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产业水平发展较快,市场份额将会快速提升的产品有:
1、12英寸半导体单晶硅片
单晶硅片是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目前90%以上的芯片和传感器是基于半导体单晶硅片制造而成, 市场上主流的硅片为300mm(12英寸),其在硅片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78%;全球半导体硅片行业呈现巨头垄断的格局,在12英寸硅片上,前六大硅片厂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7.8%。
我国大陆半导体硅片厂商主要生产6英寸及以下硅片, 12英寸硅片方面,我国完全依赖进口。我国12英寸硅片需求将在2018年升至109万片/月。
上海新阳参股子公司新昇半导体已成功研发出12英寸硅片, 进口替代前景广阔 。
2、功率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是半导体产业的一大分支,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需求市场。
国际市场上,主要以硅基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场控型器件,其中IGBT器件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远高于其它种类器件。目前,功率半导体主要供应商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我国在中高端产品上严重依赖于国外公司,以需求增速最快的IGBT为例,我国的自给率不足10%。以SiC和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器件化是现今功率器件的发展方向,预计2018-2020年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中国制造2025》指出,在关键电力电子器件方面,2020年要求实现硅基IGBT、MOSFET等形成系列化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完成国产替代。
华微电子是集设计、制造、封测于一体的功率半导体企业,产品包括了MOSFET、IGBT等全线高端功率半导体,具备了IGBT的量产能力,整体实力达到了国际水平,随着国内需求增加公司产品很可能放量增长;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未来成长空间大。
扬杰科技在功率器件的大部分细分产品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占率, 分立器件芯片、旁路二极管等项目,和SiC芯片、器件和节能型功率器件芯片等项目,将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加速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的布局。
3、半导体光刻胶
光刻胶又称光致抗蚀剂,是利用光化学反应进行图形转移的媒介,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中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分立器件的细微加工。光刻胶按应用领域分为PCB光刻胶、LCD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其中半导体光刻胶技术最为先进。
半导体光刻胶按曝光波长可分为g线、i线、KrF、ArF和EUV,对应的技术含量逐渐升高。光刻胶市场的供给高度集中,全球前五大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国半导体光刻胶整体自给率不足10%。
国内企业正逐渐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如南大光电旗下北京科华等实现了g线和i线光刻胶部分品种的国产化;中科院化学所等正在研发高端品种。
强力新材是专业从事光刻胶专用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的公司,收入的33%源自PCB光刻胶引发剂, 35%源自LCD光刻胶光引发剂,公司募投的20吨半导体光刻胶引发剂将带来收入的增长。
北京科华在KrF光刻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02专项扶持下建成了248nm光刻胶研发与测试平台和中试生产线,产品现已通过中芯国际认证获得商业订单,同时也在开展ArF光刻胶的研究与产品开发。
4、超净高纯试剂
超净高纯试剂是指主体成分纯度大于99.99%,杂质离子和微粒数符合严格要求的化学试剂。超净高纯试剂主要用于芯片的清洗、蚀刻,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性配套材料,主要应用在半导体领域。
超净高纯试剂按SEMI等级可分为G1-G5,G5要求的技术最高,而我国的生产技术仅能满足大部分G2的需求。目前,欧美、日韩的超净高纯试剂占据了全球近80%的市场,我国仅占11%且均为低端产品,国产替代及高端化的空间较大。
光华科技公司产品涵盖了PCB制造过程中的所有湿法流程, 正在布局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
西陇科学公司化学试剂产品约占公司总收入的50%, 年产1万吨的超净高纯试剂项目已经投产。
5、光芯片和光器件
光器件和光纤光缆是光通信产业链的上游领域,其中光器件体现着光通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光器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光芯片,是整个产业链中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
我国光通信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业链布局比较完整,产业规模和产品种类不断扩大,国内企业如华为、中兴、烽火等设备商已成为全球光通信产业的中坚力量,但我国光通信产业链发展很不均衡——光纤光缆已几乎完成进口替代,国产化程度高,龙头如亨通光电位于产业链源头的光器件及芯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光迅科技是国内领先的光通信厂商,是国内第一家具备光芯片技术和量产能力的企业,产品中多为2.5G等中低端光芯片及光器件,已掌握10G芯片技术,即将小规模量产,25G芯片完成客户验证并出货,正在突破100G技术。
博创科技在光无源器件市场上份额较高,目前正在投资市场规模更大的光有源器件,预计在未来三年将PLC集成光器件的生产规模扩大至现有的1.5-2倍。
中际装备通过收购苏州旭创,在40G光模块产品上市占率行业领先,在10/25/40/100G光模块领域均推出了产品。
