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润  ·  一句文案,价值百万 ·  5 天前  
t0mbkeeper  ·  #J人男友为出国女友写37页ppt攻略#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奴隶社会

吃好玩好,才能盖好房子?

奴隶社会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4-26 08:15

正文

题图:学校多功能厅。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105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介绍:董灏,创意思考者及合伙人,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纽约 Pratt Institute 艺术学院。成立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从事设计,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大附中。


一诺写在前面:

我一直觉得建筑和空间设计师都不是正常人。需一双透视眼+一颗敏感的心,还要有魔术师的功夫,从虚空中莫名变出崭新的大千世界。

知道董灏和他的作品后,那必然是仰慕的,术师里的魔术其人必是高冷的吧。但见了面,完全颠覆了设计师不正常的形象 —那简直是活泼可爱啊。

中年大叔能可爱,应该是最高境界了,必是那个顽童,那个少年,过了几十年的沧桑,活到了人生的面上。所以置身他的作品里,感受到的是年轻的生命。做学校,再合适不过了。

正文:

2014年初,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团队,以普通乙方的身份在京城某高端国际学校的多功能室内遇到了这些雾霾一样神秘的甲方。

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是基于甲方的具体要求提出空间上的策划,以满足使用要求。但雾一样的甲方迟迟提不出一份明确的“任务书”或者“设计说明”。倒是组织了到学校里频繁地看戏(学生戏剧演出),听歌(学生音乐节),做游戏;好在这些也是我们这个乙方平日乐于参加的活动。

没有常规式的学校,没有文字式的任务书; 有的倒是一个个活动的场景,是婆娑树影下的初恋,是朝阳下校门口的脚步,是落日足球场上的汗水,是读书后抬头远望的窗外……

中学:一生中最纯粹的时光,成人的初始一切是那么多的可能性,校园的生活之中,有着那么多可以惬意和回忆的生活,怎么能让这一幕幕场景没有了舞台,怎么能让这一张张充满生气的笑脸淹没在毫无个性的环境中?

一切的合作以对教育的理解为起因,对于自身的认知、认可,自我内心的充盈与否,个人与周边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关系,都是现代教育需要探索的范畴。

数日后,为了能让未来看戏听歌做游戏能更舒服和有感,乙方拿出了十条修改意见。条条看着都好像平平淡淡(全无神州大地上曲线、折体、假古董的建筑标新立异),条条看似都没啥必要,但条条又都对原有结构建筑伤筋动骨。不成想十条全被接受,也从此走上了历时近3年的改造历程。

拿出了十条建议,甲乙双方又已经达成一致,貌似大功告成。有计划书,有甲方认可,万事具备,东风也猛,应该一夜就到罗马了吧?怎么知道这甲乙双方的意见一致酝酿出了之后2年多,牵扯多方(甲方、乙方、第三方,施工方,管理方以及无数十八方的参与)之间的讨论、纠缠、混战乃至撕扯。(其实早知今日,3年我们就应该策划它二十条,反正也是走一遍这个程序)。

具体到落实上,这十条包括了:打通体育空间与艺术空间的隔断、改变剧场屋面成为与操场更融合的阶梯、变传统礼堂为更强调观众演员交流的下沉室内广场,等等。

用我们设计的空间为例吧,学校里没有奢华与花俏,要的是自在、融合、灵活与平等。你看这多功能厅,演出时台上台下演员观众零距离接触,还可以随时互相置换。

本来北大附中的戏剧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明星演员,更是为了培养专业观众。同学们坐在这里,演出时都不用隔着前排座椅的后背去聊天、要微信。不演出的时候,这空间就是室内全天候的小广场,聊天、学习、约会都可以。

平地、台阶上都是姑娘小伙子们展示的好地方。看台后面和舞台旁的活动门一打开,这小广场就和艺术楼大厅以及体育楼就联通了,做集市活动,校园文化节那简直就是学生会的最爱。

理念上本来嘛,艺术和体育就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怎么能分开?

