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官方微信。最具影响力的市场化财经媒体,下辖纸质版、经济观察网、研究院、电子版、音视频、微博、微信等全媒体矩阵,并主办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杰出营销奖、中国蓝筹地产、观察家年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中国最具创新企业等系列品牌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观察报

债牛卷土重来?没那么简单

经济观察报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06 20: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理性·建设性



6月份以来监管力度的缓和更多的仍是着眼于半年末时点因素,避免金融体系遭遇流动性危机,这种临时的监管缓和不代表监管政策开始撤出。


6月上旬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一波强劲上涨,10年国债收益率自3.65%一度下行至3.5%附近,信用债收益率同期下行幅度更大,不少被熊市压抑许久的机构感到曙光在即,纷纷抢跑。


然而没有人能够提前判断市场的底部,底部永远出现在牛市明朗之后。当前债市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颇费思量。


笔者认为尚不能得出债市已经反转的结论,原因有三,一是宏观经济可能不会经历典型意义上的拐点,二是监管溢价不会很快消退,三是在金融机构负债荒背景下,进入债市的增量资金并不乐观。


宏观经济可能不会 经历典型意义上的拐点

今年中国经济前高后低是市场共识,笔者对此也无异议,但上半年宏观经济已经表现出好于预期的特征,预计下半年仍会超出预期,经济回落的速度和力度十分温和。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对库存周期的持续拉动,二是房地产销售持续超预期。


供给侧改革迄今影响最大的政策仍是压减产能和去库存,这一政策虽然简单粗暴,且以行政力量代替市场行为,但却直指产能过剩这一核心症结,直接拉动PPI由负转正,价格因素进而拉动了新一轮库存周期,并显著改善了企业盈利,5月份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6月制造业PMI均出现逆势反弹。目前看来,虽然PPI拐点已经出现,但生产性企业的库存周期至少在3季度仍有望延续,4季度后才会出现一定降温。


房地产是今年宏观经济中的一匹黑马。本轮调控启动以来,地产数据下行缓慢且滞后,与前一轮调控形成鲜明对比。在前一轮地产周期中,销售增速自2013年2月见顶后,用时11个月自49.5%迅速跌至负增长,而本轮周期中,销售自2016年4月于36.5%见顶后,用时12个月但迄今增速仍有14.3%,考虑到基数效应,这一增速相当可观,且3、4线城市的销售增速仍在上升,接棒1、2线城市的过程仍在进行中,我们怀疑年内可能难以见到预期中的地产“小年”。


在库存快速下降后,开发商有拿地开工的动力,从而对投资形成支撑,尽管已经全面收紧了对房地产的融资,但数据显示,在销售火爆的环境下,开发商对银行贷款等融资的依赖度持续下降,而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等销售收入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已从2015年初的31%上升到目前的46%,地产融资收紧或许不足以打压开发商的投资能力。


基于宏观经济反转并迫使政策放松而做出的投资交易决策,或许不会很快见到回报。


监管溢价不会很快消退

笔者用泰勒法则将宏观因素量化后,可以得出基于宏观面的利率定价区间,模型显示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应超过3.3%,下半年将降至3.2%以下。那么超出的部分如何解释?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监管溢价,即强监管、去杠杆政策对债券市场带来的额外风险溢价,10年国债3.5-3.7%的收益率意味着监管溢价达到了20-40个BP。


尽管这一描述或许并不精确,但笔者注意到,2013年钱荒后和2016年年底强监管开始后,10年期国债利率都出现了大幅偏离泰勒法则定价的情形,这表明监管溢价的效应是确实存在的。


而6月以来债券市场的这一波上涨,笔者理解主要是监管溢价回落带来的短期行情。6月份后,央行对流动性的投放明显放量,监管政策似乎也不同于前两个月的疾风骤雨模式,再结合多个监管部门都表态需要监管协调,似乎监管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正逐渐消退。


然而笔者认为这一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了,6月份以来监管力度的缓和更多的仍是着眼于半年末时点因素,避免金融体系遭遇流动性危机,这种临时的监管缓和不代表监管政策开始撤出。进入7月份后,随着流动性的好转,以及伴随着并不差的实体经济数据,预计监管力度会再次加强,事实上,6月份最后一周,随着流动性最紧张时点的度过,央行已经转为从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了。


预计7月份后,监管溢价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将会再次放大,从而驱动收益率再次走高。


负债荒背景下 债市增量资金并不乐观

2016年下半年开始,金融系统逐渐从资产荒向负债荒演进,进入2017年之后,负债荒愈演愈烈,其中同业理财的大幅收缩尤为显著,并由此引起委外链条的紧绷,众多中小银行不得不依赖发行同业存单吸收负债。


笔者注意到当前负债荒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好转,同业理财仍在萎缩,对公理财规模也出现了明显下降,按照银监会相关领导表述的口径,5月份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净下降1.6万亿,创历史最大降幅,5月M2增速已经断崖式的跌至10%以下,这种情景下,商业银行普遍转回“存款立行”,加大对存款的争夺。


假使7月份后部分存款重新回流到理财,在监管可能再度加强而银行继续重视存款的背景下,预计整体理财增速也难以恢复,下台阶已成定局。银行表内资金预计会持续向信贷倾斜,表外理财增速较低,委外可能继续收缩而不是扩张,意味着广义基金对债券提供的增量资金与往年相比难有明显增长。

因此,6月份的债市行情更有可能是交易盘的抢跑行为导致,持续性不乐观,配置盘以及广义基金对债市的支持力度很可能低于预期,7月份后债市收益率有再度上行并陷入高位震荡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更多出于交易思路的角度,意在单纯对市场走势进行分析,对于资金量大且以配置行为为主的机构,应以配置思路为主,不应拘泥于具体时点选择。

(作者供职于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