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万病之源”,离你只有一步…… ·  3 天前  
半月谈  ·  习近平会见韩国总统尹锡悦 ·  3 天前  
政知道  ·  王亚民被查,曾主管故宫经营和文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中印问题是怎么来的?印度错把自己当成了英帝国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7-18 11:53

正文

最近,中印在锡金边境的军事对峙引发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印度吞并锡金,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在此之前,锡金并不属于印度,而是属于英帝国。英帝国强占锡金、尼泊尔、不丹,都是为了打开通往西藏的大门。值得一提的是,锡金和不丹曾经是西藏地方政府的藩属国,而尼泊尔曾经入侵过西藏,也正是英国入侵西藏后清朝派福康安率军入藏反击尼泊尔,才使清政府对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扩张有了大概的了解。

顺便说,也是因此,马嘎尔尼使华过程中,清政府一开始表现得非常热情,但中间突然变得极为冷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福康安从西藏归来后,让清政府对英帝国在西藏周边的扩张行动非常警惕,从而导致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此外,在入侵西藏周边喜马拉雅南麓诸小国之前,英国对中国是怀有敬畏之心的,总感觉中国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不敢轻易冒犯。甚至多次试图打开进入西藏的商路,勾引达赖与班禅,在班禅明确表示西藏是清朝大皇帝的领地之后,英国也并未敢采取进一步行动。正是在西藏周边的扩张行动中,清朝的保守退让让英国意识到,中国并不如他们之前想象的那么强大。

尼泊尔入侵西藏,一定程度上是得到了英国的支持的,但看到尼泊尔在入侵西藏受到清政府的严厉打击之后,英国并没有帮助尼泊尔稳定局势,反而是落井下石,看到了尼泊尔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侵略对象。在尼泊尔受到英国人的压力之后,曾向中国求援,但清朝表示要吃瓜看戏,作壁上观。

英国在尼泊尔得手后,对锡金和不丹也开始施压。锡金也曾向中国求援,但清政府同样表示不予理睬,坐视锡金陷落,落入英帝国的控制。即便如此,锡金也仍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援助,实现独立。甚至在鸦片战争爆发后,锡金曾通过西藏地方政府上书清廷,表示愿意主动出击,策应清军在沿海地区的作战。但道光帝和嘉庆一样,拒绝了锡金的好意。

先后控制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之后,英帝国的领土就和西藏直接相邻了,清政府终于直接感受到了英国的压力。之后,英国通过各种威逼利诱,甚至先后两次直接出兵入侵西藏,迫使清政府同意开放西藏通商,并在江孜设立了通商口岸。

此后,英印与西藏的往来日益密切,到晚清时期,甚至清政府派大臣入藏,都不得不借道印度,清朝派驻西藏的军队在辛亥革命后被迫撤离,也是通过印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张经武入藏,也仍然是通过印度。

19世纪后期,英帝国与沙俄对中亚的争夺日益白热化,俄国曾计划与伊朗联手南下入侵印度。英国为了保证印度安全,不惜在中亚与俄国各种明争暗斗。同时,关于西藏在英帝国的国际地缘政治战略中的位置,也越来越清晰,即要将西藏逐步变成印度的缓冲带。这个理论假设,沙俄在获得新疆后,将会通过西藏直接威胁印度,所以英国与沙俄在中国西部后来达成的协议就是,沙俄承诺对西藏没有野心,英国承诺不会进入新疆。

在这个战略规划之下,英国趁中国辛亥革命爆发之际,策动英国脱离中国中央政府,逐步走向独立,甚至在西姆拉会议上提过一个将西藏分裂为远藏和近藏的计划,远藏自治,近藏归属中国。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英国泡制出了麦克马洪线。不过,西姆拉会议的最后协定中国政府并未签字,哪怕是腐败堕落、软弱无能的北洋政府,也没敢签字。英国多次威逼利诱中国政府承认,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1919年,但因为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而作罢。

二战后,英国撤离印度,印度实现民族独立。不过,与英国撤离其它地区一样,英国在撤离的同时,也为当地留下了一系列的民族和宗教冲突。

英国撤离后的印度政府,实际上就是撤离之前的英印政府。从930年代开始,英国就开始培养印度本土人士进入英印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尼赫鲁就曾在英印政府担任副总理。到撤离时,英国不仅将全套的英印政府机构留给了印度,尤其是将涉及印度周边关系的英国外交机构和特权也留给了印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英国自1930年代开始起,在拉萨设立了办事处——顺便一提,民国政府的驻藏办事处要比英国人的更晚一些,而且是以民国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名义设置的。英国驻藏办事处的末代处长是黎吉生,而他在英国撤离印度后,就改变国籍,摇身一变成了印度驻藏办事处处长。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可能会觉得印度的独立并不是自己斗争争取来的,而是英国人恩赐来的,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印度并不这样认为,至少印度政府不是这么认为的。

在当时的印度政府看来,他们继承的是英印政府的全套班子和权利,当然也包括对周边地区的一些殖民时代的特权。继承英国对锡金和不丹的政治控制、对尼泊尔的特权、对西藏的特权,印度政府认为都是理所当然的事。用一个也许不太合适的说法说,印度政府想要的南亚国际秩序就是没有英帝国的帝国主义殖民秩序。

打个比方说,解放后,地主跑了,留下来看家护院的管家认为,他继承了主人的全部权利。在改革开放后,管家也跑来要求落实政策,不仅要把地主家原来的财产全部还给他,还要把主人对原来的佃农、仆人的特权都还给他。如果说英国是这个地主,印度政府就是这个管家。

因此,印度自1947年独立之后起,就一直在西藏问题上上下其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还妄图插手新中国解放西藏,中国对此严词批驳,表示这是中国内政,印度无权干涉。之后,印度仍然明里暗里的撺掇、怂恿西藏地方政府闹独立,直至最后发动叛乱,印度都在暗中给予支持。

因此,我们今天看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不能把这场战争当作一次简单的局部冲突。正是在1959年西藏叛乱后,中央决定开始在西藏全面进行民主改革,而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则是对解放西藏和民主改革的成果的捍卫。这一点,只要想想抗美援朝就行了。抗美援朝确认了新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则确认了什么叫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是不容任何外国势力干预的。

英印时期,英国人一直有一个判断,中国不会永远衰落下去,总有一天会重新崛起。那么,当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崛起之后,英国人在印度的存在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英国对此一直十分警惕。

英国的担心当然不是空穴来风。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后,中英在印度就善后事宜进行谈判,谈判未能取得成果,清政府派出的谈判代表张荫棠受命前往西藏担任帮办大臣,从印度入藏。在途径锡金时,张荫棠曾和锡金官员交流,鼓动他们摆脱英国人的控制,寻求独立。而在中国远征军驻扎在印度时,中国军队对英国人对印度的殖民掠夺也常常表现出同情和不满。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中国对印度进行了大规模自卫反击战,打击了印度的嚣张气焰之后,印度控制下的尼泊尔、锡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抗印度的运动,尼泊尔更是爆发了长期的革命运动,锡金也一度宣布独立。英国人的担心终于成为现实,但承担这一后果的却是印度。

纵观印度独立以来的历史,印度在周边问题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态度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总以英帝国合法继承人自居,而对周边小国乃至中国这种大国的领土和民族独立不够尊重。而印度政府继承自英印政府的这种倨傲心态与印度的实际国力是并不能相互匹配的。在1962年的教训之后,印度不思悔改,仍然怙恶不悛,也许还会让历史再重演一次。


以下摘自高鸿志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