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房地产总裁战略商学院
打造中国最顶尖的房产总裁战略商学院!聚焦中国房地产董事长、总经理、总裁等高端人士;致力于帮助企业文化旅游地产、特色小镇项目转型升级等-- 实现战略突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每日囧图丨我想知道女生那边写的是什么 ·  2 天前  
青眼号外  ·  2025,美妆“首店潮”加速! ·  昨天  
大庆晚报  ·  不要捡!不要捡!已有悲剧发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房地产总裁战略商学院

错过了2016?读懂这篇文章,你不会错过下一个楼市十年!

中国房地产总裁战略商学院  · 公众号  ·  · 2017-11-20 00:00

正文

2016到2017是一个始无前例的地产狂欢年。


一是涨幅高, 各城市少则涨50%,多则涨100-200%;


二是参与盛宴的城市面广, 不仅是一线(深圳除外,对不起它提前涨过一轮了),二线,三线,包括部分四线五线城市也参与了进来;


三是持续时间久, 最早的从16年初就开始涨,比如天津,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热度较高,比如长沙、武汉、成都,甚至有一些城市现在才开始尾轮启动,如大连、昆明。


波澜壮阔的2016大行情已经过去,对于赶上这波行情的我们说声恭喜,对 于没赶上这波行情的,捶胸顿足、追悔莫及都没有任何价值。


你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对未来走势的分析,知道在下一波行情到来之前如何卡位和布局。



1



一线是否还值得高位买入,二线现在是否还有上涨空间,三线是否还被低估, 对所有的 投资客来说,最大的困惑就是他想买入的城市是否还有上涨空间,买入之后究竟是涨、跌还是横盘?


有人说一线永远涨,未来这里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口,房价继续推高,二线、 三线城市与一线的差距会持续拉大;


也有人说,一线城市短期内已无追高价值,但二线城市的房价会与一线继续 缩小,所以应该继续买入二线房产。


在当下这个阶段,北京跌,上海跌,深圳横盘,但长沙、成都、武汉热度比较高 ,大连补涨,昆明补涨,全国楼市一片乱象,如何解读? 这是否说明一些强二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动力要超过一线,未来会与一线房价差距缩小,让我们抽丝剥茧进行分析。



2



如今全国限购一盘棋,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只有北京、上海这两个严控人口的城市是在实实在在地执行限购政策, 尤其是北京,要么你有北京户口,要么你有连续六十个月的北京社保,你才有在北京购房的资格,就是这么严格,谁也别想钻政策的漏洞,或花点钱就去破限购。


所以,北京、上海的房价是在严限之后的真实反应, 下跌也是真实的下跌,目前的房价更接近真实价值,而北京上海的落户难度也众所周知。


但目前还在上涨的武汉、长沙、成都等二线城市呢,真的是它们的价值被低估了吗?实际上,它们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抢人大战。


武汉落户政策: 10月11日,武汉正式发布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收入新政。根据新政,具有普通高校专科、本科以及非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或学位,年龄不满40周岁的人员,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不需要再提交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等材料。


长沙落户政策: 全日制大专学历,年龄不限,买满3个月长沙社保,即可办理落户,无房产可以落户的,可迁入派出所公共集体户。


成都落户政策: 7月19日,成都发布《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45岁及以下、本科学历及以上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据悉,落户政策后发布三个月,落户成都的人员已达到7.8万人。


这些门槛低到令人发指的落户政策就是这些城市房价仍未退烧的真相,落户制度使得限购政策名存实亡。



3



在北上深坐稳一线,广州、杭州攻守第四名的时候, 一些二线省会城市已开始悄然发力,要在这场城市卡位大战中抢占先发优势。


如何领先其他兄弟省会城市半个身位,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更快速直接的方式则是犯规抢跑,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抢人! 谁抢到了更多的人,谁提前成为人口千万的大城市,谁就获得了人口红利,人多了,经济增速更快,房价持续上涨,房价高了,城市排位就高,然后资金和人口继续流入,获得良性循环,最终成为排在北上深之后,笑傲其他兄弟省会城市的强二线甚至准一线城市。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