新易盛目前可以批量生产40/100G光模块产品,但光模块生产受制于光器件和光芯片的供应。
6、存储器芯片
存储器芯片据预测2020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中国的市场需求将超过200亿元。全球市场供给基本被三星、海力士、美光、东芝所垄断。
存储器芯片国产化是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及实施的项目之一,因此我国有望在新型存储器的技术上加速国产替代。
兆易创新公司在市场较小的NORFlash领域占据全球11%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四。
7、AMOLED
OLED依驱动方式可分为被动式(Passive Matrix, PMOLED)与主动式(Active Matrix, AMOLED),AMOLED要优于PMOLED。AMOLED随着成本的下降和良率的提升,未来AMOLED的市场空间广阔。
京东方A已经量产高端柔性AMOLED面板。
中颖电子开发了国内首颗高清AMOLED驱动芯片,是国内唯一并首家量产AMOLED 屏驱动芯片的公司。
8、铝塑膜
铝塑膜是由铝箔、多种塑料和粘合剂组成的复合材料,是软包锂电池电芯封装的关键材料,也是目前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尤其是中国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的环境下,潜在市场规模可达到百亿。
铝塑膜的市场供给高度集中,日本DNP和昭和电工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5%,
新纶科技已有产能200万平米/月,预计最终形成600万平米/月的产能。
9、偏光片和TAC膜
偏光片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是液晶面板的关键原材料,目前主要应用在TFT面板上。
TAC膜是偏光片的关键材料,占其成本的50%左右,附加值高。预计2018年,全球规模约37.2亿美元,中国市场约10.5亿美元。
全球偏光片和TAC膜的产能集中在日韩少数企业中。日本企业共占据全球TAC膜市场份额的85%,大陆在TAC膜上还未能实现量产。
新纶科技在江苏常州投资的TAC膜生产基地预计2018年完成,规划产能9417万平米/年。
10、锂电池隔膜
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结构中的关键组件,主要作用是将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安全性等性能,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材料 。
从锂电池的需求看,锂电池主要应用于便携设备、储能领域和新能源汽车,因中国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受益于此,锂电池隔膜市场空间广阔。
星源材质专注锂电隔膜的生产。公司年产能1.66亿平米,其中干法隔膜1.4亿平米,湿法隔膜2600万平米,国内市占率第一,2016年全球市占率约4%。公司募投的年产5000万平米干法隔膜项目、年产8000万平米湿法隔膜项目于2017年投产,进一步巩固国内锂电隔膜企业龙头地位。
沧州明珠公司年产6000万平米湿法隔膜项目于2017年一季度投产,2018年或将实现湿法隔膜产能1.9亿平米。
11、碳纤维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含碳量超过99%的又称石墨纤维。碳纤维在轻量化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主要应用在汽车、风电、航空航天和体育休闲等领域。
全球碳纤维供应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共占68%。我国大陆虽然占据18%的市场份额,但产能在国内非常分散,且集中在T300的低端产品上,而在高端产品上90%依赖进口。
政策上,《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碳纤维的发展规划,计划国产碳纤维年用量达到4000吨以上,高性能纤维基本实现自主保障,在工业装备上的应用占比超过50%,在航天装备上实现批量应用,这有望加速高端碳纤维进口替代。
精功科技打造国内第一条T800生产线,设计产能1000吨/年。
康得新专注研发高分子材料领域,与宝马、北汽等集团合作,打造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轻量化产业链。其控股股东中安信的碳纤维一期项目已投产,产能为1700吨碳丝和5100吨原丝。
博云新材航天用碳-碳复合材料供应商。
12、玻璃基板
玻璃基板是液晶面板的重要材料。目前我国主要的生产商有彩虹股份、东旭光电和中国建材,其中基板玻璃生产线集中在5代和6代, 国外厂商生产线以8.5代为主,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生产商也研发建设8.5代玻璃基板。全球市场供给的集中度极高,被康宁、旭硝子、电气硝子、安瀚视特四大国际性企业所垄断。
彩虹股份2015年开始建设国内首条8.5代生产线,随着技术的改进,良品率不断提高, 2018年或可建成6条生产线,产能达340万片。
东旭光电拥有7条5代生产线,已全部实现量产;10条6代生产线,6条已实现量产。2016年3月筹建3条8.5代生产线。
13、汽车车灯
车灯按主流光源分类有卤素灯、气体放电灯、LED三种,卤素灯成本低、寿命短,而LED车灯成本高、能耗低、亮度高。随着汽车销量的增长和性能更高的LED车灯的普及,我国汽车车灯的市场规模有望从现在的400亿元左右增长至700亿元左右。
车灯行业具有市场壁垒高、开发周期较长的特点,全球供给集中度较高,前五大车灯供应商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
星宇股份公司早期只为内资车企如奇瑞等提供配套大灯,目前已逐渐跻身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合资企业供应链,已成为奥迪两款车型前照灯及宝马两款车型后组合灯的供应商,合作客户不断高端化,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推出了AFS、ADB等智能大灯,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13、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是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是医疗器械领域中最大的子行业,按检测原理和方法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我国体外诊断总体规模很小,人均体外诊断费用仅为2美元,远低于日本的38美元和美国的77美元,加之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空间巨大。2018年预计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达到777亿美元。
