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欧罗万象EuroScope
热门的欧洲政治新闻,冷门的欧洲政治常识,直击2017欧洲各国大选,观察欧洲社会走向。关于欧洲政治的一切,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反思张家界“两个菜要844元”风波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瘫痪老人被抬至银行办业务 ... ·  2 天前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安徽新增2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胖东来就产品掉色等情况致歉、学生家属举报学校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治未病”“救急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欧罗万象EuroScope

默克尔凭什么四次连任?| 欧罗万象·德国

欧罗万象EuroScope  · 公众号  ·  · 2017-09-26 16:08

正文


本文转载自9月25日的世界说。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文中图片出自网络。


稿人:


王磬 :旅荷媒体人、欧罗万象成员


已经执掌了德国12年之久的默克尔,又要连任了。

刚刚结束的德国大选,与最近一年来在美国、荷兰、法国、英国先后举行的选举相比,显得缺乏戏剧性。“无聊”、“沉闷”是媒体最常用的形容词:民调机构早早预测了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CDU)将大幅领先于其他对手,默克尔本人成为总理几乎毫无悬念。选举观察家甚至从一开始,就只把重点放在了组阁和反对党的问题上。

然而,如果把时钟拨回到两年以前,光景却十分迥异:在2015年、2016年间,当默克尔决定要向百万难民打开德国大门时,当科隆教堂性侵案、柏林圣诞市场恐袭案先后引发了关于移民的巨大争论时,当难民安置引爆了欧盟成员国间矛盾时,针对默克尔的批评一时间甚嚣尘上,默克尔在国内民调中的支持率一度降至最低点。知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甚至称她是“比伊斯兰国更严重的威胁”,许多人相信,2017年大选就是“默克尔的讣告”。


2015年,叙利亚难民排队通往德国边境

来源:Mstyslav Chernov,CC by 4.0


从“分裂欧洲的罪人”到再次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过去的两年里,默克尔经历了什么、德国又发生了什么?难民问题是默克尔的危机、还是契机?德国民众如何看待默克尔、以及她的超长任期?民粹力量虽未掌权但已悄然壮大,默克尔的新挑战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汉堡的选区,探访了柏林的党派总部,也来到了巴伐利亚的竞选现场。这中间,有默克尔坚定的支持者、狂热的反对者,也有不少只是投给了“稳定着前行”的人。


“默棱两可”:默克尔的中庸之道


距离投票还有四天的时候,在德国汉堡,我第一次见到了默克尔和她的支持者。那是一场为大选造势的基民盟集会,地点颇为用心地选在了易北河边的鱼市:汉堡是北部要港,渔业发达,易北河在这里汇入北海。


默克尔在汉堡集会上 来源:王磬摄


鱼市里人头攒动,默克尔身着低调的灰绿色小西服,朝选民挥了挥手,开始谈论颇有争议的“易北河浚深”工程。“易北河的河道必须疏浚、挖深,汉堡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国际大港口。绿党说这会破坏环境,但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她的语气里没有犹豫,场内掌声雷动。

但比场内掌声更热烈的是场外的嘘声和口哨声。各路反对者比支持者们更早地来到了现场:知名的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抗议默克尔的核立场;而以反伊斯兰、反移民为宗旨的新纳粹势力Pegida,直指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标语写着,“默克尔该滚蛋了”。一个极左,一个极右,却在反对默克尔这一点上达成了微妙的共识。

“一个在舞台中央活跃了十二年的人,你总能找到她身上让你不喜欢的地方。”左翼青年Joost在集会场外里对我说。这位土生土长的汉堡人,对于默克尔孜孜不倦地宣扬家庭价值观非常无感,也不喜欢她在性别议题上的保守。

另一位汉堡青年Thorben,则觉得默克尔多年以来“都没什么创新意识”。富裕的港口城市汉堡,充满着自由和进步主义的气息,看得出,默克尔代表的宗教传统价值观在这里的年轻人中并不那么受欢迎,尽管她就出生在这里。

而在两天之后的一封邮件里,Oskar,一位来自巴伐利亚地区的企业主告诉我,他虽然还是会给默克尔投票,但觉得默克尔在性别议题上的立场“有点进步过头了”、“完全没有一位保守派政治家应有的样子”。巴伐利亚是基民盟姐妹党基社盟(CSU)的根据地,以保守的天主教立场著称,也是默克尔的民意基本盘。


基民盟(CDU)-基社盟(CSU)联合的标志


这种冲突,可以说是默克尔多年以来公众评价的一个缩影:左派批评她太保守,而右派批评她太激进。老年人觉得她立场不坚定,变来变去。年轻人觉得她太陈旧,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政治家,而这个世纪的人“应该谈论动物保护、废核和性少数群体”。

默克尔似乎总在中间某处游走。这种“模糊”有她某种程度上的刻意为之,这让她与经常冲动做决定的施罗德有着天壤之别。跟随采访了默克尔长达25年之久的德国记者科内琉斯在《默克尔传》里写道:拥有量子化学博士学位的她,“敏捷且安静”,“她由衷地认同沉默寡言,她自己也一向守口如瓶。”一位和默克尔同处基民盟/基社盟的青年党员则这样表示:“默克尔不善于发起党内的讨论。她总是等着矛盾的各方都表达意见之后,再静观其变,最后或许给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点击文字阅读全文)

德语里甚至为她创造了一个词“默棱两可”(Merkeln),意为“不决定、不表态”。不用说,这带着嘲讽的意味,批评她是一位没有立场、投机取巧的政客。

但在另一些人看来,“默棱两可”恰恰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素质。“默克尔并不需要像在美国那样,通过高调表态来塑造个人英雄的形象。在德国,她的任务是组阁。她需要有团结左右的能力。”不莱梅大学的比较政治研究学者Marion Muller告诉我。“对默克尔来说,没什么是不能谈的。”


