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鲍鲸鲸显然深谙小妞电影的法则,她的第一部作品《失恋33天》就体现了她对情感的细腻观察。这部影片的感情线与前作类似,一边是可望不可得的幻想,一边是默默付出的男主角,这样的故事其实并没什么特别,只能说是定位精准。男女主角萌动的爱情只是影片中顺理成章的伏笔,而民乐与西乐的较量,似乎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矛盾。影片开始不久,借人物的口吻说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定下某种基调,这个矛盾理应在影片的结尾处得到解决。果不其然,紧接着,电影一再通过人物的塑造反复对比民乐的“土”和西乐的“高级”,电影中关于爱情的争夺和自我价值的证明也化作中西音乐的孰高孰低的竞争。而我更是格外注意到电影中几处细节,比如千指为了学习古风曲读了四遍中国通史,比如男主谈论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热爱,所有这些竟然通过历史考了多少分来证明。虽然这些细节用来证明人物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显得有些幼稚,但是我还是看出了编剧的用意,不得不说,在看似小众的亚文化包装下,这仍然是一部主流青春片。
据说鲍小姐最擅长的是台词,果不其然。影片中借角色的口吻说出的一些观点倒蛮让我吃惊,诸如“音乐是有阶级的”,“你这么喜欢西洋音乐,怎么不认一个外国爹?”“大家去国外学音乐,难道不想说我们自己的音乐也是很厉害的,来你们这里学习知识因为喜欢”凡此种种,不得不慨叹时代不同了,我们这个民族爆发出从未有过的自尊和自信。这当然是某种主流价值观的植入,坦率的讲,虽然引发了我小小的尴尬之外,却混杂着复杂的感动,有那么一时三刻,我竟然想到了《我的中国心》这首歌。
斗曲那段非常精彩,但是民乐靠最后唢呐的出场赢得了比赛,让人意犹未尽又显得说服力不足。我没有比较中西方音乐孰高孰低的意思,这也许其实根本不算个真问题。但是这样的比较却是横亘在百年间中国的文化史中的,我们的焦虑伴随着自信,就这么出现在这部青春片中。
电影的主创和我差不多是同龄人,据说片中女主的经历和编剧也有相似之处,我想某种程度上她写出了我们这代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伴随着文化冲击。我们成长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传统文化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那几乎是生活方式全面西化的十数年。我想当主创发现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人大量出现在西方街道的当下,青少年却并那么让我们不可辨认,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某种属于古老中国的文化残存,于是才写下上文的台词吧。其实这些台词并非毫无来由,《霍元甲》《黄飞鸿》等片中的英雄不也是抱着类似的信念匡扶正义么?说回这部《闪光少女》,几次出现的音乐较量一波三折,斗曲这个片段与影片最后高潮处的表演都极为精彩,一再出现的动画技术将民乐的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电影中几次奏乐都让我想起少时观看的武侠电影,这不是巧合,甚至可能不是有意为之。电影作为西方传来的艺术,国人从来只有学习的份儿,当我们在电影里想要表达民族文化,武侠片不正是最重要的一个类型载体吗?这是植入我们的观看经验里的乡愁。
值得注意的是,当出国成为青春片中一个重要的桥段,我看到的却不仅仅是故事编排的“套路”,还有一些别的意味。钢琴系师哥要出国,他拒绝女主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甚至认为早恋会影响到自己的操行分。至于男主角也曾说过自己要出国,结局如何电影没有交代,我反而对女主脱口而出的“叛徒”记忆深刻。出国似乎是构成男女悲欢离合的一个重要事件点,这在许多电影当中都有所体现,这一次,“出国”恐怕成了影片当中最不讨好的事,这样的转变倒是以往国产电影中少有的。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大团圆的,代表中西方音乐的双方高中生也最终得到了和解。影片的最后,当电影里的最高权威“陈奕迅”带着女儿来学校报名学习民乐时,我仿佛看到了某种象征,这当然代表着某种权力的赞同,更有意思的不在于此,不知道诸君注意到没有,女儿拖下车的可是一个LV皮箱,满是LOGO和象征,中西方文化在消费时代达成了某种和谐,看到这里我只有会心一笑,离开了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