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中这些唱词大多出自《论语》《诗经》《大学》《周礼》《尚书》等古籍。
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源自“夏”;诗来自隋代牛弘、蔡徵的创作。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典雅悠扬、金声玉振。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执龠(音“乐”),以龠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之意;右手执羽,秉羽则取饰物以立容之意。预备姿势为双手在胸前相交,合成“十”字形。第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完一句歌词,乐曲奏毕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舞姿刚劲舒展,具有雕塑之美。乐生共四十五人,演奏的乐器有古筝、古琴、笙、笛、箫,以及早已在舞台上消失的,如箎(音“迟”)、损、柷、敔(音“语”)、编钟、编馨等。祭孔礼仪过程与乐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国学祭孔特色,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主祭官、陪祭官、执事官、乐生、舞生、歌生百余人表演,场面宏大,古朴娴静。
《迎神》。云: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和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咸平乐》。初献云: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宁平乐》。亚献云: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镛,诚孚。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至今木铎。
《安平乐》。终献云: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唯天牖民,唯圣虹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景平乐》。撤馔云: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千撤,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咸平乐》。送神云: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痒。
《咸平乐》。春、秋二祭词周,唯春祭以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秋季以南吕为宫,仲吕起调。如迎神“大哉孔子”,春叶五,秋配六、凡、上、尺是也。
乐舞中这些唱词每一句都有典故,大多出自《论语》《诗经》《大学》《周礼》《尚书》等古籍。祭孔乐舞不但对乐器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在乐曲种类方面特别讲究,分为牌子曲、经腔、锣鼓腔三大类。牌子曲和转颂、转新令、转老令等,是只奏不唱的曲词,俗称“大乐”,用于祭祀活动的开头和结尾。现行各地文庙使用的乐曲和歌词基本上是沿用北宋大成府所编撰的,共有十四首,传到明、清时期保留了六首。现在台北孔庙仍在使用的《大成乐章》还有一、迎神《咸和之曲》。二、奠帛初献《宁和之曲》。三、亚献《安和之曲》。四、终献《景和之曲》。五撤馔《咸和之曲》。六送神《咸和之曲》。
迎神《咸和之曲》:大哉孔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奠帛初献《宁和之曲》:自生民来。谁底其盛。唯师神明。度越前圣。恣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唯神之听。
亚献《安和之曲》: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数。清酤唯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终献《景和之曲》:万世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唯清且旨。登献唯三。于嘻成礼。
撤馔《咸和之曲》: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送神《咸和之曲》: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雝雝。歆兹唯馨。神驭还复。明烟斯毕。咸膺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