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青杨
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你的生活越慢,得到的就越多 ·  6 天前  
洞见  ·  新的一年,布局自己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青杨

社会人群价值观严重分裂,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

风青杨  · 公众号  · 美文  · 2018-04-09 22:30

正文

作者:高均善

来源:常识长有


如今都感慨,社会人群的价值观严重分裂,情同手足的同学,因为一件事的看法不一致,就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恶言相向。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不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人身攻击。


话语的不对等,指的是争辩的双方并不在一个语境下交流,也不在一个层次下交流。所争所论,表面上是鸡和蛋的争论,实际上是鸡和鸭的争论,风马牛不相及,就必然各说各的话,各发泄各的不满。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对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


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给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当时我欣然接受,并且告诉他:我真的瞧不起你,当然不是因为你的钱少,更不是因为你的车不好,而是你白长了一个脑袋,一个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思考的脑袋。我们之间讨论问题,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方向。彼此南辕北辙,如何讨论问题?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问题,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


思考,是交流的前提;尽管思考的层次可能会很大,但思考不思考,差异不是螺旋桨和喷气式之间的差异,而是飞机和马车的差异。


跟一个不懂飞机的人讨论飞机,岂有共同的话题?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因为见识的差异,阅读的差异,思考的差异,已经使彼此的思维天差地别。


思考,首先是思。思乃思辨,思想。要思辨要思想,就需要见识。人的见识源自阅读和观察。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或读书很少的人,焉能有常规的思辨能力?


而思考的考,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考乃拷问、考察、考虑之意。没有了知识的积累和见识的积累,又如何考而问之?考而察之?考而虑之?



事实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思考。他们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基本上被时代驱赶着生活。若不幸遇上舆论一律的时代,就更加简单了。凡事跟着感觉走,以“看齐”为天职,把“一致”当圭臬。这样的人,非但不具备一般的思考能力,而且不具备常识。跟他们讨论人权与主权的差别,岂不是在用擀面杖吹火么?


正如罗素所言:“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思考对大多数人,是困难的事情。而运用逻辑进行思考,对他们简直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思考很困难?因为思考是要有付出的,付出时间大量的阅读,花费钱财增长见识,然后开动脑筋苦思冥想。尽管如此,很多人尚且理不出头绪。真的成为思考者,已经脱离掉信口雌黄的窠臼,凡事不再人云亦云了。


争论问题,首先是争论的双方要有一个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


凡是正常的争论,比如学术争论,真理争论,争论的双方并无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能争论,就必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好比擂台比武,一个武士,焉能跟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打斗?


至于那些动辄扣帽子、抡棍子的人,他们不是和你争论,而是无理取闹。对这些人,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自己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却还想显摆显摆,刷个存在感,以表示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有思想的翘楚。


比如关于朝鲜战争,就曾发生过很多争论。然而,一些对朝鲜战争不甚了解的人,一些只限于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就是保家乡”的歌曲所熏陶的人。“朝鲜战争是谁发动的?”连这类最基本的史实他们都不愿去尝试了解(参阅:中国人&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全方位还原朝鲜半岛的前世今生),你和他们争论孰是孰非,岂不是赶着鸭子上架?让猪学狗叫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