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GBT彩虹助孕
彩红宝贝·LGBTiBaby【国内首家专为LGBT+(性少数群体)提供生育助孕服务】谁说同志伴侣不能有自己宝宝的?真爱无界·彩红开启您的幸孕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LGBT彩虹助孕

中国首位试管婴儿:我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LGBT彩虹助孕  · 公众号  · 孕育  · 2017-05-14 21:51

正文

关注我很快有你的宝宝哦  

LGBTiBaby 真爱无界·彩红开启您的幸孕之旅!



30年前提到”试管婴儿”,人们都觉得稀罕,甚至不理解也不愿接受。如今这样的人和事多了也就不再稀奇。一次和朋友聊天,对方想要个孩子又担心年龄或身体不行,我就劝他:啥时代了,高科技这么发达,来个试管婴儿也不错……


以下文章节选自《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


中国人传宗接代的观念很强,生孩子是天大的事。据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截止到2012年前后),我国不孕不育的人群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10 。过去遇到这种事,全家都着急,可如今不怕了。现代医学可以帮助人们生孩子,这就是“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成果。针对一些长期不能怀孕的伴侣,科学家在实验室的试管中,让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女性子宫培育。人们形象地将这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孩子称为“试管婴儿”。


如今提起“试管婴儿”,人们已习以为常。可在二十多年前,那绝对是件稀罕事。刚听到这个概念时,我不大相信,生孩子从来都是父母的事,怎么还能用试管生孩子?


中国刚搞改革开放时,医疗卫生等方面很落后。那时候城里人看病主要去单位、企业办的医务室,农民就去找“赤脚医生”或乡村医生。记得70年代初,我跟着姥姥住在北京良乡那边的北京市窦店砖瓦厂,当时得了湿疹,瘙痒得直打滚儿。姥姥没办法,就给我抹她平时舍不得用的头油,结果越抹越难受。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LGBT彩虹助孕。到厂子里的医务室看了好多次,吃药打针,也不管用。最后小脚姥姥带我走了好远到附近农村看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花白胡子的老先生眯眼看了看我的症状,二话不说,拉起我的耳朵,拿个刀片在耳朵上扎了一下,血啪啪直流。


“回去吧,好了!”老先生说得自信,过了好久还是不行。后来父母看我实在难受,就带到城里的北京协和医院,医生看了症状,给了点儿白颜色的药,抹了一段时间就好了。


那时,人们对医学生理知识了解得很少。小学到高中上生理课,根本学不到什么实用的知识。上小学时,女老师讲人体生理器官时说到臀部,同学都哈哈大笑,老师哪里还敢讲生殖器官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年以后,我到日本访问,看到人家的小学老师给女生上生理课,拿着裸体的男孩模型,仔细讲述男性生理结构,感觉特长知识。


当然,现在中国孩子对生理卫生知识的了解,比我们过去丰富多了。上初中的儿子快到青春期了,有一天我想跟他聊聊,帮他解决些青春期生理方面的问题。儿子听了我的问话后回答说,不用聊了,你知道的我都知道,你不知道的,我也知道。然后跟我讲了一大堆这方面的知识,听得我哑口无言。


兵哥记事


时间回到1990年,那时我刚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实习,亲眼见到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当时正值初春,沉睡了一冬的西北黄土地开始返青,小草从枯黄的杂草里刚露出头。我们坐着老式的北京吉普车在黄土高坡上一路颠簸,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风尘仆仆地赶到甘肃礼县,位于黄土高坡中的盐关镇。


说是镇,其实那时的镇子跟农村差不多,就是多一条街道,多一些房子。满眼黄土色,多是灰突突的平房,几乎见不到楼。中国的第一位试管婴儿就住在这黄土高坡的小镇?心里有些疑惑。



1999年6月,当时北京最早办起的月子医院


我们的吉普车在满是土坯房的街道上转了半天,打听了好多次,终于找到南大街上一个普通的小院。进到不大的院子,对面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房子,土木砖瓦建造的房子已经破旧,门框两侧和柱子上贴的红色对联已褪去颜色。门前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正和大人玩耍。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LGBT彩虹助孕。当时虽然到了春天,但天气还比较冷,小姑娘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上前打听知道,这个小姑娘就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今天是她两周岁的生日。


说实话,我当时对医学根本不懂,总以为“试管婴儿”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结果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半天,也没看出这孩子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后来听人介绍方知,“试管婴儿”和普通婴儿没有区别。


 “孩子没问题,大人呢?”我转过头,又仔细观察郑萌珠的父母左长林、郑桂珍。两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看上去身体和精神都不错。郑萌珠的母亲比较开朗,父亲话不多。