再往里走,到达体育篮球馆前,成片的学生技术、艺术工作室灵活有序的布置在两侧。学生们有舞蹈,有瑜伽,还有无人机。学知识、炼身体、才艺表演,随你挑。

理念上同一个空间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集中或分散的教学,既节约了空间还适应了灵活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记住“德智体”谁也离不开谁啊。体育区的立体设计让体育和学习空间不再是遥遥相望,无论是篮球场旁边还是羽毛球场上方,都有同学们讨论的考虑,谁说体育就是出汗啊?走到课堂区,看到多边形教室再也不是以老师和黑板为中心,活动的隔断门让老师和同学都自由安排。

这些可都不是中小学校建筑规范里提到的啊。从重新定义到重新被接受,都是第一遭啊。

3年下来,外面社会上中国大众对于教育的全民恐慌和讨论是愈演愈烈;校园里面,作为建筑师每周至少一次在工地的尘土和噪音里是愈战愈勇!2016的岁末,房是终于盖完了(历时3年的北大附中大泥湾校区改造建设工程竣工),我们,无论是作为建筑师、家长、老师、或者关心社会的知识分子,倒是总结出了几条理念:

不寻常的领导和组织

北大附中,开的是学校,可要说全世界开学校的不一定干的都是教育。秉承了那么多年的光荣历史,又面临着新时代升学率的挑战。学校里的老师都情怀一把,对于挑战也是众说不一。可这校长(名字王铮,照片自己上网上查去吧)认准了现代教育改革的铁目标,是不停地改变、调整和折腾,经受了质疑、捣乱和考验。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在通过解决眼前学习技能的方式,为未来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和理念。所以说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教育应该是可持续性的、终身的。

北大附中的教育者们已经在这条结合科技和理念的路上深入了许多年探索。

走班制、书院制、导师制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在校长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地调整组织架构,去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学科之间的壁垒要被打破,学习的节奏更以每个人的步伐为准,技能的培训更多地转移到方法和思维的养成,是现代教育的重点。

如何实现?课程的编排要调整了。

《史记》是讲到文学还是历史?是不是还有中国地理?篮球是在讲体育?打篮球只是体育的范畴吗?还是也有团队合作?也可以有领导力的培养和个人毅力的磨练?戏剧难道只是唱唱跳跳排节目?对于不同角色的理解和诠释是不是对于未来情商的一种情景化演练?

教育其实是把寻常的事(人的自然成长)按照寻常的规律去实现罢了。 

基于让孩子们自然成长的初衷,北大附中从设置个性化课程,到取消常见的行政班,建立书院制;为了让学生有归属感,没有了班主任,但有了导师;这一切对校长、老师到学生每时每刻都面临挑战和学习。但可以看到整个校园里处处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鲜活校园生活本质的场景,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噪音。杜威说得好啊,“生活即教育”。

提出修改意见后,学校认识到盖个房子不只为遮风雨,立形象。它对于学生、老师的教学行为将会有很大的影响,为此伤筋动骨的改造让工程周期足足延长了一年,期间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

能够把变革坚持下来的,要求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素质和特点:开放的组织设置;明确的目标;探求达到目标道路的多样性(等待最佳方案的诞生,区别于给予最佳方案)。 这不仅是终身学习型的特点,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不寻常的现代教育观

说到教育:现代教育,其实理论上中外都说得满满的了。从“因材施教”到“通专并重”,从“全人教育”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国、外国、古代、现代说的都是一个理。但实践起来这过去的200年都不是这么完美。

生产线上的产品要多产价廉,生产线下的教育也就如出一辙。放眼望去,没有了“黄金时代”那些“知文理、通中外、晓古今”的大家(全人)了,多的是只知局部不知世界的瘸腿技术知识“工人”。

今天,全世界都意识到了教育的危机。同时科技也发展到了可以实现更多的可能性(就如古代先人中的梦想家也要努力飞上天,可是不等到发动机、活塞出现,这梦也总是被鸟毛糊成的翅膀摔得粉碎)。互联网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出现,在推动社会更加互联去除壁垒的同时,也不断地为更加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我理解的现代教育, 就是“区别于给出所谓的最佳答案,等待让每一个人都能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方法就是:

