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PHI制药在线
CPhI制药在线资讯平台,随时随地获取制药行业最新前沿资讯、行业数据及政策解读,抢占先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2 天前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2 天前  
台州交通广播  ·  破82亿!《哪吒2》海外首映后出现这一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PHI制药在线

类器官与微流控在医药研发中的研究进展

CPHI制药在线  · 公众号  ·  · 2024-05-28 17:40

正文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一、引言

近年来,医药研发领域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其中类器官和微流控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类器官技术 通过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为药物筛选、药效评价和疾病模型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 微流控技术 则以其高精度、高通量的流体操控能力,为医药研发提供了全新的实验平台。 本文将综述类器官和微流控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类器官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

类器官技术是一种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形成类似于人体器官的三维结构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与传统2D细胞培养模式相比,3D培养的类器官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突破了细胞间单纯的物理接触联系,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细胞间生物通信,细胞间相互影响、诱导、反馈,协作发育并形成具有功能的迷你器官或组织。这种技术能够更好地用于模拟器官组织的发生过程及生理病理状态,为医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

1.药物筛选与药效评价

类器官技术为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提供了新的实验平台。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往往依赖于二维细胞培养模型,但这种模型无法完全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而类器官模型则可以更准确地模拟人体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例如,肠道类器官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和代谢过程,为口服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2.疾病模型构建

类器官技术还可以用于构建疾病模型,为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制定提供重要支持。通过模拟疾病状态下的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构建了多种肿瘤类器官模型,如肺癌类器官、乳腺癌类器官等,并在肿瘤发生、转移和耐药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微流控技术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在微米尺度上操控流体的技术,具有高精度、高通量的特点。其核心是使用微管道(尺寸为数十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体积为纳升到阿升)的系统,这种技术可以将微小的液滴、细胞、微粒等物质精确地操纵和分离。微流控装置通常被称为微流控芯片,也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和微全分析系统(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在医药研发领域,微流控技术可以应用于药物筛选、药物递送、生物检测等多个方面。

1.药物筛选与高通量分析

微流控技术为药物筛选和高通量分析提供了高效的实验平台。通过构建微流控芯片上的药物筛选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对大量药物的快速筛选和评估。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筛选的通量,还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和时间。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构建多参数、多组分的药物分析平台,实现对药物的多维度分析和评价。

2.药物递送与释放系统

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构建药物递送与释放系统。通过精确控制流体的流动和混合过程,可以实现药物的精确递送和释放。这种递送系统可以实现对药物的定量、定时和定位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例如,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了多种药物递送系统,如微胶囊、微针等,并在药物递送和释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四、类器官与微流控技术的融合应用

随着类器官和微流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的融合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将类器官模型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药物在类器官模型中的精确操控和检测,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例如,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构建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肠道类器官模型,并用于评估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和代谢过程。此外,类器官与微流控技术的融合应用还可以用于构建复杂的生物反应系统或人工器官等高级生物医学应用。

五、结论与展望

类器官和微流控技术在医药研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两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实验精度和效率,还为药物筛选、药效评价、疾病模型构建和精准医疗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类器官和微流控技术将在医药研发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这两种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和创新为医药研发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Lancaster M A, Knoblich J A. Generation of cerebral organoid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Nature protocols, 2014, 9(10): 2329-2340.

[2] Ungrin M D, Joshi C, Nica A, et al. Reproducible, ultra high-throughput formation of multicellular organoid microspheres using glass capillary microfluidic platforms[J]. PLoS one, 2013, 8(2): e55897.

[3] Bhatia S N, Ingber D E. Microfluidic organs-on-chips[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4, 32(8): 760-772.

[4] Huang Y, Zheng Y, Yang S, et al. Microfluidic platforms for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Lab on a Chip, 2013, 13(17): 3328



【企业推荐

来源: CPHI制药在线
声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