因此,部分二线城市以落户抢人为旗帜,欲在这场房价大涨的尾声占得先机,最终成为卡位胜利者。


那么,在北上严限,二线抢人的不公平竞争下,北上跌而某些二线仍然涨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可是,大潮终会退去,某些二线城市人为助推的售楼处抢房大戏也会很快落幕,一片混乱之后, 需要建立的是价值重构,即城市价值的重新定位,定位的标的是谁,是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和深圳,到那时,这些二线城市的真正价值才会归位。


也许有人会说,抢到人的强二线价值自然会提高,会缩小与一线的差距,其实并不尽然,首先全国的资金和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源源不尽取之不竭的,在被一线吸走大半之后,留给二线的争夺空间是有限的,而二线城市又相对分散,资金难以聚焦。所以想靠落户政策短期内跃升为城市新贵也是很困难的。


再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置换原理。




4



一线城市价格已高的惊人,但似乎永远不缺接盘侠,原因在哪里,钱从哪儿来?很多人无法理解,往往把原因归结于一线工资的提升和庞大的富人群体,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城市的房产置换产生的天量购买力。


在所有二、三、四线城市房价跟随一线普涨之后,除了坚信房价永远涨,人们还树立了另一个朴素的坚定理念。 就是一线城市房产持有价值〉二线〉三线〉四线〉五线,于是形成了一个房产置换链条, 即用数套四线或五线房产置换一套三线或二线房产,用数套三线或二线房产置换一套一线房产,在房价普涨之后,这样的置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很多人也在这样实施。


很多留在北上深的年轻人买房的资金来源是哪里,相当一部分是二三线城市的父母卖了数套老家房产凑出来的首付。所以,一线房价的不断推高,富裕阶层的购买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二三线中产家庭的财富转移,而一线城市则是财富转移的天花板,财富会在这里固化,扎根。


在这种财富转移的大背景下,一线城市又怎么可能轻易缩小和二线的房价差距,二线的财富会持续被一线吸走,而一线除了少数迁居海外的人群,基本就是财富的尽头。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财富并非单向流动的,一线房价过高会使部分人选择卖掉一线房产去二线定居,这样就实现了财富的逆向流动,甚至可能导致一线的衰落和二线的崛起。


这种情况一定会有,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卖掉北京房子,我在大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者“卖掉上海房子,我在武汉买了四套房子当上了包租公”,可是放大到整个一线城市,财富流入的比例一定高于财富流出的比例,我为什么这么笃定,因为财富的内在逻辑是集中而不是扩散,就像贫富差距注定不断拉大,就像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更少的人手中,这是经济的规律和历史的必然。


位于核心的一线城市有着巨大的向心力,会不断吸附财富的进入,最终形成超大城市,并与二线城市形成绝对落差。 东京都市圈、首尔都市圈、纽约都市圈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规律的强大和不可逆转。


以中国的地域和财富体量,未来的发展会形成3-5个大都市圈,而不是多个城市经济均衡相互制约的大同世界。




5



那么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标杆价值、财富总量的有限性、财富转移以房产形式从五线到一线的递增性流动和财富效应的吸附力和向心力,都向我们揭示一个内在规律,一线城市的超高房价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稳定,并且不会轻易被二线城市缩小和拉近,一线会始终和二线城市维持一个足够距离的价差。


这个价差不会比现在更小而很可能更大,未来一线仍然会是房价的引领者,二线则始终是追随者,并不断进行自我价值修订。至于三线,财富经过一线和二线的两重筛选之后,留给它们的不会太多。


为什么北上深被确定为一线,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房价足够高,经济足够强,而是因为这三个城市的周边已经形成了环城都市圈,环一线都市圈一旦确立,地位已然难以撼动。


未来留给其他地带的最多只有两个小都市圈的生存空间,广州做为传统的一线城市在被深圳超越之后,因为距离深圳过近,优势资源会持续被深圳吸走;杭州做为新崛起的强二线城市,虽然表现亮眼,但是距离上海过近,也缺乏形成环杭都市圈的腹地。