总体来看,全球体外诊断市场中罗氏、丹纳赫、西门子和雅培占据了接近50%的份额。从细分市场看,我国企业多集中在生化试剂领域,且占据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而在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市场上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其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的自给率只有5%,绝大部分被外资巨头垄断;分子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主要包括PCR、核酸分子杂交和生物芯片,全球市场集中度很高。分子诊断虽然在我国仅有不足20亿的规模,国内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5年增长率达到了23.2%,发展空间广阔。
迈克生物国内体外诊断研发中产品线布局最为全面的企业,且化学发光技术属国内领先地位, 且新一代化学发光仪器在2017年底获批,化学发光产品线前景可期。
14、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预计到2019年全球销量可达到41.4万台,
并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德国的库卡(已被美的收购)和瑞士的ABB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0%。
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上游为提供的伺服系统、减速器和控制器的零部件供应商。我国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国内企业市占率在10%左右,在中低端实现了量产,但在高端产品上仍有较大差距。
美的集团收购库卡81%股权之后成为我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带来的工业机器人业务归母营业额占美的集团总营业额的11%,占全球市场份额14%。
机器人公司业务100%均与工业机器人直接相关,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直接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三分之一是配套的自动化系统集成、三分之一是其他自动化成套装备制造。
拓斯达是位于东莞的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制造类占营业额比重约50%,主要为机械手制造。
15、有载分接开关
有载分接开关是一种为变压器在负载变化时提供恒定电压的开关装置,随着各国电网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大和传统变压器的升级改造,分接开关的需求会有大幅增长。
目前,我国220KV及以下的产品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但500KV及以上的产品由于存在很强的资质壁垒,我国市场仍然由进口垄断。
华明装备我国唯一掌握特高压分接开关技术的企业,国内市占率为50%以上,但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
17、PCB专用油墨
PCB油墨是指印制电路板所采用的油墨,是PCB行业的上游领域,分为阻焊油墨、线路油墨和标记油墨。目前,PCB行业呈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56亿美元,随着全球PCB行业向中国大陆迁移,大陆市场规模也将达到290亿美元。
从企业市占率来看,日本太阳占据了我国市场的50%左右,我国企业广信材料和容大感光共占25%左右。
广信材料是国内市占份额最大的国产专用油墨制造商,年产能达6500吨, 公司年产8000吨感光新材料项目于2017年11-12月实现试生产,将进一步扩大产能。
容大感光年感光油墨7950吨,产能利用充分,几乎实现满产满销,目前已募投年产10000吨感光油墨项目,2017年底投产。
18、高铁车轴
轮轴是组成高铁动车的核心零部件,是动车转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轮与车轴连接动车机身与轨道,将来自动车机身的载荷传递给轨道,并将因线路不平顺产生的载荷传递给机身各个零部件,以保证动车在轨道上的顺畅运行和转向。
动车轮轴关乎高铁运行安全,对材料和质量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动车轮轴尚未实现国产化,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太原重工太原重工制造的350公里时速高铁轮轴已经通过了技术鉴定,即将投入市场,因此高铁轮轴的国产化程度将大大提升,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太钢不锈与太原重工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研发350公里时速的高铁轮轴,为该轮轴提供自主研发的特种材料。
19、高端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是指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可在编译好的系统的控制下使机床工作并加工零件,与传统机床比,有着加工精度高、对加工对象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建设、国防军工等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2003年起至今我国均为数控机床最大的消费国及进口国,但国产数控机床多为中低端产品,高端数控机床90%依赖进口,其中日本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约占三分之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到2025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从当前的33%提升到64%。我国数控机床市场需求广阔、政策支持力度大,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华中数控是我国中高端数控机床的龙头企业,高端数控装置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中端数控装置30%以上,有望受益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