于近日整理公文档案时,偶然发现一封您于去年九月三十日寄给德尔先生的信。我在此非常遗憾地向您报告:德尔先生甫于
上
个礼拜天去世了。丧礼则已在上周三举行。
德尔先生于十二月十五日因罹患急性盲肠炎被紧急送医,虽然立即施行手术,但他仍不幸因病情扩散,导致腹膜炎并发而于七日后不治。
德尔先生在本书店服务已超过四十年,加上马克先生也刚辞世未久,科恩先生对于这个不幸的事件自然万分悲坳。结尾处是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02
▼
故人和往事
海莲在寄出的最后一封中这样写到:
我正在整理我的书架,现在抽空蹲在书堆中写信给你,祝你们一路顺风。我希望你和布莱恩在伦敦能玩得尽兴。布莱恩在电话中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和我们一道去了。
”
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要夺眶而出。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
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
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03
▼
各自的生活依旧继续
而海莲接到的最后一封回信则是弗兰克的孩子寄去的,信中写到:亲爱的海莲,这是德尔家族第二号通讯员首次发言!首先,我要对我们长时间的静默向您致歉。请相信我,其实我们心中一直惦记着您。
只是不知如何将这样的意念用文辞表达。直到今天我们又收到您的来信,我们都感到万分惭愧,并决定应该立刻动笔回信给您。
我们很高兴得知您的出版计划,也同意并很愿意提供这些信件供您作为出书之用。我们现在搬到可爱的新家,常常会想着:如果父亲依然健在,一定也会喜欢这儿。
再多的悲坳亦无济于事。
虽然父亲生前从未拥有财富、权势,但他始终是一个快乐自得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我们应该以拥有一位这样的亲人而深感欣慰。
也许只是为了冲淡愁思,我们都尽量让自己忙碌着。玛莉白天在大学图书馆辛勤工作,晚上则和朋友开车出游散心,深夜方归;我除了正常的教职外,还兼修一个学位;妈妈则整天忙上忙下,一刻也不教自己闲下来!
所以,恐怕大家都无法好好地回信——不过,当然我们会很高兴能继续收到您的来信。无论如何,只要有空,我们还是会努力回信的,并期盼能再有您的消息。结尾是希拉诚挚敬上。
04
▼
故事的尾声
正如海莲时常给书店的员工们寄去当时英国稀缺的食物。这是来自一个善者的关怀,更是一种感激。世界缤纷而华乱,人心的漠然随处可见,行走于这个世界上,就算有人同行,但我们的心依旧是孤独的。
我们找寻的是什么,也许就是来自另外一颗心的温度。
它能驱逐孤独所带来的寒冷,她虽不是我们的亲人,却能带给我们亲人一样的感受。那份感动时常令我们潸然落泪,从此,一颗心只为另外一颗心而跳动。
他们,海莲和弗兰克以及书店的其他人,虽不曾面对面,但心灵的距离早已飞跃千山外。这样的交流是片面的,仅是自己生活的一个侧影,而不是全部。
而唯有如此,这样的彼此才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交流才能轻松得没有负担。就算人海茫茫,最终也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总能找到一个知己,让你终身不觉得孤单。
对于海莲最终无缘见到弗兰克并不遗憾。生命中所需的已经彼此给予和得到,见与不见已毫无意义。那些由长久岁月串联的记忆已经被好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