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橄榄古典音乐
全国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公众号。听音乐,长知识。《橄榄古典音乐》杂志季刊全国发行。因为有橄榄,生活更精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品读 | ... ·  6 小时前  
政知道  ·  彭勇任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卫奕信之子,将任驻华大使” ·  2 天前  
底线思维  ·  半岛破冰靠真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橄榄古典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生命中的两位绝世美男

橄榄古典音乐  · 公众号  ·  · 2018-10-08 10:08

正文

▲ 影片再现《春之祭》首演现场



斯特拉文斯基 一生充满传奇

他与 香奈儿 女士的那段旷世恋情

他震惊巴黎的 《春之祭》 首演

他的流亡岁月与音乐革命

........



在那个充满新潮理念的时代,斯特拉文斯基与诸多 艺术文化领域的 变革者 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事业上的合作,其中包括拉威尔、德彪西、毕加索、马蒂斯、佳杰列夫等知名人士。



其中,与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事业最为密切的是两位伟大的男性舞蹈家:有着 “世界第八大奇迹” 之称的尼金斯基,与被誉为 “美国芭蕾舞之父” 的巴兰钦。他们也分别代表了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中 狂野不羁 回归古典 的两种鲜明的风格对比。


▲ Vatslav Nijinsky


▲ George Balanchine




1.斯特拉文斯基的“狂野奔放”



1913年5月29日,斯特拉文斯基的惊世之作《春之祭》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震撼首演。这部在当时看来狂暴粗野、杂乱喧闹的芭蕾舞剧,引起了现场极大的骚动,一面是不绝于耳的咒骂与嘲讽,一面是由衷赞赏的掌声与叫好。 这部芭蕾舞剧描述了 一场发生在远古时代,深山老林中的祭祀场景 ,大管幽怨深邃的旋律揭开了这场荒蛮而富有鲜活美感的暴戾画面:春雷滚滚、百兽竞出,原始人类挑选好祭祀的少女,围着她跳起诡异震撼的舞蹈,少女在剧烈的颤抖和抽搐中倒地而亡......



这场轰动青史的首演,标志着二十世纪的音乐革命。从前,人们心目中的“古典音乐”,即使是不遵循传统章法的印象派音乐,也应该以优美多情的旋律作为音乐的肌理。然而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中,这一惯例被彻底打破,他的音乐,正如之后的巴托克和普罗科菲耶夫一样, 以复杂的节奏音型和强烈冲击的音响效果为核心 。斯特拉文斯基早年跟随科萨科夫学习作曲,深受俄罗斯民间音乐影响,并吸纳了法国印象派的音乐风格。他早期的作品有着 浓郁的俄式原始风貌,以及表现主义色彩 ,代表作有三部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



这场引起骚乱的《春之祭》首演实际上是斯特拉文斯基和 “舞蹈之神”尼金斯基 的共同产物。尼金斯基是艺术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舞蹈家,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他充分发掘了斯氏音乐中 狂暴而富有生命里的音乐节奏和敲击感 ,根据俄罗斯古代美术中的形象,让白面红颧妆容的舞者呈现内八字步、屈膝驼背的形态,并以一种壁画人物般的僵硬、夸张、机械的姿态 进行歇斯底里的跳跃、旋转、奔跑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两人的切磋与碰撞,共同开拓了新时代舞蹈和音乐的审美新纪元!


▼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斯氏的另一部杰作《彼得鲁什卡》亦是为尼金斯基量身打造的经典芭蕾舞剧,讲述了一只具有灵性的木偶在复活节时发生的爱情悲剧。 斯特拉文斯基在1936年的《自传》中写道: “我要向卓绝地扮演了“彼得鲁什卡”这一角色的尼金斯基奉献由衷的崇高敬意。 他的表演之完美,使自己完全成了彼得鲁什卡的化身 ,而由于他所擅长的纯粹跳跃式的舞蹈在此剧中受到戏剧性的情节、音乐和手势的限制,他的完美表演就格外不平凡了。”


▼ 《彼得鲁什卡》经典选段“俄罗斯舞曲”




2 .斯 特拉文斯基的“优雅古典”



