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毕业后,李翔成为一名商业记者。5年后,27岁的李翔出版了《商业领袖访谈录》,这本书收录了他对第一代风云企业家马云、王石、史玉柱、李开复、俞敏洪等人的访谈录。
在媒体一线工作多年,他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和总编助理,《第一财经周刊》总主笔,《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副主编,《财经天下》主编和出版人,Esquire中文版《时尚先生》主编等。2016年,他与得到公司合作,开发了知识服务产品《李翔商业内参》。马云是其第一个订阅用户,并录了60秒推荐语音。次年,李翔任得到App总编辑。
李翔:胡舒立(注:财新传媒创始人)有一个说法,我印象还挺深刻的,也反映了媒体从业者的某种“困境”。她说自己刚入行就是想当个好记者,后来发现不行,编辑才有更大影响力,她就当上了编辑。再做一段时间她又发现,最终决定权其实在主编手里,于是她就成了主编。再后来她又发现得成为一个出版人、CEO,所以她又离开财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如果是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里,比如有很好的编辑、主编、出版人,她可能就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角色。
我对你的问题是,这种情况在投资领域是不是也类似?比如有的投资人只喜欢发掘优秀项目,如果有个很好的合伙人,帮他管理整个基金,他是否就更能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
曹曦: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自己的观察是,在风险投资这个行业里,做投资是一种角色,而做 GP,创立并管理一个基金公司是另一种角色。有些 GP 更喜欢只做投资人,创办基金公司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有些 GP 就特别享受做一个管理者,组织一帮投资人来做一个投资机构。
我觉得这两个都挺好玩的,做投资有做投资的有意思,它是一种游戏;而做公司、做管理也有它好玩的地方,是另一个游戏。最终,这两个事的结果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回报、投出好的项目。
如何问出一个好问题?
李翔:核心逻辑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尽量向前推进一步。所以第一步是尽量去搜集和理解已知的信息,这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二步是向前推进。向前推进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不同的思考角度——它往往来自外行或其他行业的视角;另一个是更深入的思考,可能是藏在已知信息下的痛点、困扰已久但没人点破的问题。
一个是角度,一个是深度。所以我有时候会想,验证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的标志,一是对方说“这个角度/问题我以前还真没想过”;二是对方说,“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把已知的信息跟那些经过验证的模型去做比较,看看有哪些方面是遗漏的或没有被考虑进去的,或者是刻意略过的。
Monolith:投资和写作都要学会观察。在你看来,一个好的观察者和一个平庸的观察者,最大区别在哪里?
李翔:好的观察者重要的是在工作时自我比较小。自我比较小才会愿意去看、去听。哪怕看到的和听到的跟自己的经验是不太一样的。关键还是不要让自己的ego跳出来抢风头。我不知道曹曦怎么看这个问题,但是我了解和听说到的,可能风险投资领域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比如我听说过一位做过零售的企业家自己出来做投资,但是miss掉了几乎所有重要的零售项目。我自己揣测,可能就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让自己过往的经验,包括自己的自我跳出来,结果是习惯于去质疑和挑战,而不是去思考是不是有新的可能性。
在媒体一线工作多年,他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和总编助理,《第一财经周刊》总主笔,《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副主编,《财经天下》主编和出版人,Esquire中文版《时尚先生》主编等。2016年,他与得到公司合作,开发了知识服务产品《李翔商业内参》。马云是其第一个订阅用户,并录了60秒推荐语音。次年,李翔任得到App总编辑。
李翔:胡舒立(注:财新传媒创始人)有一个说法,我印象还挺深刻的,也反映了媒体从业者的某种“困境”。她说自己刚入行就是想当个好记者,后来发现不行,编辑才有更大影响力,她就当上了编辑。再做一段时间她又发现,最终决定权其实在主编手里,于是她就成了主编。再后来她又发现得成为一个出版人、CEO,所以她又离开财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如果是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里,比如有很好的编辑、主编、出版人,她可能就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角色。
我对你的问题是,这种情况在投资领域是不是也类似?比如有的投资人只喜欢发掘优秀项目,如果有个很好的合伙人,帮他管理整个基金,他是否就更能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
曹曦: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自己的观察是,在风险投资这个行业里,做投资是一种角色,而做 GP,创立并管理一个基金公司是另一种角色。有些 GP 更喜欢只做投资人,创办基金公司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有些 GP 就特别享受做一个管理者,组织一帮投资人来做一个投资机构。
我觉得这两个都挺好玩的,做投资有做投资的有意思,它是一种游戏;而做公司、做管理也有它好玩的地方,是另一个游戏。最终,这两个事的结果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回报、投出好的项目。
如何问出一个好问题?
李翔:核心逻辑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尽量向前推进一步。所以第一步是尽量去搜集和理解已知的信息,这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二步是向前推进。向前推进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不同的思考角度——它往往来自外行或其他行业的视角;另一个是更深入的思考,可能是藏在已知信息下的痛点、困扰已久但没人点破的问题。
一个是角度,一个是深度。所以我有时候会想,验证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的标志,一是对方说“这个角度/问题我以前还真没想过”;二是对方说,“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把已知的信息跟那些经过验证的模型去做比较,看看有哪些方面是遗漏的或没有被考虑进去的,或者是刻意略过的。
Monolith:投资和写作都要学会观察。在你看来,一个好的观察者和一个平庸的观察者,最大区别在哪里?
李翔:好的观察者重要的是在工作时自我比较小。自我比较小才会愿意去看、去听。哪怕看到的和听到的跟自己的经验是不太一样的。关键还是不要让自己的ego跳出来抢风头。我不知道曹曦怎么看这个问题,但是我了解和听说到的,可能风险投资领域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比如我听说过一位做过零售的企业家自己出来做投资,但是miss掉了几乎所有重要的零售项目。我自己揣测,可能就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让自己过往的经验,包括自己的自我跳出来,结果是习惯于去质疑和挑战,而不是去思考是不是有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