1. 要等而不是催,要个性化。总结下来就是尊重每一个人不同的性格节奏、习惯、兴趣去进行教育活动的实践。好在科技让这些可以更轻松的实现,而不是50个孩子一起123地跟着一本标准教材踏步走。

2. 要提供让每个人选择的机会和土壤,要选一定要有可选的内容,否则只吃过杂酱面的怎么选择海鲜啊?这也正是为什么北大附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育,科技类选修课。只有广泛地接触了,才能够更自信地在未来做出选择。

3. 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看,项目制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先人说“知行合一”。学校就是社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求幸福,生活中本身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从职业发展到安排陪父母春运出游。最好从第一天就开始锻炼大家发现问题,找到方法,实现想法的能力。

不寻常的建筑设计合作

项目是竣工了, 但感觉是真正的教育改革合作项目才刚刚开始。也有人问,建筑设计可以被理解为盖房的行业。跟教育有哪门关系?三年中,我们也从看戏唱歌的观众逐渐变成了演员和游戏的组织者:团队从参与北大附中高中学生的创新课程教育工作,到参与其未来学校新老师团队建设的活动。 

Crossboundaries,作为设计团队的理念是 shape better ideas 。不是因为是做设计的才强调理念和想法,今天你出去看看,哪个活着的组织没有理念和想法啊?而不同之处是:我们的方案在解决需求者(一般是甲方)的直接需求同时,还推动使用者(一般也是甲方)在体验空间的过程中产生更具启发性和创新的想法,而这种意义促使空间使用者得以探索更多的生活、工作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可持续性。如已经完成的爱慕内衣时尚基地,家盒子教育中心,索易儿童成长中心等。

这种设计的理念和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无论教育还是各行业发展的趋势,都是向自然、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无论是模式、理念、个人都越来越强调如何从内容、内部去衍生发展而非由外部驱使,整齐划一,揠苗助长式的生长与发展。

Crossboundaries 与北大附中的合作更是如此,两个相信自然生长的团队在一起,合作的模式自然不同。

1)正如文章初始提到的,对于项目任务的提出是从“唱歌跳舞看演出开始的”,其实这不就是“体验式学习”吗?体验式要比文字、讲解来的更直观,深刻,有效。

2) 最初的十条修改建议, 丰富了空间感受和使用便利性,更是更突出地体现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原则,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强调了活动与体育、艺术在教育中与学习同等重要。体现并融合了现代教育的4个核心部分:4A: Academics / Arts/Athletics  / Activities . 学术 / 艺术 / 体育 / 活动。

3) 决定设计调整时,工程已经土建完成了地下室的大部分结构,十条建设里有对部分地下及地上的结构调整。同样牵扯了设备、电气专业的整体调整,那么消防条例,空调系统,电气设备系统全都要调整。工地上施工单位又在那里等着施工,还因为地处闹市,又有周边不能扰民的限制,总之后面的2年里只干了二类事:沟通与合作。过程中甲乙双方合作变成了一个团队,默契地并艰难地执行。(这个经历印证了现代教育中的倡导的学习方式4C:Creativity / Critical thinking & solution searching / 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

最后想说,项目实现、人生、教育、成功其实都是一个过程,过程重要了,起点和终点就可以不断地被定义。 沿着貌似有、其实根本看不见的路摸着走,好在目标倒是望梅止渴的挂在前面,这样走下去恐怕就是终身学习吧?也相信这些“不寻常”能变得越来越“寻常”,我们的个体和社会才会越来越适应未来。


推荐阅读:

5个领域、7场对话、N个笑点和泪点 — 一场不一样的“教育论坛”

一诺 | 如何做成一件事?

郝景芳:我是这样学习的

华章:他为什么能不断颠覆世界?

为什么中国孩子行为上无法无天,思想上却缩手缩脚?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