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切问近思半月谈
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研究新探索
“低空之眼”:上海无人机航拍调查
研究生新媒体实践沙龙
时间:
2019年5月8日(周三)下午3:30-5:30
地点:
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办公楼二楼会议室
指导老师:
周海晏: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
杨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尤莼洁:上观新闻数据新闻中心总监、主任记者
主题介绍:
无人机航拍,往往采取“上帝之眼”的定式,用以区别于日常平视的“人类之眼”。“上帝之眼”是冷峻的、旁观的,以抽离人的主体性来实现客观,最终带来远离个体体验的距离感。这是无人机航拍的重要生产特点,也恰恰成为它的局限。这种局限性是不是无人机航拍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致命伤”?在低空视域中,无人机航拍能否克服这种局限性?在“低空之眼”下,城市又会展现出怎样不同的传播关系?本次沙龙将通过展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上观新闻联合组织的“上海无人机航拍调查新闻项目”成果以深入探讨上述问题。
作品简介:
1.守护城市天际线——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情况的无人机调查(吴荃雁、游雁麟、周圆)
这是中国记协指导、上观新闻主办的融媒体大赛短视频组二等奖的作品。作品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卫星高空俯视与无人机低空航拍的差异。飞手发现,在城市形象片的高空视角中,上海是个美女,然而,一旦进入低空航拍的视域,“美女的头发”(指:架空线)如此邋里邋遢。作品还采取低空50米定高悬停视角,进行等高的航拍图比较,深入调查了上海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情况,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
2.五角场商圈盲道“障碍”问题——无人机追踪调查(骆陶陶、申一杨、王伟哲)
作品将无人机用作观察盲道的中观监测式航拍工具,获取了盲道“障碍”问题的调查数据。作品体现了H5的互动性特点,设计了“为盲人清除路障”、“体验盲人的黑暗世界”、“点击爱心成为盲道守护者”等互动环节,希望通过体验,让更多人意识到:城市盲道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城市人的力量。
3.无人机航拍上海河流 小河长助力城市治理(董颖慧、杨颜菲)
作品运用无人机跟拍“河道天使”志愿者巡河,对上海市的“双河长制”及其实际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作品结合上海河道水质状况的统计数据,分析水环境问题中特有的城市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作品还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虚拟歌姬演唱的主题曲《河长叫我来巡河》。
4.48小时无人机微记录:魔都人的天桥时刻(孙佳煜、夏维兰、郑诗晨)
作品以无人机航拍记录天桥上城市人生活轨迹的变化,将天桥理解成表现城市文化的突出意象,反思了当下城市建设中天桥被频频拆除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将天桥改造成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理念。
5.航拍实验与八万条数据:深挖上海全民健身(王雪、夏蕴、宋哲源)
作品将无人机航拍作为实验方法,运用少见的航拍跟拍,跟随3名社区居民,比较其到达体育生活圈的时间,调查了其超过15分钟的原因,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
6.无人机鸟瞰口袋公园——复旦大学研究生120天航拍观察(范雅晨、过馨妍、江婧轩)
作品对照《上海市街心花园建设技术导则》等文件,通过无人机航拍调查上海五类口袋公园的现状,认为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新型城市美学弥补了城市空间不足的问题,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分布不均、分区不明显、挤压原有城市空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