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认真想  ·  承认自己的无知有多困难呢? ·  昨天  
小木虫  ·  多校通知:大学教师,实行“坐班制”! ·  5 天前  
小木虫  ·  多校通知:大学教师,实行“坐班制”! ·  5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就该“超前学”!12岁以后会很难 ·  5 天前  
中国教育报  ·  看!1496项获奖成果这样回应中国之问、世界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哈佛博士: 缺了这些准备就出国是害孩子|讲座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5-03 07:34

正文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刘伊南,波士顿学院发展心理学硕士,谢菲尔德大学英语语言教育硕士,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现居美国波士顿,专注青少年发展,有思教育创始人。

Shawn Mullet,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东北大学MBA、金融学硕士,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高校,教授本科及硕士生课程。

请输入标题     bcdef


我在美国研究青少年发展多年,帮助很多留学生在美国取得成功,也看到在这边的中国孩子们面临的真实困难和挑战。


我的核心观点是:孩子出国后暴露出在学术和心理上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期间准备不足造成的,并且在出国后再来补救,对孩子、家长和我们老师来讲,都意味着更大的困难。因此除了外语,家长更应该就这些问题及早应对。

1

孩子出国后

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国


我在美国的合伙人Shawn Mullet博士在哈佛、麻省理工和东北大学教课多年,每次他上第一节课时,都会问所有的留学生:你是为了什么要来美国,你怎么申请的?

 

很多中国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是茫然的。怎么申请,怎么选课,自己的导师是谁,需要做哪些科研项目,美国的教学体制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一概不清楚。很多家长出国前把事情全部交给中介来办,孩子稀里糊涂就来了美国;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借助中介来拔高了自己真实的实力。

 

Shawn Mullet 博士在给学生授课


更难熬的是开始上课以后,当美国老师和学生在讲女权、讲种族、讲社会公益、讲平权、讲医保,很多中国孩子对这些时事和政策一无所知,一点儿都接不上话。

 

造成这种情况,很大的原因是国内留学市场的不成熟。中介机构利用家长跟美国学校之间存在的非常大的信息差,会过分强调留学申请阶段的重要性,却对申请材料以外的准备很少提及。


这种错误的做法,误导了家长用错误的思路来准备留学。很多家长认为:出国准备就是在托福和SAT上刷高分,剩下来的材料就交给中介来准备。


实际上,我们应该从留学后孩子需要什么,来推导出留学前帮他准备什么。

 

中国孩子来到美国之前,应该了解自己的选择。他应该知道:美国教学对他有怎样的要求?来到美国以后,怎么能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怎样把美国学校可提供的资源用起来?他应该能够和美国的孩子、美国的老师有信息对等的交流。

2

学术能力欠缺

是太痛心的教训


关于学术能力对于留学成败的重要性,先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个数据:


华尔街日报:8000名中国学生被美国大学开除

这个图表告诉我们:在美国,仅仅大学期间,一年就有八千名左右的中国留学生被开除。


图表中蓝色部分显示出被开除的学生,很大原因是学术能力不行;橘红色部分是学术舞弊,包括找人改论文、代考等等。这些很直接地显示出:很多中国孩子的学术能力不足以应对在美国的学习。



我自己的学生中,就有非常多的孩子正在面临着这样的现状。


一个让我不安的事实是:我在国内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对美国教育的偏见,特别是放大美国人在数学上的愚蠢,似乎中国学生去到国外都成了学霸。


事实却是,美国教育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开放性思维,很多靠机械记忆(题海、背诵等)获得高分的中国孩子,去了国外却发现没了用武之地。


中国孩子在逻辑思维方面,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方法上,相对于国外的学生是非常欠缺的。到了国外,学生自己就缺乏自信,课堂上不擅长于主动提问或者学术辩论。


并且这边的学科体系和国内不一样,有大量的实验,甚至很多孩子连体育课都及不了格(因为要讲人体结构)。

 

所以作为走过留学的人,我们再三提醒家长:尽量在出国前期,能让孩子接触美式学习,至少让孩子看到来美国学习的现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

 


