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德芬空间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张德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在中国,许多人做父母的本能是扭曲的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丰子恺:若爱,万物皆可爱! ·  4 天前  
冯唐  ·  什么?那儿有冯唐的小酒窝? ·  4 天前  
洞见  ·  人生建议:永远不要让别人借运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德芬空间

选择恐惧症:你的一手好牌是怎么被你打烂的

张德芬空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27 20:30

正文

转自:周梵(ID:xfhzf520)


01

左右为难


两难是很多人的生活状态,离开还是留下,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 不管是在工作领域还是情感领域里,出了问题,无法离开,却也无法留下来给出全心全意的承诺。


  • 即不站起来奔跑,也没有躺下来好好休息,而是蹲在原地,力量被消耗却毫无成果。


  • 很多人每天上班跟上坟似的,对工作不满意,想要离开,可想了几年也都拿不出力量做一个决定,各种担心和顾虑。


真要留下来在原来的工作环境里,打算全力以赴绝地反击,却又开始各种嫌弃和无力。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常常体验到疲惫和失望,可是却已经习惯了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感觉。


这种熟悉给你带来某种脆弱的安全感,因为无论做任何选择,离开或是重新改变和对方相处的模式,都意味着你要进入一种未知的生活。

 

当我们力量不足时,很难做决定跨越进未知的生活,哪怕那种未知里蕴藏着极大的机会,也宁可留在原来熟悉的现状中。

 

不做任何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意味着你在冒险和无奈中决定体验后者。

02

制造极端来选择


为了避免选择所带来的风险,而试图两头求全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最后一定会创造一些有强烈冲击性的极端事件来让你被动地做选择。

 

我在《我们分开了,但谢谢你曾经来过我的生命中》这篇文章谈到过这个部分:


什么是极端事件呢,就是各种“巧合”的狗血故事,迫使你不得不做出一些决定。想在一起又不甘心或没信心,就创造一些事,帮自己增加在一起的动力。

 

我有好几个学员都有过这种经历,准备离婚前夕其中一方突发重病,中风、心脏病等等,或者一直在纠结事分还是和之际,突然意外怀孕,发生这些事婚自然就离不了,于是必须在一起。

 

或者想分开又没力量的,就创造一次极端猛烈的冲突,意外,然后就势分开。

 

这种分开通常都是痛苦万分的,因为所有擅长创造极端事件的人,都有力量感不足的共性。


做决定是需要力量的,不够痛的时候根本做不了决定,而且力量感和需要痛苦刺激的部分成反比,越没有力量感就需要越强烈的痛苦刺激。


很多人都习惯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决定,极端情况所带来的外部压力可以避免掉内心的纠结,激发潜能来做决定。通过潜意识创造的极端事件来被动帮自己做决定,也是一种选择路径。

 

但这种方式做的决定同时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且习惯了这种模式,你就总会在自己的生命中创造极端情况。

 

而且这是一种绕过表层自我认知被动选择的模式,依靠“外部动力”(其实是潜意识创造出来的)来推动自己做决定。

 

即使选择之后得到了一些收获,那也更像是一种意外,那是一种被命运的皮鞭抽打着往前走的感觉,是痛苦而无奈的,久而久之对自己内在的力量感和决策力会越来越没有信心。

 

当后面做选择时,还是无力主动选择,又会无限拖延,直到再创造一个极端事件,不得不做出决定。循环往复。


03

他们不想面对任何风险


所有不敢主动做选择的人无非都害怕一件事,担心自己选错了。

 

他们不想面对任何风险。很多人之所以碰到选择障碍,是因为他们天真的认为当下的选择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期待只要做了“正确”的选择,未来就一马平川,顺风顺水了。但其实,选择不会让事情变好,让事情变好或变糟的,是你自己。你不对,选什么都是错的。一手好牌也会打烂。你对了,怎么选都对。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不是你的选择是否正确,而是你是否有力量和智慧让你的选择正确。

 

突然想起董明珠的名言“我从来不犯错”。有力量的人总能让自己的选择成为正确的选择。

 

隐藏在我们人格中的那些问题总是要面对的,焦虑,匮乏,傲慢,怯懦,讨好,逃避,控制,迁怒,固执……

 

不同的选择不会让你避免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只是一个切入问题的角度和遇到问题的先后顺序而已。

 

选择是对一段关系的承诺,无论是广义的关系,你和工作,身体,社区,家庭的关系,或是对某个人的关系。

 

承诺是进入创造状态的前提,代表决定好要去面对创造过程中所有的未知。当然,选择结束也是创造,彻底结束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启。


04

从事缘看到自己的局限


当进入一段关系时,对面的客体就成为你的镜子。你的企业,你的家庭,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他们所呈现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没有例外,没有偶然,且十分精确。

 

有关系才会有事发生,没有这些事缘,你不会有机会看到自己模式的局限。你始终被自己人格所困,认为自己被“别人”辜负或者拖后腿。

 

所有的无力感都是对自己的盲目而造成的,看不清自己就会往外求,一旦外求注定会落空的。光在打坐喝茶或者在身心灵工作坊上去感受“悟”“喜悦”“空”等,一旦一遇到人遇到事就立刻打回原形,这样是没有意义的。

 

你要明白,每一次课程或禅定,都是为了你下一次遇到事的时候可以把这种状态带进去而做的练习。

 

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做选择,事实上是害怕打破现有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是脆弱的,经不起风浪的。

 

而我们的潜意识知道这一点,所以即使暂时维持在一个看似平衡状态,内心依然会有隐隐不安的感觉,如果我们忽略这种不安,那么离极端事件基本就不远了。

 

