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7
月
8
日)出版的“中国证券报”,报道了这样一条财经新闻:
据上交所消息,内蒙古和浙江省于
6
日分别通过“财政部上交所政府债券发行系统”成功公开招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7
日,上交所又以上述两债券为首批试点债券,成功试点
个人投资者通过网上、网下分销的方式参与认购地方政府债券
,标志着上交所为个人投资者成功打通了参与地方债认购的“第二渠道”。
看完这则消息,很多人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不就是个人可以买地方债了吗?其实,这里面隐藏着很多玄机。
什么是地方债?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是这样解释的:
地方债是指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的建设,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和其他收入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
也就是说,地方债是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履行好公共服务而借的钱。根据目前的要求,地级、县级行政区域没有发债的资格,如果需要发债,需要上报到省(或者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单位统一发债。深圳、厦门等计划单列市,经所在省份同意,可以自办债券发行。
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秘密,或者说主模式,就是“城镇化
+
房地产
+
地方债
+
大基建”。
政府通过各种融资平台拿到钱,建设基础设施、征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土地价值。然后通过出让土地获得超额收益,以偿还地方债务、提高公务员待遇。
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关闭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统一由省级政府负责地方债发行。此外,还实现了以前债务的置换。
地方债规范管理之后,主要发行平台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购买者主要是银行以及券商等机构投资者
,普通人无法直接买到地方债。但散户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数投资组合里都有地方债。
或者说,地方债在很大比例上已间接地卖给了普通人。
那么,此次上交所通过交易系统发行、交易地方债,为散户提供买卖渠道,是几个意思?
第一,这意味着资金面紧张,地方债发行任务不太好完成了。
今年上半年,一共发行了大约
2
万亿元的地方债,其中
90%
在银行间市场,
10%
在交易所系统。由于上半年金融行业大整顿,擦边球很难打,杠杆率需要降低,所以地方债发行同比是下降的。
但另一方面,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成交量开始减少,楼市带来的土地转让、税费收益将在下半年呈现减少的趋势。这时候,要稳增长就需要在“大基建
+PPP
”上继续发力。地方政府显然需要更多的钱,所以下半年地方债发行必须要跟上。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考虑对普通投资者开放地方债,这样可以给地方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而且通过交易所交易的方式,可以增加地方债的流动性。
第二,地方债从“一般债券”到“专项债券”越来越丰富,量越来越大,为央行投放货币提供了抵押物。
以前央行发钞,是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也就是以美元为锚。现在顺差少了,大家本来以为央行会通过频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逐步释放此前冻结的货币。但央行却使用了“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也就是逆回购、
MLF
、
PSL
)等方式发钞,目前这个项目下的余额达到了
8.58
万亿。我们理论上可以认为,目前
160
万亿广义货币
M2
里,有大约
45.8
万亿(货币乘数是
5.34
)是通过“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实现的。
而无论是逆回购、
MLF
(中期借贷便利)、
PSL
(抵押补充贷款),都需要商业银行向央行提供比较优质的抵押物,比如国债、地方债、高等级企业债等。随着“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越来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抵押物被创造出来,比如前段时间推出的“土地储备专项地方债”。
事实上,地方债和棚改已经成为当前央行发钞优先关注的点,或者说是新释放出来的基础货币首先流过的地方。
而地方债,正成为地方政府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这部分的钱,本来是需要“房地产税”来提供的,
由于这个税种迟迟不能推出,即便是推出在一些人口流失地区也很难获得收益,所以反而不如地方债简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