从地缘位置来看, 未来的都市圈预计会有一个出现在西南,竞争对手是成都和重庆,另一个出现在中部,竞争对手是武汉和郑州。 未来五到八年是谁会胜出的决定时间段。


6



写到这里,一幅未来中国的经济格局地图已然呈现,环京、环沪、环深三大都市圈依然闪耀并继续强大,环西南、环中部小都市圈格局逐渐形成。


其他强二线和经济强市则点缀于这五大都市圈之中,至于广大的弱三线和四五线城市,它们的财富持续被吸附和转移。这,很可能就是未来十年出现的景象,至于更远的未来,就只能交给上帝了。


那么,今天的你,该如何选择,又如何布局自己的财富版图,也许你喜欢做短线,那么你就去追涨杀跌,把城市当做股票,同时也承担相应而来的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伦敦交易员(微信ID: LondonFinance )


- Start -


国运判断的价值


有几位地产大佬都曾叮嘱过我, 投地产就是赌国运


纵观各国历史, 赌对国运的人,有曾被亏待过么?


万科与恒大 对国运的不同判断 ,自然也反应在了 分道扬镳的股价走势 上。



'白银'骑士 - 万科


2014年,'恰好'就在上轮楼市下滑期的 黑暗黎明前 ,郁亮看空自己所处的地产业,下注'白银时代'。


万科开始降杠杆,放缓拿地节奏,专注于一线城市,并转型寻找传统地产以外的新增长点。

'钻石三剑客'


同样是2014年,融创、恒大、碧桂园这三个激进的现实主义者用 杠杆 撬开了属于他们的 '钻石时代'


之后的三年,'三剑客'疯狂加杠杆扩张。以恒大为例,2013年总负债只有2688亿,到了2016年底,总负债已飙升到了11583亿。


纵观各国巨富的发家史,最常见的'三级火箭'难道不是: 疯狂借钱,赌对国运,踩准行业 么?


面对 '路线之争' ,在刚开始时还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但到了最后, 市场才是检验观点的唯一标准




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权威


中国财政决策“工具箱”里的工具之丰富,回旋余地之大,执行能力之强,是西方国家无法企及的。


而这些工具的使用,西方科班的经济学体系通常无法理解,因此在海外市场常招来广泛批评,这也给了(某些) 中国投资人专属的跨境'信息不对称'机会


2014年下半年,在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两年之际,内部障碍逐步清除,中财办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扮演财税中枢的角色。


那些财政工具和政治智慧,也到了该拿出来用的时候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中枢机构牵头发起的战役,让无数人的命运为之改变。



‘钻石’玩家在豪赌什么?


2014年下半年开始,央行进入了降息通道,率先开涨的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深圳,热钱很快蔓延到北京和上海。


2015年9月30号,央行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4个月后,首付比例进一步被降低到20%。


2016年2月,当周小川直接说“ 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住房贷款应大力发展 ”时,市场早已从冰冻三尺,反转至烈火烹油。


到了16年底17年初,一二线房价被推高至'极限',限购限卖令被频频触发。


被驱赶出来的 热钱 ,与开闸放水的银行 贷款 、连同 棚改 安置货币化的资金,让三四线城市接棒起这轮前所未有的' 涨价去库存 '运动。


去年夏天,很多人望着一线城市一骑绝尘的房价,对二线城市还不屑不顾。现在,不仅二线也回不去,甚至连三线也买不到了。




超级繁荣周期


为什么把过去三年的房产市场称之为'超级繁荣周期'?


因为它的 持续时间已远长于了过去任何一个周期


商品房销售有着 明显的周期特征 ,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是: 正增长时间要长于负增长时间



由上图可知,之前三轮负增长的持续时间依次为: 16个月 13个月 19个月

而本轮上涨周期自2015年5月楼市销售由负转正,到今年10月份已持续了 29个月 的时间。


如果 经济机器的运转不会偏离均值太远 ,这就意味着若在正的一面持续时间越长,在接下来负的一面也更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一个繁荣周期的结束


以最近的一次负增长为例。2012年到2014年,房地产经历了19个月的正增长,然后在负区间保持了一年多。


而此次正区间的持续时间太长,已连续增长了29个月。一旦由正转负的话,简单地拍下脑袋, 房产市场的负增长不会短于一年


中期来看,我们假定中国人口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对住房需求至少从总量来讲应该是稳定增长,不可能再出现大的爆发式需求。