相比于英年早夭的尼金斯基,一代芭蕾舞宗师巴兰钦,与斯特拉文斯基有着更长久和密切的合作。这位有着 “美国芭蕾舞之父” 美誉的俄罗斯舞蹈大师,与尼金斯基一样出自佳杰列夫的芭蕾舞团, 但他的审美情趣与尼金斯基却有着天壤之别 。巴兰钦更喜欢简洁而深邃的舞台背景,通常就是一块深蓝色、纯白或黑色的幕布,舞者通常身着相对传统的芭蕾舞服饰而非复杂怪诞的异域风情。



在配曲方面, 巴兰钦非常热衷于那些相对传统、古典、优雅的作品 ,这也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二个创作时代高度契合。在早期狂野不羁的俄罗斯原始风格、表现主义风格之后(一战和十月革命后),斯特拉文斯基进入了一个“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深层境界, 他高举“回到巴赫”的旗帜,进入了“新古典主义”创作时期


在这一时期,斯特拉文斯基在还原一些古典的作曲模式的同时,加入了新时代的音乐风格,以旧瓶装新酒的奇妙方式, 在古典与新潮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个阶段的重要作品有芭蕾音乐《普尔钦奈拉》与《阿波罗》,歌剧作品《夜莺》、《浪子》,《C大调交响曲》与《三乐章交响曲》等。这些作品大多被巴兰钦编排成为了经典的现代芭蕾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和巴兰钦都在二战前夕移民美国,并在那里得到了自由的艺术发展空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这种“古典与现代高度平衡”的艺术理念,而非冲动个人化的表达。可以说, 巴兰钦在舞蹈方面秉承的理念就是新古典主义风格 ,他初到美国时就曾明确发表了他艺术理念: “古典主义是不朽的,因为它是非个人化的。”



斯特拉文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便是一部“新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他沿用了传统的“托卡塔”、“咏叹调”、“随想曲”的乐章标题方式,四个乐章开头都有一个形成呼应关系的和弦,这部乐思新奇、色彩斑斓的管弦乐作品遵守着传统的曲式结构和巴赫式的作曲技法,典雅之中不乏新鲜感。


▼ 哈恩演奏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部新颖独特的小提琴协奏曲,随即被巴兰钦改编成了芭蕾舞作品, 他沿用了传统芭蕾舞表现技巧,但融入了美国元素 ,这使之鲜明区别于俄罗斯传统风格的芭蕾作品, 舞姿中少了几分保守,增添更多动感和活力,充满了朝气蓬勃的年轻热血风格。舞者之间的配合就像精妙的天体运动,有一种恒动的、若即若离的美感,充满力量与典雅的和谐感。


▼ 巴兰钦编舞版“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3.挥之不去的“俄罗斯情结”



即便最辉煌的艺术生涯都是在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和巴兰钦的 艺术根源始终深植于传统的俄罗斯音乐和舞蹈 ,源于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科萨科夫等大师。巴兰钦的舞蹈音乐大多源于俄罗斯音乐,他的创作素材不仅仅局限于二十世纪的作曲大师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人, 更将很大一部分重心放在了柴可夫斯基的曲目上 。他重新编排了《天鹅湖》和《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舞作品,使之具备他独特的“美式芭蕾风格”,此外还为其乐队作品《小夜曲》等编排舞蹈。



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是一部标准的 “音乐会弦乐小夜曲” ,它像交响曲一样有着缜密充实的四个乐章和完整的肌理结构,自首演以来便长盛不衰,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气质忧郁哀恸,有着典型的老柴风格的宽广优美的旋律,其中不乏轻盈优雅的节奏音型, 仿佛月下泉水旁仙女的翩然身姿 。在伤感弥漫的前三个乐章后,第四乐章豁然开朗,洋溢着俄罗斯传统舞蹈节奏。巴兰钦的编舞版本,可以看出他灵魂深处深刻的俄罗斯情结,以及对遥远故乡文化土壤的真切依恋。


▼ 巴兰钦编排版“柴可夫斯基小夜曲”片段




4.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缔造者



巴兰钦一生多才多艺,导演过不计其数的舞剧、歌剧、音乐剧和银幕作品,但他最伟大的成就,毫无疑问是在1948年 一手缔造了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一支芭蕾舞团:纽约城市芭蕾舞团 。他担任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直到去世,他一生所编排的经典名作,也大多是为他麾下的这支“巴家军”量身定做的,他将自己的大半生贡献给了这支舞团, 并为美国培养了诸多优秀的芭蕾舞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