我们追着给郑萌珠小姑娘照相时,她显得无拘无束,一会儿推着小车跑,一会儿又拉着父母玩耍,偶尔也会盯着我的镜头看一会儿。在我记忆中,小萌珠的母亲爱说爱笑,很活泼,闲不住。


听小萌珠的父母介绍,孩子八个月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一周岁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词句,大约一岁半开始会走路,两岁就能哼唱几首简单的歌曲。镇卫生院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出生时体重3.9公斤、身长52厘米,两岁时体重已达到12.25公斤、身高85厘米。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都挺好,也很少得病。邻居说,小萌珠长得很像母亲。


“看到孩子出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提起郑萌珠两年前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出生的情景,郑桂珍显得很激动。这位长期被“不孕不育”困扰的乡村女教师,为了这一天整整等了快10年,她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有孩子。生孩子时她已经快40岁,在崇尚“早生贵子”的中国农村,这个岁数绝对属于“超龄产妇”。


20多年前,在传统观念上,人们还不大理解和接受通过试管生育孩子的做法,总觉得那样生下来的孩子会有问题。有人就爱说闲话,诸如父母有病不能生孩子,即使生出来孩子也会有毛病。就连自己也是后来才明白,“试管婴儿”并不是在试管里长出来的,而是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母亲子宫里长大的。



1988年,张丽珠教授与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  。被称为大陆试管婴儿之母的张丽珠教授2016年去世,享年95岁   

 


我写的试管婴儿过两岁生日的稿件被多家香港和海外报纸采用



1999年,分量不小。北京朝阳区一家私立“月子医院”,给婴儿称体重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二十周年庆祝活动上,郑萌珠怀抱一名4个月大的试管婴儿合影 。



1999年6月,当时北京最早办起的月子医院

 “别人说别人的,我干我的,反正女儿大了是自己的。”性格直爽的郑桂珍说得实在。可以想象,这对朴实的农村父母当时不顾世俗偏见,敢于最早站出来尝试培育“试管婴儿”,需要多大的勇气。要知道,当时连城里人都难以接受“试管婴儿”,而这位偏居在大西北黄土高坡上的妇女,能有如此的胆量和气魄,确实让人佩服。


后来,郑萌珠上学后,听说了自己出生的情况,开始也觉得自己和周围同学不一样,心里不舒服。直到以后真正了解了医学科学知识,心情才放松下来。她特别感谢父母和医生,是他们让她来到这个世界。应该说,是观念的转变最终改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


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时代,也可以改变人生。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结婚多年,可婚后总是闷闷不乐,一追问俩人想要孩子,一直要不上。“唉,这辈子无后啦!”朋友叹着气说。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LGBT彩虹助孕。几年前的一天,朋友乐着告诉我,老婆怀孕了,一年后,孩子出生。现在孩子已经三四岁,我过去看望时,胖胖的小姑娘特别可爱。原来他们就是在医院做的“试管婴儿”。


从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到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和她的同行们,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追上了世界科技水平,这在当时非常了不起。截至目前,全世界“试管婴儿”人数约500万,每年出生的“试管婴儿”约二三十万。10年前,中国的试管婴儿只有约1万人。但近些年,中国每个省都建立了辅助生殖中心,具备资质的“试管婴儿”机构有一百多家,仅湖南省一家专业医院每年完成的试管婴儿手术就有上万例。


据说郑萌珠的名字也有寓意,“萌”是开始、萌芽的意思,隐含着她是新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珠”是希望她像珍珠那样闪闪发光。她诞生那年,正值中国农历的龙年,一个小小生命的诞生似乎也预示着中国“龙抬头”的吉祥征兆。


采访归来,特想发照片又没机会发照片的我随手写下一篇几百字的新闻特写《中国首例试管婴儿两岁》,发稿后被海外多家报纸采用。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两岁的女孩已经二十多岁,听说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日子过得不错。算起来到2017年,她应该快到而立之年了。本想有机会找到她再去回访一下,一来自己忙碌,二来又怕打扰了人家的生活,便在心里默默地为她和家人祝福。


同婚法制化联署总群 QQ群:568182411 

(所有支持同婚法制化的朋友加入)☝☝☝

全国LGBT+伴侣凝聚力 QQ群:309849958 

(仅限有伴侣的性少数朋友加入)☝☝☝


版权声明

 ©2016-2017 LGBT彩虹助孕

本文来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各界转发、转载,转载时请保留我机构名称、页眉、版权信息以及页尾二维码。

转载、投稿、媒体合作:LOVE@LGBTiBaby.com

真爱无界·彩红开启您的幸孕之旅!

国内首家专为LGBT助孕服务机构"彩红医疗"

☏:18925050413(QQ微信同号)

彩红宝贝唯一官网:www.LGBTiBaby.com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LGBT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