那么,过去的29个月其实 已消耗掉相当大的住房需求 ,无论是 杠杆投机 还是 真实购买力


将时间轴再拉长,可以清晰的看到商品住宅的 销量增速一直维持着向下趋势


犹如中国的GDP增长,从'常态'的10%+跌到8%,再到6.5%-7%的'新常态'。


这不难理解,毕竟中国人口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日趋老龄化的中国百姓不可能一辈子不停的买房。



过去两年的楼市增速一直位于趋势线上方,直至近期跌破趋势线达到负区间。


现在市场的 关注点 已不在于楼市是否下滑,而是明年 下滑多少的问题 :上一轮楼市负增长是一年下滑6-7%,这次是否会超过这个水平,比如说到负10%以上?如果是的话,对市场有何影响?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先理解本轮'超级繁荣周期'的 趋势 本质



'超级繁荣周期'的本质


先看 表面


此次牛市之所以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首先是因为 各线城市都依次经历了一轮销售高峰


一线城市 销量高峰在2015年,今年一线城市下滑最多,销售面积跌了25%。


二线城市 的销售高峰是在2016年,它到今年销售面积已基本跌到零。


三四线城市 是今年的主要增长点,到今年大概还有20%的销售增长。


全国地产销售在过去两年都是正的,其实是各城市分阶段轮涨的结果。



购买力推动:


再看 内因


三四线是现在整个房产销售的主力。


三四线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近几年迅速提高,人均GDP已经达到了5千美元以上,可以 把买房理解为 消费升级的提现


人的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当衣食都满足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自然会买房。


在牛市初期,三四线城市的 房价/收入比 并不高。


对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大概在 7-8年 的水平,应该说不算离谱。


国外当然更合理,房价收入比在5到6年,但是国内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基本上都在10年以上,像北上深杭这类一线城市甚至会接近30年。


所以说,近期三四线城市的旺盛购房力跟其原先 房价不高 收入增长 有关。



不过,经过这两年的上涨,绝大多数的城市,包括县城、城镇的房价都已创出历史新高。


下图是三四线城市的 房价涨幅 和全国中位数的居民 可支配收入涨幅 (以这两个数据做个简单类比),在14-16年期间,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比房价增速更快。


因此,前两年的房价上涨可以理解为过去几年收入持续高增长,而房价相对不涨的 购买力集中释放


但是,到今年我们可以看到三线城市的 房价增速 实际上已经 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涨幅


也就是说,对于三四线城市,它的房价与收入之比其实也在往上走, 房价的上行空间已在过去两年里‘透支 ’。



杠杆推动:


重点是 外因


除了真实购买力的增加,本轮地产牛市的最强劲推力来自于 大幅攀升的居民房贷


地产销量在本轮周期中每年上一个台阶。


但是,居民 房贷 增量与住房 销售额 比值 也是在持续的上升的。现在这个比值已经达到了60%左右,见下图。


这是一个总量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居民总体上加杠杆非常猛。


但更重要的还有结构 。


下图反映的是 三线城市房产销售额的占比 趋势。


在总体房贷增量与住房销售额之比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房产销售的主要推力来自于三线城市,那也暗示着 三线城市的 居民贷款杠杆也是往上走的



在过去,大部分的杠杆房贷集中在一二线。


因为一二线城市的商品房总价比较高,若老百姓要全款买房或大额首付会很困难,所以会增加杠杆。


所以从比例上说, 以往三四线城市的购房量上涨一般不会带动全国房贷的整体攀升


而现在正好相反 ,三线城市的购房量和全国新增房贷的比例上涨是同步同向的。


这意味着,在今年一二线城市的房产销售已经下滑的情况下,持续增加的居民房贷并不主要投放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也在大量动用银行贷款来买房。


也就是说,全国整体的居民杠杆比率,已经不仅是个总量问题,而是在各个城市都在依次攀升。



为何这个问题需要重视?


