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人才,重在两点激励:新的价值追求、资本慷慨推动。
行业风口来袭、明主英明领导、公司管理科学、培训制度先进……都是充分条件,却也并非必要。
2014年,原本极力谋求在港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在无法通过港交所同股不同权的“技术性”规则壁垒后,辗转纽交所成功上市。在解决了同股不同权(即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制度)后,阿里开始大规模引入职业经理人到集团各大重要岗位。
截至到2017年7月,阿里集团所有重要岗位,均完成自成立至今的二次或多次人才换血。
在外界看来,阿里的人才储备之顶尖,人才梯队建设之高明,人才数量之艳羡,人才培养及成长之科学规范,备受各界肯定。
就像100多年来人类商业史上出现的那样,顶尖公司在顶尖时期,全面汇集全球顶尖人才。比如爱迪生(通用电气前身)公司、福特汽车、AT&T贝尔实验室、IBM、英特尔、思科、微软、谷歌、苹果。
不过,这里并无意探讨阿里人才文化,马云的用人策略和阿里HR体系建设,也非三言两语可精准触达。
以阿里举例,是为了发现,人因为什么才发展到公司内部认可,行业一致公认的人才?
就像阿里巴巴现任集团CEO张勇(花名逍遥子,2007年入职淘宝时36岁),他从一个财务专业出身,10年时间得法成长,最终成为阿里新零售的领军人物,才能带领偌大阿里集团在新零售征程上,披荆斩棘的趟路。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
还是那句话:新的价值追求、资本慷慨推动。
就像上文提到,新零售各物种创业初期,渴求传统零售业人才加入。而传统零售业人才甘愿放弃奋斗坚守多年的资历(有些还有行政级别在身),愿意投身新物种,受到的激励,离不开新平台带来的更高价值释放、专业能力更大程度的发挥,
更多资金和资源的“武器”支援,
以及所获得的资产回报的翻倍。
零售业的一个天大的魅力,在于新物种的诞生和规模化复制推行,从来都是全套方案整合的结果。
也就是说,基于一个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明,就想在零售业大杀四方,站稳脚跟。无异于异想天开、痴心妄想。
就像美国苹果公司,几乎从来不发明智能手机的新技术,但苹果公司从来都是智能科技最好的方案整合方,并得以至今引领智能科技产业。
同理可证的是,任何新物种提供的服务和价值,以及对应需求的人才,也都不是凭空从零开始,都是基于一定程度的成熟方案整合。
一个优秀创始人或领导者,推出一个新零售物种和新方案后,实践落地的人才队伍,自然就是那些已具备传统体系下标配打磨出的标准化人才。
这些人才在专业的培养和丰富经验的储备下,一旦接入体现更高零售价值的新物种之中,原有的专业能力,无缝对接,如鱼得水。
以为旧思维下被固化的传统零售人才,无法适应新零售下新物种的互联网思维?
这种思维,本身就是旧思维。
谷歌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总结的好:新世界由“野蛮人”创新,“文明人”建构。
就连传统零售业代表的大润发,20年前创业之初,也是从更传统的行业中汇集人才搭建起来的。董事长黄明端来自极端讲究供应链精细化管理的纺织业,早期区总店总,则来自万客隆等成熟品牌企业。
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不也是可的便利店、京东物流经历出来的创业人吗?
反向推理,从传统大公司主动走出去的创业型人才,也是过去10年来,几乎垄断了中国互联网独角兽级别公司。比如著名的网易系、阿里系、腾讯系、华为系、联想系创业大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