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贴」是「月经贴」,本该司空见惯,但每次拿出来,还是能引发网络论战。
把「焦虑」呈现出来,不叫「写」,而叫「贩卖」,说明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就是一桩生意。
我很认同。
我一直以为中国人是内敛的,「焦虑」这种事怎么好意思说出来呢?我大学时候就知道报喜不报忧了,走入社会后那更是啥都好好好了。
为什么要这样呢?
成年人应该有自我消化「焦虑」的能力,同时牢记不要给人添麻烦,哪怕是亲人。
一份焦虑传递给家人,就变成两份焦虑了。加上你与家人之间有信息不对称,你能用时间化解的焦虑,却会在父母那形成周而复始的惴惴不安。
另外常人的「焦虑」无非是「吃穿用度」,无非是和谁比更足又和谁比更有余罢了。终有改变或看开(认命)的时候,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不值得喧哗。
那这份「焦虑」如何安放,和谁诉说?
和最亲的伙伴,和心理医生,和有质地的书籍。
伙伴不是帮你解决「焦虑」的,他作为最好的倾听者就是一剂良药了。
心理医生,国人可能还需花上十年、二十年才知道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书籍,很重要了。如果你的阅读只是来源于公众号,说实话,你不是抵死焦虑,就是娱乐至死。
我们羞于说出口的「焦虑」,却拿到公共空间言说,这种反人性的操作,背后都是「消费一把情绪再数数阅读量」的生意经。
卖课程的贩卖焦虑,是等你去买;玩币的贩卖焦虑,是需要新的韭菜;写字的贩卖焦虑,是作者要开方抓药了。
如果你能自我发现「焦虑」,那你是正常人;如果你的「焦虑」是别人调动起来的,那你就是一个准备掏钱的顾客而已,还有很多为你定制的「焦虑」在研发的路上。
如果我说大家不该「焦虑」,都应该心大点、阳光点,那就成了「贩卖焦虑」的一奶同胞了。
「焦虑」应该是日常,它和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并无二致,谁不是一边带着焦虑一边负重前行呢?一个套现离场的创业者的焦虑,一个西二旗码农的焦虑,各自以当前各自所属的阶层而言,重量是一样的。
财富的贫瘠、上升通道的堵塞等等,这些都是很私人的、很普遍的焦虑,不独我们这一代人,说出来有什么用呢?最终不还得靠个人奋斗加历史行程吗?说出焦虑,并不会 buff 加身,那些强行拔高焦虑、放大焦虑的人最不焦虑了,以前光听说施人愿力、替人祈福、帮人消愁的「神道佛」能香火不断、盆满钵满,如今只是替人喊出焦虑就能赚钱了,类似邪教会道门组织——「哭喊教」。
真正该「焦虑」的是那些我们无力改变的,甚至只能听之任之的事儿。
譬如,最近屡屡曝出的大学教授不端的行径。
这让我很「焦虑」。我以前只是觉得中国大学学不到东西,教授们官僚化、商人化,现在没想到他们还是衣冠禽兽。一连串的「性侵事件」把「教授这个十几年来权威、信誉和社会地位已经不断下降的职业又狠狠踩上了几脚」。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从红黄蓝事件中的凌弱再到高等学府里的欺男霸女,人们与杏坛之间的信任感荡然无存。你如何敢把自己的下一代交给这样的机构?看到事件之后校方的官样回应,你怎能不身敢无力?怎能不心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