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度智能云  ·  首日1.5万后,百度智能云千帆助力DeepS ... ·  11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Perplexity超级碗“0预算”营销,仍 ... ·  10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0代码!2种方式一键部署 DeepSeek ... ·  14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所有企业,您有四款AI原生应用DeepSe ... ·  3 天前  
白鲸出海  ·  中国互联网出海一周头条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大学生“普通话羞耻症”:方言是回归乡土的确认键 | 新闻眼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1-26 18:07

正文

今日 新闻眼


大学生“普通话羞耻症”:方言是回归乡土的确认键

不妨多刷刷父母的“朋友圈”

拒绝“表演式工作”,为什么反馈热烈?

捐10元被嫌“抠”,该查查“公益组织”的糊涂账

年轻人开始整顿年货了?



1

大学生“普通话羞耻症”

方言是回归乡土的确认键


现在的大学生、打工人放假回家第一件事是啥?不是放下行李,也不是大睡三天三夜,而是先切换语言系统。因为害怕自己开口即普通话遭众人笑话,所以需要先提前练习一下方言。


微评

平时“city”惯了,普通话走遍天下,甚至偶尔还蹦出点高级的洋文,结果乍一回家忘记改回“土话”,嘴里溜出一串流利的普通话,这可就算是完了。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普通话羞耻症”。这个时候, 平时很少讲的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作为语言的文化符号,还是解锁故乡的钥匙和一种过年的团圆味道。


普通话是对外交往的通行证,方言是回归乡土的确认键。回老家说方言,其实是回归本能。 回老家自然地切换成家乡方言,是亲情乡情的表达方式,这背后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不忘来时路”的文化认同。普通话让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方言则让我们铭记脚下的土地。这样看来, 回乡说方言,是回到原初的生活环境,是承认自己在乡土生活里真实的自己,是每个人对家乡和亲情深深眷恋的展示。


春节期间的家乡方言交流,是一场热闹的大型现场“语言盛宴”。 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让亲情在熟悉的乡音中升温,更让年味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 可以说,一句方言,就是一剂团圆的良方,让过年的味道更加醇厚,更加难忘!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2

不妨多刷刷父母的“朋友圈”


如今,“朋友圈”正在年轻人和父母长辈间存在一种反差趋势:一边是很多年轻人设置的仅三天可见,将自己的生活小心藏起,另一边是十分“敢晒”的父母们“一天三条不嫌多”的密集分享;一边是年轻人经过剪辑与修饰的“精装朋友圈”,另一边是长辈们极度坦诚的生活分享,养生小段落、快乐出游记、儿孙齐满堂……各类生活点滴,都是他们直接拿来发“朋友圈”的素材。


微评

这其实与他们对如今高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越来越高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有关。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银发人群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3.29亿,月人均使用时长129小时,其中短视频和即时通讯位居使用时长的前两位。可以看出,一些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 不仅是年轻人记录生活点滴的工具,也正在成为老一辈人分享生活、表达情感的新窗口。


而窗口背后,是他们内在社交需求的一种反映。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圈子可能会逐渐缩小,孤独感也可能随之增加。 “朋友圈”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持续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并且通过分享生活点滴来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链接。


有网友分享,长辈们总是在用很认真的文字回复着自己每一条朋友圈,即便只是随手转发的链接。他们只是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生活,也同样在真诚地关注和祝福着小辈。 不过,线上的交流虽然温馨便捷,线下的交流却会更加温暖。 趁着过年回家,不妨多为他们的朋友圈点点赞,也坐下来和他们多聊聊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用心去感受那些浓浓的亲情。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3

拒绝“表演式工作”

为什么反馈热烈


日前,某企业在内部签发了一份《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的文件,其中要求:企业内部沟通严禁 PPT,含工作沟通、总结规划、述职等,如用PPT,要求白底黑色几行字一页以内;严禁任何形式的代写材料行为,董事长和总裁也不能例外;严禁下班后开会及形式主义加班;减少微信群、减少手工报表和作业等。


微评

在网友留言中,很多人都表示了认同与支持。“干活的不如写PPT的”,“表演式工作”影响员工劳动回报的公平。一些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老黄牛”,尽管做出了不少对企业发展有真正推动的业绩, 但因为疏于汇报,不太会“包装”自己,就会在职场上吃亏。 杜绝“表演式工作”,就是在提倡正常的职场氛围,让老实人得到应有的公平,让企业回归良性的激励机制。


一些“表演式工作”表现在“摸鱼式加班”。 无论从人的客观身心规律来看,还是从企业组织的运行规律来看, “摸鱼式加班”都毫无意义,表面上把人留在了工位上,实际上瓦解着企业的向心力。 有的“表演式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很多员工提交的日报、周报,也不是为了汇报必要的工作进展,而是怎么让上级管理者感到“满意”。


“表演式工作”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许多劳动者虽然对“表演式工作”厌倦已久,却深陷其中, 很多时候不自觉地遵循和沿袭。让沟通更有效,让管理更人性化,于企业、员工、社会都益处多多。“表演式工作”的问题不是出在劳动者那里,所以, 需要管理者以人为本,着手解决“大公司病”和不良的企业文化。


(澎湃新闻)


4

捐10元被嫌“抠”

该查查“公益组织”的糊涂账


1月21日,山东济宁市的刘女士发帖称,当地一家公益团队在志愿者群发布了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募捐活动,文案中提到“请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一分也是爱”。刘女士的两个孩子准备每人捐10元零花钱。工作人员却没有收款,而是回应称“上次团委决定了以后十元不再收”。投诉后,对方还把孩子从她的公益团体中移除。


微评

这一举动引发了舆论一边倒的批评。 对于捐款的小朋友来说,10块钱可能就是不小的数目,更是无价的朴素爱心。 目前,济宁市民政局表示:涉事的公益机构并不是慈善组织,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局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捐款金额,调查完再进行处理。


事实上, 我国公益领域的立法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相当复杂, 所涉及的主体既有资金要求严格的基金会,也有注册门槛很低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既有“国字号”的事业单位还有纯粹的草根组织。组织无论大小都应该严格遵守法律、依法展开活动,同时 应该遵循诚信原则,不能打着公益的幌子欺世盗名、浑水摸鱼,滥用公众的爱心。


“慈善募捐”在法律上有严格的限定。 简单地说,“民办非企业单位”只能用自己的资产做公益,没有募捐的资格。 可以说,这个公益组织根本没有权利募捐,这样的募捐本身就涉嫌违法了,设置所谓的捐款门槛,这是错上加错。 他们利用目前管理政策的复杂、公众认知的偏差,上下其手,愚弄爱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该彻底清查这 种“公益组织”的糊涂账了,还公众一个真相,还捐款的孩子一个真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