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选择了一个最实惠的吗?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丹·艾瑞里在 Ted上演讲时,曾分享了一个例子:
某杂志有一个广告,他们提供了三种订阅方式:
方式①:只订购电子版59元;
方式②:只订购纸质版159元;
方式③:两者兼得也是159元。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三个吧。
方式③显然充满吸引力。它造成了一种免费获得原本价值59元电子版的错觉,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的同时,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然而,我们真的占到了便宜吗?
实际上,多提供一个电子版,商家几乎没有增加成本。而且对于消费者而言,单选电子版也足够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会让你赚到的选择,可能只是别人诱导你做出的选择。
是什么主宰了我们的决定?
上述例子,就是典型的诱饵效应。
丹·艾瑞通过自己的2次实验,解释了诱饵效应的原理:
第一次,他把上述例子的三个选项交给了100名学生选择,结果如大家所料,80%以上的人选择了方式③,剩余的人选择了方式①,没有人选择方式②。
第二次,他去掉了159元订购纸质版的选项,只留下方式①、③,结果却是接近70%的人选择了只订购电子版的方式①。这与第一次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
你看,方式②看似可有可无,却在无形间影响了人们的决定。而这个选项,就是影响了我们的诱饵。它的加入,使159元就能两者兼得的这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个普遍现象,我们司空见惯的“降价促销”活动中,也有诱饵的成分:商家常常会提到当前并不起作用的“原价”,那就是一个“被压倒”的诱饵。
所以,天天喊“剁手”的你是否也常常被这样的促销所诱惑呢?
我们该如何避免被诱饵“套路”?
相传,爱因斯坦在向普通人解释相对论时这样说过:
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
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旁,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觉得坐了一小时。
这就是相对论。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是这却指出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我们衡量和选择时,所取的参照系非常重要。
我们不妨将此原理称为“心理相对论”。而诱饵效应是心理相对论的一例:
诱饵的存在影响了我们的参照系。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避免被诱饵所迷惑呢?
消费时,建议大家在购买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少了这件东西,我的生活是不是会受到巨大影响?
是不是可能买到比这里更便宜的商品?
是不是一定要今天就买?
不论见到多么便宜的商品,无论见到多少被“诱饵”衬托得极为诱人的“目标商品”,都不要轻易地掏钱。只有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为“是”的时候,再把腰包里的钱掏出来也不迟。
同样的,在面对其他问题上,提高警惕,留意各选项间的差异与影响,尽量以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作为参照系,避免被“诱饵效应”所套路。
我们可以如何利用诱饵效应?
在避免被诱饵效应忽悠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试着利用它。
比如在求职面试的时候,面对众多“竞争者”,要想办法把他人的特征设置为“诱饵”,把自己的特征展示出来,成为面试官的“目标”。
简单的来说,你可以捕捉竞争者的缺点,在面试过程中尽情展示自己并不欠缺这个,甚至升华为优点,这样面试官就更容易注意到你啦。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其实只是被却是被外界环境影响后的结果。它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在我们的大脑里率先点击了一个确定键。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被“诱饵效应”所套路的。
除了“诱饵效应”,还会有什么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决定与判断呢?
看了丹·艾瑞里在 Ted上的演讲《我们是否主宰自己的决定?》后,你会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都会让你鬼使神差的做出一些决定…
作者简介:何似,在人間。平凡生活中,处处是彩蛋。
↓怎样加速成长,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