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伤口
常见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伤口的感染会阻碍愈合。传统敷料如纱布等可缓解症状,但效果有限。水凝胶因其
高含水量
和
适宜的机械性能
,在伤口护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针对愈合的不同阶段需要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
自适应智能水凝胶敷料
。
铜离子(
Cu
2+
)
在伤口愈合中扮演关键角色,具有抗菌和促进血管生成的特性。铜离子抗菌通过改变细胞膜、
DNA结构、细胞代谢和酶活性实现。
铜离子
血管生成则通过激活铜依赖性酶、稳定
HIF-1α和激活VEGF等因子促进。然而,抗菌和血管生成所需的铜浓度不同,需精确控制。
铜补充过量
可能引起
氧化应激
。
铜离子交联聚合物链
可实现铜的均匀分布和调节释放,以适应伤口床的化学环境。感染性伤口初期呈酸性,随着愈合过程,
pH值逐渐升高至碱性,最终恢复正常。pH敏感铜交联水凝胶能在
感染期释放铜离子抗菌
,在
增殖期促进血管生成
。
木犀草素
(Luteolin)
作为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特性
,能有效清除
ROS,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节炎症介质表达,并
下调
p-STAT3和上调p-STAT6表达来影响M1/M2巨噬细胞极化。然而,其低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在伤口治疗中的应用。
四川大学
蒲雨吉
/成都大学
潘晴晴
研究团
队开发了一种复合水凝胶
GSC/PBE@Lut,具备
自我调节
铜离子和木犀草素释放的能力,
以促进
慢性伤口愈合。该水凝胶通过
光交联
和
铜交联
技术制备,能在炎症期快速释放铜离子抗菌,增殖期缓慢释放促进血管生成。木犀草素纳米颗粒的加入实现了
pH和ROS响应
性
释放
。在小鼠感染伤口模型中,
GSC/PBE@Lut展现了优异的治疗效果,证实了智能水凝胶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该工作以
“
A Double Network Composite Hydrogel with Self-Regulating Cu
2+
/Luteolin Release and Mechanical Modulation for Enhanced Wound Healing
”为题于202
4
年
6
月发表于《
ACS Nano
》上。
【
制备方法
】
1.
ROS敏感单体TBA的合成:
l
将甲基丙烯酰氯
滴入
4-羟甲基苯硼酸松醇酯和Et3N的DCM溶液中。
室温下搅拌至反应完成,通过薄层色谱观察。
l
通过旋转蒸发去除
THF,粗产物在乙醚中沉淀三次,
可得
TBA单体。
2.
木犀草素纳米颗粒
(PBE@Lut)的制备:
l
将共聚物和木犀草素溶解在
DMF中,然后逐滴加入去离子水,形成纳米颗粒。
l
通过透析法(
48小时)去除未结合的木犀草素,得到载药纳米颗粒。
3.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l
GelMA溶液(5.0%,w/v)与LAP(0.15%,w/v)和不同浓度的SA(1.5%,0.8%,0.4%,和0.2%;w/v)在365 nm紫外光下照射2分钟形成GSx水凝胶。
l
将
GSx水凝胶浸入不同浓度的CuCl
2
溶液中
30分钟,形成GSxCy水凝胶。
l
在
UV照射前将PBE20@Lut纳米颗粒加入GelMA溶液中,形成GSxCy@Lut水凝胶。
【
文章亮点
】
1.
创新材料设计: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水凝胶
GSC/PBE@Lut,具备自我调节铜离子(Cu
2+
)和木犀草素(Luteolin)释放的能力,以及
根据伤口愈合阶段
调节机械性能的
智能响应
。
2.
双网络结构:
通过光交联的明胶甲基丙烯酸酯
(GelMA)和Cu
2+
-海藻酸钠的
配位交联
,制备了具有
双网络结构
的水凝胶
(GSC),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水凝胶的
机械强度
和
稳定性
。
3.
pH和ROS响应性:
水凝胶展现了
pH和ROS响应性
,能够在
感染期
快速释放
Cu
2+
以
抗菌
,在
增殖期
缓慢释放以
促进血管生成
。
4.
药物控释系统:
木犀草素纳米颗粒
(PBE@Lut)的加入,提供了
抗氧化
和
抗炎活性
,通过
pH和ROS响应机制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5.
抗菌和促进愈合的双重效果:
GSC/PBE@Lut水凝胶不仅具有显著的
抗菌效果
,还能
促进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和胶原蛋白沉积
,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6.
多模式治疗策略:
该水凝胶结合了抗菌、抗氧化、抗炎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为慢性伤口愈合提供了一种
多模式治疗策略
。
示意图:复合水凝胶
GSC/PBE@Lut的制备示意图
图
1:
PBE@Lut NPs的合成、表征及体外药物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