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J. Snaith,钙钛矿领域大佬,37岁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现任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教授(Clarendon Laboratory),OxfordPV联合创始人。近些年来,Henry J. Snaith团队在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领域做了一系列出色的工作,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H-index:176, 总引用次数>17W。今年5-6月, Snaith教授连发三篇Science、Nature正刊,效率惊人!▲全文速览:本文总结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界面特性、能量损失来源及钝化策略等,并进一步分析展望了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全文速览:本研究展示了一种基于蒸发的氨基硅烷封装技术,可以将带隙介于1.6和1.8 eV之间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压损失降低到约100毫伏(超过热力学极限的90%),这对串联应用至关重要。单独使用一级、二级或三级胺硅烷对钙钛矿的结晶度和电荷传输产生负面或微弱影响,但是含有一级和二级胺的氨基硅烷可使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增加多达60倍,并保持长程传导。经过氨基硅烷处理的器件在85℃、大气相对湿度为50%至60%的全光谱阳光下,在开路条件下在环境空气中保持95%的功率转换效率超过1500小时。
▲全文速览:本文报告了一种利用受阻尿素/硫代氨基甲酸酯键Lewis酸-碱材料(HUBLA)的动态钝化策略,其中具有水激活和热激活特性的动态共价键可以动态修复钙钛矿,以确保设备性能和稳定性。当暴露于湿气或热量时,HUBLA产生新的反应物,并进一步钝化钙钛矿中的缺陷。这种钝化策略实现了高性能设备,功率转换效率(PCE)达到25.1%。在85℃的N2环境下老化约1500小时,HUBLA设备保留了94%的初始PCE,并且在85℃、30%相对湿度(RH)的空气环境中老化1000小时后,保持了88%的初始P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