三四线城市本身的房产总价原来是不高的。如果三线城市居民也在加杠杆买房,意味着 全国居民对未来购买力的透支已经到了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程度 这是本轮房地产繁荣周期和以前不一样的特征。



上图是 居民债务总量和居民年收入的比值 ,类似于我们分析上市企业时的债务/收入比。


我们可以用这个比值大致衡量潜在信用风险,这个比值在过去20个月的时间里 快速攀升了20%+


2008年那一轮房市触底反弹它也上升的很快,但那个时候比值还很低,且后面几年的升幅也比较平缓,直到近期才又开始加速向上。


到现在,居民总债务与居民总收入之比已经超过一倍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国民年收入已低于总负债。


如果把我们的这个数和 美国 的数放在一起来看,也许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为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中国老百姓非常喜欢存钱,不喜欢借钱去消费。


但实际上, 中国老百姓的负债/收入比其实已经超过'爱透支'的美国居民


在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其居民债务总量与收入之比接近1.4倍,引发了全国性的违约风险。在接下来的10年,美国居民不断去杠杆,直至其债务与收入大致相等。



虽然现在中国居民的负债/收入比也超过了一倍,但不需要像' 标题党 '那样危言耸听,恐吓舆论说中国版的次贷危机即将出现。


毕竟,在美国次贷危机时,其居民负债/收入比中国当前还要更高,而且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远低于中国老百姓。


在这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老百姓的债务水平和他的收入比值已经处在一个 非常不低的水平 ,应该说 高于 大多数人的预期



销量天花板


房地产销售很难在未来有10%每年的增长。


因为,如果要房地产销售面积每年增长5-10%,即使房价仅轻微上涨,则意味着每年房地产的销售额得至少达到10%以上的增幅。


这等于在要求, 如果不想让居民债务比率进一步恶化,就需要让居民收入的年增长至少保持在10%以上。


但是,目前中国的名义人均GDP年增长也就10%,早已度过了经济发展初期时的爆发式增长阶段。


而且,居民的 年收入里已有约30%用于购房 。根据过去经验来讲,只要这个比例达到30%的水平就很难上去,住房的销售也很快会下来。因为不可能要求老百姓每年投入到房产市场上的收入比例无限上升,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从经济潜力来讲,房地产销售面积在未来能够有一个5%左右的增长其实就已经很好了,否则居民债务将恶化至危险边缘。



紧绷的贷款


银行也开始意识到向居民贷款的投放力度过大。今年接近60%的新增贷款都投到了居民部门,五年前,这个数字只有约30%。


过去几年,企业的投资活动因外部环境和政策原因放缓,总体上在不断收缩债务水平,融资意愿低。银行向企业部门投放大量贷款很困难,但又不得不想办法把钱贷出去。


于是, 银行在居民部门上动脑筋 ,居民债务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下图1),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房贷(下图2)。




今年,虽然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已经放缓,但短期贷款还在加速增长。 短期贷款其实也有可能流到房地产市场 ,这就是现在大家说的消费贷的问题。


短期贷款都是消费贷款,就是说不需要拿房地产做抵押,或者不需要通过购房,就可以从银行拿到一个贷款额度,时间一般是一年左右,这些钱很多是为了临时的周转或者首付的问题。


现在首付比率提高了,原来是两成就可以,现在可能要三成甚至是四成。如果房价总价很高不少,居民的自有资金付不起首付, 有大量消费贷资金暗流到了房地产市场


但是,现在 监管机构开始清查消费贷的问题,这一块贷款增速今后也会回落




利率 - 机会成本


住房按揭利率 理财收益率 分别是购房者的 融资成本 机会成本。


在近期的金融去杠杆环境下, 这些利率水平是往上走的。


利率上升 的金融环境下,整个房地产的 销售面积也会持续收缩 (有一定时间滞后的 负相关性 ,见下图)。




棚改货币化


当然,今年推动三四线房产销售大增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棚改 货币化


棚户区改造每年都在做,但最近几年有所变化,增加了货币化的方式。 所谓货币化就是官方用钱的方式来帮助三四线的老百姓去买房


比如说,某个县城盖了大量新房,原来库存去不掉,现在鼓励居民去买,但买的时候需要把原有的地让出来,官方补贴一笔钱,通过货币化的方式来解决新房问题。



今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中,大概有 20%是跟棚户区改造伴随的货币化安置有关的



但谁出这个钱?


