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之外,产量占全球一半或接近一半的农产品或水产品还很多,如茶叶、辣椒、西瓜、淡水鱼、鸡蛋、枣、贝类、人参等。从大宗商品看,钢铁、煤炭、水泥、铝等的产量都要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消费量也差不多占一半以上。
人口不足全球20%,而且未来人口占比还会进一步下降,是不可能长期消耗全球一半的各类资源的。但为何现在消耗量这么大呢?
这有多个原因,从农产品看,以猪肉为例,尽管人均消费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很多,但牛羊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人均肉类总消费量还是低于西方国家。同时,中国居民在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过度的过程中,肉制品的消费量出现过快上升也是难免的。
如按照OECD的统计口径,2014年中国消费肉类(不含水产品)为49.8公斤,韩国为51.5公斤,日本为35.7公斤,而印度只有3.2公斤。可见,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肉类消费量的比较低的,而作为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肉类消费量则低得惊人。
从大宗商品的巨大产能形成原因看,主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即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高增长,是产生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长期看,
无论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基建投资,不可能永远消耗掉全球一半的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一方面,未来投资需求会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将受到企业杠杆率水平的约束。
例如,近年来信用违约现象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反映了传统经济供过于求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那么,为何一方面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PPI)长达近5年的下跌,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呢?这显然与商品的国际属性(贸易品)和资产的国内属性(非贸易品)有关,与货币的长期超发有关。
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二,但M2余额却比美国和日本的M2之和还要多。货币超发对应着资本过剩,资本过剩,
一方面导致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另一方面则出现“资产荒”,即过多的资本追逐相对少的资产。
凡是做股权投资的人,都会抱怨资产贵,因为可以进行国际比较;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则很少抱怨股价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者的盈利模式不同,前者多是为了获得长期投资收益,后者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博取中短期价差收益。
但是,泡沫确实是存在的,尽管很难度量。此外,由于利率受管制,同时资产价格又不受管制,这使得能够获得优惠利率或相对低利率融资的部门杠杆率水平会高于其他部门,如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杠杆率就会比较高。
在其他国家,去杠杆都是通过利率抬升的方式来实现,这也导致了资产泡沫的破灭,使得经济波动周而复始。我们既希望去杠杆,又不希望发生金融危机,这就使得资产泡沫难以破灭。从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全社会杠杆率水平的上升速度下降,稳杠杆可期,但是,房价却继续上涨,其他资产价格也总体处在较高水平。
观察过去30年的经济金融的变化特征,大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当几大类商品出现短缺的时候,大部分商品其实都处在短缺状态;当几大类商品出现过剩的时候,大部分商品都出现了过剩。原因何在呢?因为资本总是逐利的,供不应求的领域,资本会迅速介入。当资本出现过剩的时候,说明基本上已经没有可以投资的地方了,也就是产能过剩。
同样,
当某几大类资产出现泡沫的时候,大部分资产也都会出现泡沫,因为货币如水,无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