我们发现一个重大误区很多中国家长花很多钱让孩子出国旅游,到名校校园里转转,或者在寄宿制家庭住上几个星期,觉得这就可以帮孩子做好出国留学的准备。


我们早前就反复强调过:留学的重点不是吃吃喝喝和日常口语,而是要能进行学术交流。与其带孩子去这些大学校园里逛过一圈的游客式体验,不如真的让他坐进教室里,体验别人的教育方式。


比如上课,你直接来体验一下什么是美国精英大学的小班式教学,美国的研究型学习、批判性思维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跟教授辩论、怎么跟你的同学辩论,你怎么在上课前做好准备。


还有课堂外的考察经历,中国孩子可能在国内类似的体会就是春游秋游,但实际上,西方教育中特别注重这种把课堂和现场相结合的考察,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教学,让孩子体会深刻。


所以,我们推荐家长让孩子多去参加一些学术型的活动:例如一些学术性夏令营,或者是基础比较好、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申请海外大学的暑期学校。



总之,出国旅游不等于出国留学。我们建议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了解清楚美国的学习是怎么样子的,前面先了解清楚,后面就会比较轻松。

3

心理准备比

考试准备更重要


另外,作为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者,我必须要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孩子已经到了美国上学,却在心理上没有做好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准备


说的直白点,家长需要在送孩子出国前想清楚:在国外,孩子是要单枪匹马地奋斗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接触到很多中国留学生成绩不理想,这时大部分家长会来找老师寻求帮助。而当我们老师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孩子出现成绩问题并不是他的知识积累不够,而是他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要学习这些东西。


实际上,孩子迫切需要的不是怎么提高成绩,而是需要梦想,他需要的是能够去明白自己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知道应该要有梦想,但他想不出来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规划。


这其实就是动力问题。孩子的动力问题会严重地制约孩子后续的发展,包括当下他的成绩。

 

在发展心理学中,孩子的动力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外动力是家长、学校给到的,而怎么样让孩子找到内动力、让内动力觉醒,这是在青春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决定孩子成败的关键点


我们不能只是跟他讲你要上名校,你未来可以有很好的发展,你需要成绩好……这些通通属于外因。他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这个内因。


所以有家长对我们这个项目当中“青少年成长发展”这个模块很好奇。说我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一个独一无二的模块:专门设计专业量表、全程观察记录孩子行为模式、专家进行深度一对一谈话。我想原因很简单:帮助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留学前的心理准备。具体一点,就是要科学地引导(注意是引导不是灌输,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树立梦想,在比较迷茫和叛逆的时期找到奋斗的内动力,知道自己接下来的目标在哪,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能够在接下来出国生活中能够坚定、独立地克服困难。


4

孩子还小

不是可以草率的理由


最后,结合前面讲到的内容,和我在美国的教育研究实践,我特别真诚地跟中国的家长强调两点:

1. 对于孩子未来的规划不仅要考虑眼前的种种考试,要偏向于三到五年的中期到长期的留学准备

2. 对孩子的培养不能只相信经验和眼前,要把留学准备当做一项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中国家长传统上比较相信自己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但这种“经验论”放在现时往往可能过时,并且放在孩子出国的问题上通常会出现经验上的盲区。因此,家长自身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外语等方面多充电,扩展自身的眼界和知识。


讲座预告

出国前3-5年,家长容易忽略比外语考试更重要的四个重要事项

▸ 如何帮助中国应试环境下的孩子获得对接国外教育的学术能力?

▸ 如何让心理上没有断奶的孩子获得海外独立求学和生活能力?

▸ 想让孩子进入名校的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子女树立梦想和自主奋斗的动力?

▸ 什么样的海外游学经历可以真正帮助孩子?

讲座时间

2017年5月7日(周日)晚上20:00-21:30


报名方式

点击长按二维码即可报名


刘伊南老师和Mullet博士长期在美国从事青少年发展和学术夏令营研发,帮助过很多本科和低龄留学生在美国取得成功,也深知不少学生在过来以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学术能力:中国孩子的学术能力弱项在哪里?如何克服?

心理准备:怎么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出国?

国际视野:为什么到此旅游式的传统旅游不能帮助孩子进入名校?

内生动力:怎样让孩子从“爸妈让我出国”变成“我想试试名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也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