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要点(赶时间?只看要点就够了!):
1、号称“月龄细分配方奶粉对婴儿更好”的厂家,往往会以发表在《儿科胃肠病学与营养杂志》的一篇综述作为依据。但这篇综述的作者客观地指出了“月龄细分奶粉更好”只是一种“观点”,应该进行临床试验。是奶粉公司扭曲了作者的本意,直接把观点当作“结论”来推销产品。
2、同时有反对月龄细分奶粉的论文,论文作者认为:要推行月龄细分配方奶粉,必须确定每个月龄的母乳营养组成;有了组成还不够,还需要临床验证;欧盟目前推荐一段(0-6月)和二段(6-12月),而美国是一段奶粉针对0-12个月,没有数据表明欧盟的二段比美国的一段更好。
3、两篇论文都是严谨的,但读者应该知道论文作者和奶粉厂家的利益关联。建议月龄分段配方奶粉的作者是多家奶粉公司的科学顾问与咨询,并接受这些企业的经费。而质疑月龄分段配方奶粉的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相关。
查证者:云无心 | 食品工程博士
婴儿奶粉市场品牌众多,许多宝爸宝妈都患上了选择困难症。各厂家为了推广产品,也一直在寻找新卖点,比如有厂家极力推广“婴儿月龄细分奶粉”,把0-12个月分成好几段,宣称是“高端配方”“灵感源于母乳的变化”。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对年轻的父母们充满了吸引力。然而,“月龄细分奶粉”真的对婴儿更好吗?
婴儿奶粉的设计理念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总有一部分母亲无法实现母乳或者完全母乳喂养。这种情况下,婴儿奶粉就是最好的选择。
婴儿奶粉也被称为“配方奶粉”,因为它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配制”的。什么成分应该“配制”进去、配制多少,都是基于两条理念:1、模拟母乳;2、有明确证据证明某种成分对婴儿的发育有好处。
“月龄细分奶粉”的依据
基于大量母乳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不同月龄母乳的营养组成会发生变化。通过研究这些变化规律,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母乳成分平均值”的变化曲线。
从逻辑上说,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在不同的月龄给予婴儿不同的营养成分,是很合理的。“月龄细分奶粉”所依据的一篇文献,就详细阐述了这种思路。
这篇文献发表在2016年1月的《儿科胃肠病学与营养杂志》(JPGN)上。“月龄细分奶粉”厂家,也把这篇文献作为支持产品的“科学依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并不是研究论文,而是一篇综述。关于“月龄细分奶粉”的说法,也只是一个“观点(opinion)”,而不是一个结论。实际上,在这篇综述的最后,作者的结论如下:
作者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建议(suggestion)”,并且说明这个建议需要“临床试验验证”,只不过作者“相信”试验的结果符合他的观点。不管在逻辑上如何“合理”的推测,在拥有充分的临床实验证据之前,“相信”并不能作为证据来推销产品,这是食品健康领域的基本准则。
学术同行的不同意见
应该说,前面这篇文献还是很严谨的,作者也很客观地指出了只是一种“观点”,应该进行临床试验。不过,奶粉公司显然无视了这个“应该”,而是直接把这个观点当作“结论”来推销产品。
他们也绝对不会提到,《儿科胃肠病学与营养杂志》在同一期刊物上还刊发了学术界同行的一篇评论:
在这篇评论中,作者没有对前面那篇综述的研究数据提出异议,但是对那篇文章对数据的解读表达了不同意见。最核心的观点在于:“月龄细分奶粉”依据的数据是母乳成分的平均值。但目前CODEX对于婴儿配方奶粉中营养组成的要求,有一些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是高于这个平均值的。这除了弥补奶粉所用的蛋白质与母乳蛋白质的不同,还要考虑到满足“大多数”孩子的营养需求,而不仅仅是“平均需求”。
对于前面那篇论文的观点,作者也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总结:
简单说来就是:
第一、要推行这个观点,必须确定每个月龄的营养组成;
第二、有了组成还不够,如果没有临床验证,这个建议都不能认为是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
第三、欧盟目前推荐二段(0-6月和6-12月),而美国是一段奶粉针对0-12个月,但没有数据表明欧盟的二段比美国的一段更好。
第四、作者建议“保持简单更为合理”。
关于两篇文章的作者背景
不管是前面那篇观点,还是后面这篇评论,文章内容都是严谨的,作者的表达也是客观的。无视不同意见,只把“观点”作为营销依据的是奶粉企业,而不是论文作者。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文章下面对作者的利益相关声明。
这是建议月龄分段配方奶粉作者的利益声明:
两位作者都是多家奶粉公司的科学顾问与咨询,并接受这些企业的经费。
而第二篇评论的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相关。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平台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还有别的问题求较真?
请在后台留言
#我爱问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