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在哥大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Center for Oral History Research),这标志着现代口述历史学的诞生,被誉为口述历史发展的一大里程碑。
如果要追溯中国早期的口述史历史,我们所熟知的《诗经》《楚辞》都是由作者从民间口述搜集故事创作而成,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发展是从1949年开始的。解放后,我国的史学工作者开始收集近代以来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口述资料,并整理成书籍出版,比如1956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和1963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回忆录》等。195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号召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写自传,并成立了文史资料馆。全国政协主导的《文史资料选辑》包括了对解放后留陆的国民党官员、解放前资本家和平民的口述录音的整理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全国首个“口述史研究中心”,表明口述史正式进入中国学术体制。
随着“oral history”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公众对于个人成长、集体记忆、家乡与城市历史的追忆逐渐被激发。从上世纪末起,国内的民间影像创作进入喷井期,口述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纪录片创作中。“中国独立纪录片第一人”吴文光在2010年发起“民间记忆计划”,鼓励年轻创作者拿起摄影机回到家乡,将镜头对准村中的老人们进行口述采访实录。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成立,专门从事口述历史领域影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并在校内举办年度纪录影像展映。到今天,口述史不再小众,它成为了普遍的纪录片前期调研及创作工具。
林鑫作为资深的口述史纪录片导演,建立了一套以口述史作为纪录片调研及创作工具的方法,在《三里洞》制作过程中,他和家人将口述史实录整理为数十万字文稿,再把文本浓缩为仅两三万字影片脚本,他为每一部纪录片作品都整理了口述史文稿,作为出版物配套发表。目前已出版的有《三里洞:上海支边矿工的影像史》和《铜川方志:个人影像的微观史》。
本次,幕课邀请到林鑫导演,在辞旧迎新的年末,开设了《个体·群像·城市·方志:林鑫口述史纪录片工作坊》线上课程,和大家一同探索口述历史与纪实影像之间的连结,学习如何融合使用多种媒体进行研究和创作。
这一课程将浓缩林鑫导演数十年来的艺术创作,为所有对纪录片和口述史有强烈兴趣、对纪实影像保有热情的创作者,真诚提供经验与思想的传输。
在此课程中,林鑫导演将和大家分享独立纪录片创作的限制和挑战,采用口述史纪录的原因与技巧,口述史和个体生命史间的关联,如何用多人口述构建人物的一生;面对未知时,纪录片作者应当保持何种心态,采访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作为剪辑师应当具备怎样的视角,去得当控制影片节奏与长度,根据个人情感表达选取空间与细节。导师还会通过影片案例,详细分析城市变迁对个人叙事的影响,以及群像纪录片的创作方式。
课程导师林鑫是口述史纪录片导演、诗人和画家,曾担任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竞赛单元评委、第13届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选片人。他和丛峰等电影人一起创办了《电影作者》杂志。纪录片作品有《陈炉》《三里洞》《同学》《瓦斯》《传道人》《寇德卡》《陈笳咏》《河床》《单身女人》等,其作品曾入选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和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等。
林鑫导演的大部分纪录片以口述史作为调研和创作工具,曾出版专著《三里洞:上海支边矿工的影像史》,2020年由《电影作者》杂志推出《铜川方志:个人影像的微观史》。著作《同学:沉浮在时代的洪流中1978-2008》《河床:一个家庭的影像史》《沉默的风景:一座城市的社会和地形学考察》正在整理编辑中。他擅长将口述内容转化为影像脚本,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构成了其影像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林鑫多年来用文字和影像档案纪录了家乡矿工及后代的生活状态,在《三里洞》制作过程中,他和妻子胡菊芳一起完成了数十万字的影像资料整理和编撰工作——其著作《三里洞:上海支边矿工的影像史》是中国当代纪录片基于田野观察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本课程中,学员将首先在放映中感受地方志纪录片和家庭影像的情感力量,对口述史作为脚本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有初步理解,随后,导师将带领学员进入个案分析,学习群像纪录片的创作,深度了解口述史纪录片的制作方式,打破学员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局限。
除了前期调研,导师还会为大家细致讲解拍摄和剪辑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避开创作中的常见错误。学员也可以和导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讲述自己的困惑和心得体会,帮助导师更清晰地了解大家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每节课程约120分钟,内容紧凑而全面,从口述史的整理与脚本创作,到纪录片制作中的具体实践技巧。每节课都会结合导师的创作经验和作品案例,具体细致地为学员进行讲解。课程还设置了回放重看,课程内容可在课后重复观看,反复咀嚼,课上错过的部分也不用担心就此遗失,有充足的时间留给每位学员思考学习。
纪录片研究与文学、历史学、新闻学和社会学等科目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十分欢迎各个学科的学员加入本次工作坊,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当然,工作坊也并不仅限于纪录片制作,在课程中,导师会为大家讲解对不同群体、年龄、职业及不同履历的采样;如何打捞记忆,挖掘出看似消失的人证与物证;如何通过口述实录的文本整理,形成初步书稿;根据被访者们不同角度的口述,使群像呈现出更丰富的现实……这些要点对于想要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非虚构写作、田野调查的学员来说,都是宝贵的个人经验。
林鑫导演认为,影像创作需要专业层面的精进,但个人体验、思想维度最终决定作品的品质。持续深入地阅读会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和启示。在本次课程中,导师将会针对个人史、群像纪录、剪辑的沉默与留白、电影批评等不同方面,为学员们推荐并讲解多部优秀书籍和纪录片作品。学员还将免费获得导师的口述实录著作(电子档),更深入了解其纪录片作品背后的思考和创作细节。
1. 纪录片爱好者:热爱纪录片,想深入了解纪录片创作方法
2. 口述史爱好者:希望将口述史作为研究方法或创作手法
3. 电影/文学/社会学/新闻从业者:学习纪实影像、采访与文本整理
4.学生:对纪录片和口述历史感兴趣的在校生,不限专业
参考资料:颜井平《1949年以来我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1期)、 -END-
课程导师 | 林鑫
课程策划 | XueZ
课程助教 | Vivan
平面设计 | 妙可中国
责任编辑 | 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