人的内在意识有着复杂的组成机制。我们有大量的人格模式是隐蔽的,没有被自己所觉知的。在关系所带来的各种情景下,一些我们潜意识深处没有被意识到的碎片就会被触发,并被呈现出来。

 

比如你刚决定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你相信你会一直爱TA 。

 

在那一刻你的爱是真心的,是坚定的,这时我们所运作的完全是表意识系统,是我们当下能捕捉到对自己的全部感觉。你越不了解自己,你能捕捉到自己的感觉就越表浅。

 

但后来你们发生争吵,在争吵时对方决绝的转身离去,把你一个人孤零零留在原地时,这个场景一下子触发了你四岁时,父母在你百般哀求下依然离开你去上班的回忆,你那种那种被遗弃和绝望的感觉。

 

那段记忆已经在你成长之后被尘封起来,你自己都忘记了那段经历。


但那个被遗弃和不值得被爱的感觉进入到你人格深处,当对方这个动作做出来之后,这份感觉马上就激发出来。

 

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是不会意识到这感觉来是来自你童年经历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被当下发生的情景所触发的不是那段回忆,而是那段经历所带来的感觉。

 

所以我们很难分清楚那些强烈的情感反应有多少是当下的事所带来的,有多少掺杂了沉积已久的陈旧伤痛。


05

自我修复机会


这种触发其实是一个绝佳的自我修复的机会,平时这种感觉是一种人格底色,很难被你所觉知,而这一刻这种感觉浮到了表意识层面,你可以抓住它了。

 

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去观察,并自我扩展自我疗愈,那么你就能穿越自己这份不值得被爱的感觉,而带来自我意识的彻底改变。

 

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的。

 

然而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这种感受触发之后,我们会受伤,然后进入防御模式。

 

为了避免这种感觉再次被触发,我们开始往后退,心开始关闭,于是很自然的,想分开的念头冒出来了,质疑这个人值不值得爱的念头出来了,质疑之前做的决定是否正确的念头出来了。

 

而且不仅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会触发那些感受,哪怕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可以创造出受伤的感受,小我有种强大的强化情绪功能,叫“演绎”。


例如你在家里收拾房间,突然看到对方的袜子,然后想到在买袜子的那天你们吵架的事情,想到TA对你说的那些伤人的话,想到你为对方付出了那么多,想到……

 

这时,可能别人只是看到你对着衣柜发呆了两分钟,但你已经和两分钟之前的状态完全不同了,你的能量的急剧下降。


如果你再没有觉知一点,你可能直接拿起手机给对方发信息或打电话了,即使当时你忍住了把情绪丢出去的冲动,当你晚上再见到对方时,必定是缺乏耐心,满是评判,各种看不顺眼的状态。

 

如果我们习惯纵容这种内心戏码,用不了多久,基本很快你就会进入下一轮是分开还是在一起的左右为难了。

 

选择最难的地方是,你不是做一次就够了,而是随时随地都在做选择。

 

没有成长的人就会跟随自己的这种习气创造出各种悲苦沉重的命运,最糟糕的是自己创造出来却不自知。

 

却以为是当初做错决定了,选错人,或是爱情的错,婚姻的错,或是更贴近的理由,是我太信任了,投入太多了,太毫无保留了…如果是这种归因水平,只能说,对自己的了解实在是太少太少。

06

最大的风险是你根本不去冒险


据说有一种在情感中的三不男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这类人可以说代表了被动人生态度的典范,被动的人害怕面对选择。

 

所有的选择都必然会更深的看到自己,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内心底层翻涌上来的感受,所有的逃避,本质上都是逃避面对自己。

 

他们选择保留那种虚假的平静感,宁可让自己麻木,也绝不冒险体验任何伤痛或是失败的感觉。


Facebook 创始人说:最大的风险是你根本不去冒险。

 

不往前移动就会停留在原地,然而宇宙小到夸克大到恒星都是在不断的震动彼此交换能量的。生命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当你想在一条河流中保持静止状态,所需要消耗的生命力其实比往前移动所要消耗的更多。

 

输不起的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赢,因为他们不会给自己真正参与的机会。

 

其实他们不明白的事,只要做出了决定,就已经赢了。无论是在情感或事业层面,任何全情参与过的体验都不会浪费。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拼图,你很难在刚刚开始就意识到那些杂乱图案的碎片意味着什,但只要你一直在一片一片接着拼下去,很快你会发现那个碎片对于整体的价值。

 

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毫不相干的事,大学时的某份兼职,一次失恋,一个人的旅行,一段外派经历,一段糟糕的分离,一次创业……

 

有一天你会发现在那些经历中所学习到的东西原来比你想象的多,而且都可以在某个点被使用出来。可是,这些事,如果你不去经历,怎么会知道呢。

 

去爱每一个你想爱的人,做所有你想做的事,不需要考虑多么完美周全,事实上你不做永远都不可能预料到选择之后会发生的事。去体验去学习,并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扩张自己。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

 

让自己来地球的这段体验丰饶而充沛。除了体验你还能拥有什么呢。

 

送上我非常喜欢的黎巴嫩天才作家纪伯伦的一首诗:《我曾经7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我曾经7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它本可以进取却故作谦卑,

它在空虚时用爱欲填充,

在困难和容易之间选择了容易。

它犯了错,

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纵容自己。

它自由软弱却把他认为生命的坚韧,

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

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他侧身于生活的污泥,

虽不甘心,

却又畏首畏尾。


...


作者 | 周梵,两个孩子的母亲,身心灵成长导师,资深沟通关系教练,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家庭,时而清醒时而混沌自以为聪明的人。微信公众号 周梵(ID:xfhzf520)原标题:《选择恐惧症:你的一手好牌是怎么被你打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