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Sir电影  ·  扒完「好东西」全部彩蛋,第一遍白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董卿携《朗读者》走红的三大“玄机”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09 00:05

正文

作为2017年第一季度综艺市场的最惊喜之作,央视《朗读者》正掀起文化类节目的新风潮。


节目于本周六播出第八期,主题为“勇气”,自2月份开播和观众初次“遇见”,节目渐入佳境,变成了“陪伴”很多观众度过周末的最佳“选择”,很多人把这档节目看成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件“礼物”,为这档节目奉献了自己的“第一次”“眼泪”,随着这季节目逐渐接近尾声,无数观众也开始不舍“告别”。



《朗读者》节目开播至今,收获好评无数,成绩喜人。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多次推荐报道;豆瓣评分最高达9.5分;全网相关视频播放量近5.4亿;喜马拉雅客户端的收听量超过2.07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大关;微信中10万+的相关文章更是达到了145篇。一档文化类节目能够在全媒体各端收获如此强烈的反响实属难得。


在综艺厮杀最为激烈的一季度,一档文化类节目是如何做到持续霸屏的?在最近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话会议上,董卿受邀代表《朗读者》节目组分享了相关制作经验,宣传司司长高长力道出了节目走红的三大“玄机”。


玄机之一:访谈+朗读+轻解析,原创模式让文化综艺焕发新机


从《子午书简》到《开卷八分钟》,都可以算得上是文化阅读类节目中的精品,但是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欣赏门槛相对较高,难以赢返广泛关注。也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一度让不少内容制作者对文化读书类节目望而却步,结果便是大众对于该类型的节目需求无法得到相应满足。



高长力司长表示:“这个节目的成功,仍然应该归功于精心研发出来的一个好模式。”可以说,《朗读者》成功打造了“访谈+朗读+轻解析”模式,让沉寂已久的文化类节目再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


为什么说只有《朗读者》真正做到了打动人从而引发大众共鸣呢?


“因为只有《朗读者》它通过模式解决了一个问题,我说这个节目不是个读书节目,但它又是个读书节目,它是一个一方面讲述人生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讲到了情感的高潮点之后,它才来用文艺作品抒发当事人的情怀,是这样一个节目。所以它是不讲究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是讲究参与者的真情实感。”


高长力司长总结道,“要做好节目,还是应该向《朗读者》这样,用一年的时间反复的去策划来研发出最恰当的节目模式。”


其实朗读这种形式在剧场也已经很多年了,在很多晚会上也能看到关于朗读的节目。但是这些节目总会给人一定的距离感,它不能很快很强地触动到观众的内心,更多的时候会因为技巧多于了情感,反而与观众产生心理隔阂。换句话说,这种形式已不再符合受众的当前审美。


《朗读者》的制作团队深知这点,在节目筹备过程中,他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如何打破朗读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上,力求把观众、朗读者的思想和文字的情感三者凝结在一起。我们看到,经过长达一年的模式研发,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访谈+朗读+轻解析”模式几乎完美解决了“隔阂”问题,让节目呈现更大魔力,引发全民热议。



玄机之二:以情怀为切入点,真正出色的内容不会被埋没


做节目的一定要懂得尊重观众,因为节目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要把为观众带来最好的观影感受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好的节目更是应该引导观众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但是不少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出现了偏差。


他们所谓“以人为本”,变成了观众爱看什么,就做什么,把自己的内容变成被动,被动到受观众的喜好而改变。做节目确实需要适应观众,但绝不应该是一味地迁就观众。


制作公司发牢骚,说节目难做,说年轻观众只爱看明星,吐槽年轻人已经被现代明星真人秀惯坏了,变得口味刁钻难以伺候。其实内容制作者更应该反思的是自己。


《朗读者》引发全民热议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是收视和新媒体数据齐发力,而新媒体正是当代年轻人的主战场,在新媒体领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正是体现了年轻人对节目的认可。



最主要的原因,正如董卿所说,那就是《朗读者》尊重观众,找到了在年龄差距之外,认知的统一切入点——情怀,这也是高长力司长认为《朗读者》不负众望收获良好口碑与收视的第二大“玄机”,“要做这样一档文化类节目,没有情怀是不行的。”


谈及年轻人都很喜欢看《朗读者》的时候,高长力司长表示:“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朗读者》呢?实际上会喜欢的。有文化高品味的东西,是有需求的,这样都是我们电视制作人们首先你要有这个情怀,才能够把一个有品位的东西传达给受众,也能够去引导受众提高他的审美。”


的确,观众是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的,真正出色的内容是一定会被大众认可,不会被无缘无故埋没的。而《朗读者》的成功绝非偶然,正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


董卿感慨:“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台内的各级领导非常认可这个策划方案,台编委会更是全票通过快速立项。”高长力司长听了当时的节目汇报时当即表态“像这样有情怀的节目就应该做,而且要力挺这样的节目。”


玄机之三:董卿与《朗读者》,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


已经从业22年,在央视工作15年的董卿,一直以大气沉稳的形象示人。近两年来,她又有了一个新的标签“诗情主持人”,说到这个标签就不得不提董卿的上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这档节目里,董卿对于世界名著、中国诗词信手拈来的状态让无数人钦佩不已。


高长力司长不吝赞许,自己在看完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后都感觉自卑,赶紧去补习了诗词的知识,“这样大的舞台,有很多主持人都梦寐以求,但是又有多少主持人,敢站在上面,董卿可以。”



对于诗词文章的信手拈来其实和董卿的个人习惯密切相联,董卿透露,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天睡觉前阅读一个小时,而且她的手机从来不拿进卧室。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想必这就是她积累能量爆发的个人基础。


经常会有人说,某个节目成就了某个主持人。作为《朗读者》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对节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难怪很多人在观看《朗读者》后由衷感叹,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只能是她,甚至评论没有董卿就没有《朗读者》。


在高长力司长看来,董卿做事很认真,工作又很拼,“内功”了得,厚积薄发成就了持续霸屏的《朗读者》,“单是今天在电话会议上的发言稿,她就准备到了凌晨三四点钟,足以看出她对待事情的态度。”


众所周知,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不受市场追捧,往往一穷二白、举步维艰。彼时董卿和她的团队带着节目创作初衷加上几页策划,开始四处“求”人。董卿表示,那段时间真切地感受到了节目制作人的不易,“很多人都很容易看到你的成功,却很少有人看到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


董卿常常感慨,在央视工作的时间越长,越能感受这个平台的影响力不可估量。而身处这样的大平台,更应该考虑自己要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此番倾尽全力打造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便是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大平台的影响力更应该带动民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