左右为难:难民、东德与巴伐利亚


2015年的难民危机造就了默克尔作为“英雄”的国际形象——当然,在她的反对者那里,这是她作为“罪人”的开端。她似乎收起了“默棱两可”的人格,果断坚决,力排众议,向难民打开德国的大门,并试图说服其他欧洲盟友。

媒体常常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很小的时候,默克尔就随做牧师的父亲一起从易北河岸的汉堡搬到了前东德小镇Templin,度过了许多年在东德秘密警察监视下的生活。一句后来广被引用的话是,默克尔说,“我在高墙之后生活了太久,以至于我永远不想让那些日子再回来。”

前东德与易北河东岸地区有很大程度的重合,这使得易北河不只是德国最重要的水路运输、也是文化分界。许多研究表明,尽管德国统一已逾三十年,东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极不平等,两边民众对于社会的认识也仍有较大的鸿沟。


易北河与东西德的分界

来源:Bicyclegermany网页截图


“东德民众对民主的看法,与匈牙利等前苏联国家存在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柏林自由大学全球政治中心主任Klaus Segbers告诉我。


△   西德(黄)与前东德(红)地区GDP差异

来源:Eurostat网页截图


默克尔的前东德背景常被用来解释她在难民议题上的仁慈。然而,那些对她的难民政策最顽强的抵抗中,却有不少是来自前东德的力量。汉堡集会外抗议的新纳粹组织Pegida,就成立于前东德重镇德累斯顿。而同样以反移民、反欧洲为己任的极右翼民粹政党另类选择党,则正在将前东德地区变成自己的铁票仓。历史上,这里长期是重视分配公平的左翼党(die Linke)的基地;而现在,则是极右翼民粹政党的舞台。


另类选择党(蓝)今年在前东德地区赢得21.5%选票位列第二,高于全国平均

来源:Infratest Dimap网页截图


在南部的巴伐利亚,默克尔也遭遇了来自姐妹党基社盟的挑战。

巴伐利亚是基社盟的大本营,德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本土认同非常强大,有着保守的天主教文化。作为难民们涌入德国的第一站,默克尔的政策自然引起了本地社群的强烈反弹。出身巴伐利亚、曾称默克尔为“小姑娘”的前总理科尔就坚定地反对她的难民政策:“我们的核心是犹太-基督文化,移民的涌入将极大地破坏这一点。”

但最有杀伤力的反对恐怕还是要数基社盟党主席、巴伐利亚州长Horst Seehofer,一位强硬的保守主义者。他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默克尔、又在党内多方设卡,要求她限制难民人数,这被认为是基社盟对基民盟的“公开背叛”。

“其实对默克尔来说,当时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如何保住自己在党内的位置。最大的敌人来自于她自己的阵营。”政治研究学者Marion Muller分析道。


基社盟主席Seehofer(左)与默克尔

来源:Harald Bischoff CC by 3.0


下一个四年,默克尔的“制度自信”?


“是什么让默克尔得以平稳度过难民危机?”当我向多位采访对象抛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答大概包括:客观上的难民数量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德国经济繁荣、失业率低、人民对现状基本满意;德国人仍有二战时纳粹历史的包袱。

默克尔治下的德国经济连年增长,这是默克尔被选民们认可最重要的原因。稳定、可靠、有政绩、有智慧,是选民们提到默克尔时最常使用的几个词。


德国2005-2016GDP变化 来源:OECD网页截图


Florian是汉堡大选经济方向的研究员,他曾在自由民主党工作多年,但这次大选考虑投给默克尔。他转变的原因是,“默克尔是所有候选人中最能胜任的”。而一位居住在慕尼黑的前越南难民则表示,默克尔治下生活一切都很好,“很感恩,没有什么特别希望改变的”。

除此之外,默克尔及时调整难民问题立场,也被认为是一个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最能体现她的政治家本质。默克尔对难民数量的控制非常有策略性。一方面,默克尔推动欧盟与土耳其达成协议,关闭了难民从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的路线,控制了远渡的难民人数;另一方面,默克尔就难民安置的问题向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施压。在各大竞选现场,她的官方表态则是,“发生在2015年的事,不会、不该也不能再发生”。

“跟外界的印象不太一样,默克尔并没有在执行一套开放边界的策略,这其实完全符合了德国国民心态。很多人喜欢看到德国作为人道援助典范的样子,但同时,他们也知道这个国家不会继续欢迎更多难民。这种双重心态正好是默克尔在刻意迎合的。”作家Robin如此分析。此前,他写作了一本关于德国政府如何处理难民危机的畅销书。“这样,她就可以既不得罪右翼选民,又不给左翼留下批评的口实。”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德国的中间选民比重最大

来源:Catherine de Vries and Isabell Hoffmann, Bertelsmann Stiftung, “A Source of Stability? German and European Public Opinion in Times of Political Polarisation,”报告截图


“左右逢源”也是基民盟近些年来的写照:它正在越来越往政治光谱的中间靠拢。基民盟与它的左翼对手、也是执政盟友SPD在许多议题上的立场相融合。这种融合对于基民盟的好处看起来比SPD要大得多。

在舒尔茨位于柏林御林广场的选前造势活动上,我遇到了SPD的支持者Rita。她抱怨到,SPD估计没戏了,“舒尔茨最要命的问题就是,你说不出他跟默克尔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SPD的候选人舒尔茨被认为是默克尔最大的竞选对手,回到德国政坛前的职位是欧洲议会议长,在亲欧、难民等关键议题上跟默克尔立场非常接近。《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不管默克尔和舒尔茨如何努力,他们也无法让气氛火热起来。他们之间的政治分歧不是一条鸿沟,而只是一条小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