这个钱主要来自于 国家开发银行 。国开行大概 承担了整个棚户区改造资金的70%。


但大家都知道国开行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今年的 金融去杠杆导致债券收益率 一直往上走。



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又创新高,已接近4%。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十年期债券收益率已超过4.7%。


因为国开行支持的都是政策性项目,贷款利率一般低于企业从银行拿到的商业贷款(目前大约在6%+)。现在国开行贷出去的整体贷款收益也就5%+,如果发债成本已超过了4.5%,意味着它的 利差还不到1% ,这还是不考虑当中成本的情况下。


随着 发债成本越来越高 ,国开行现在的发债量已经在下降了。而且,因为 国开行不吸纳存款 ,它所有的贷款投放都是通过发债获得的,随着 发债募集到的资金减少 ,投放到项目中的资金量也自然会下降。



杠杆转移的故事


国家的一大特点,是逆周期性。


企业今年虽然赚了很多钱,利润很好,但是政府在讲供给侧改革。过去是说企业利润好了之后就要增加产能,增加投资,但现在政府不鼓励再做这些重复投资,所以 企业的融资增速没有起来,政府的融资增速今年也下去了


政府融资在过去两年增长最多,主要是搞建设。我们 现在看基建投资还比较高,但其实那是滞后反映的 ,它源于过去两年的政府融资增长(毕竟先融钱,再建设),但现在政府融资也已开始回落。


国内现在三个部门当中,融资还在较快增长的就是老百姓。所以说, 当前整个投资资金其实是非常依赖于老百姓的加杠杆的


但问题是,到了明年,老百姓的融资增速也会往下走了。


就像过去企业拼命加杠杆的时候,政府拼命打压。现在居民的杠杆狂热被带起来之后,国家也会担心 若这个东西不及早控制,未来有可能成为新的金融风险源


也就是说, 去杠杆进程将从企业部门延伸到居民部门




库存转移给了老百姓


在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中,来自销售回款的占比越来越高 。这里面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居民本身的首付资金,还有一部分居民通过银行获得贷款。


所以从 表面上看,今年地产商的资金很宽裕 (从恒大&融创自年初渐好的财务指标也可看出),但这些资金并不来自于企业借债,而是老百姓借债获得。


居民从银行借钱换来房子 -> 地产商用库存房接过居民借来的钱 -> 用来偿还自己的开发贷款 -> 将过去3年加的杠杆止盈变现。




积极的一面


好消息是 地产商的库存确实都去干净了


经过这三年的房地产超级繁荣周期,无论是哪个地方的 房产库存都已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在这么低的库存水平下地产商的投资很难出现大幅下滑,因为本身就没有太多可下降的空间。


因为本身就没有什么库存,要是商品房再销售一下,地产商没有库存还是需要增加一些投资的。但这个新增投资并不会非常好,只是说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增长。


(对于 大宗商品 的玩家来说,这才是明年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篇幅所限,今天暂且不谈。)



由于负债和库存都转移给了老百姓,政府调控起来也能更 放得 手脚


因为库存很低,意味着这一次地产调控不会很快的放松。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房地产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还是地产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 。房地产对经济贡献实在太大,如果考虑到家电、家具、水泥等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占经济比重更大。


在过去,每次房地产调控到了深水区,触及 经济增长 地产财政 时,都选择了容易走的宽松大道: 开闸放水


而每一次放水,都 被调控的闸门先积蓄着,一旦放开调控后,喷涌而出的流动性都会推动报复性上涨 ,如文首第二张图所示。


但这次也许不一样。


仔细回看 下先前几次地产收紧后的放松,尤其是2014年政府看到房地产转负以后,货币政策就开始放松, 因为当时的库存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如果政府不放松,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但由于现在库存和借贷都到了老百姓手里,开发商已没有什么库存 ,钱也收回来了没有太大资金压力,这个时候 政府对于整个房地产下行的容忍度就会比以前要高


我们这届政府在大会上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它的执行力和决心确实要比以往要大 ,一些曾经触动不了的'利益'和'灵魂'也可以开始动了。从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上大家就能看到,在政策初期那些 依据过往经验对'红头文件'不屑一顾的期货大佬们,被拉爆仓的还少么?


今天我们花了较长时间来梳理了一下 房地产问题 。因为它将 是明年经济的一个主要的矛盾 ,同时 也是本届政府在大会上的一个核心主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