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ooood谷德设计网
谷德设计网,用创新的方式发现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墨西哥Caiman之家 ·  3 天前  
建E室内设计网  ·  私宅设计:美式复古感,永不落幕的美学经典 ·  3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南昌新地标|保利大剧院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gooood谷德设计网

不也设计|北京X美术馆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24-12-13 10:25

正文



 © 杨天周

这样,「谷」两侧的体量就成为由诸多原本各自独立的片段连缀而成的有机而复杂的「山石」,它们平等、同构,既有差异又混同一体。建成后的室内空间没有一个易于捕捉的整体形象或代表性角度,却又因所有片段在材料与形式上的同质性,仍能呈现出某一种浑然的空间体验。

感谢 不也设计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01
一份特别的任务书

X美术馆由两位90后创立,以年轻视角聚焦新生代艺术家及多元文化。新馆选址在北京新晋「网红园区」朗园Station里的一座老仓库,任务书要求,新馆空间既要满足正常展览需求,也要具备举办各类活动的灵活性和便于视觉传播的「场景感」。除展厅外,馆内还要设置可独立对外经营的艺术商店、咖啡店及餐厅。创始人对新馆建筑的定位是「一处很酷的、能容纳各种可能性的综合生活方式场地(lifestyle space)」。

▲美术馆外观保留历次改造痕迹 © 刘松恺

馆方在任务书中体现的强烈介入当下、探索未来的意愿颇为特别。过去三十年来,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美术馆行业早已将自身定位从「对观众单向输出」变为「与观众双向互动」,美术馆建筑也从严肃自矜向生动开放转变。X美术馆新馆的选址和定位显然希望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艺术机构推入更为日常的大众休闲文化生活和网络传播行为之中。这种对「时兴」的无保留拥抱,让项目在设计伊始便带上一抹波普式的批判气质。

▲外立面设计令美术馆融入园区的潮流氛围 © 杨天周



02
一栋历经改造的老仓库

馆址所在的红砖建筑原为北京纺织仓库的十号库房,始建于1960年代,用于储藏棉花等计划经济时代的战略物资。此后几经修葺,至2018年时遭遇大改,原建筑几近拆光,仅留下红砖外墙。该次改造中,外立面窗洞均被封堵,库内新建起拥有巨大桁架采光屋面的钢结构「房中房」,并利用新老墙体间的夹层作为设备管线空腔。「房中房」内又新建一座混凝土架空平台作为功能空间,通过两道连桥与一条新建户外疏散坡道连接。

▲北京纺织仓库旧照 © 朗园STATION

▲2018年改造后的基地 © 不也设计工作室

我们介入项目时,面对的便是上述被大刀阔斧改造、混杂着不同时代痕迹的基地,而整个园区里还有大量更为激进的更新案例。一方面,所剩无几的原始建筑减轻了我们面对工业遗存时的历史保护压力;另一方面,从成本、可持续性和诚实性角度出发,我们又希望能尽量保留过往历次改造的成果。

▲室内概览 © 刘松恺



03
造谷

我们的设计从剖面开始。前次改造导致基地立面无窗、仅以极具纪念性的桁架天窗采光,再结合仓库的线性体量和端部出入口,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山谷」意向。因占满室内的混凝土平台不符合展厅层高要求,还阻挡了一层的自然采光及访客感知仓库尺度,我们决定将其拆除,并保留其余过往改造成果,然后贴室内两侧长边墙面设置新的展厅等功能体块,将仓库中央留成一条通高的线性空间——「谷」。「谷」既是主要动线路径,也可用作展览空间。这样既能让一、二层同时利用天光,直观呈现出13米净高的冲击力,也方便各展厅独立管理,还可继续利用前次改造遗留的管线空腔解决新体块内的机电需求。

▲设计策略剖面示意 © 不也设计工作室

设计之初,我们本想参考仓库堆垛,将新体块设计为一群堆叠的独立盒子,然而随着任务书在设计过程中调整,盒子面积逐步增加,相互挤压、融合,最终不得不完全连成一体。我们觉得这个过程颇有地质变迁的意味,恰与「谷」的概念呼应,于是在维持剖面策略不变的前提下,「放任」盒子的形式独立性退化,最后仅由残存在平面上的几处暧昧斜墙与凹凸变化暗示。

▲AI(DALL·E)生成的仓库堆垛早期意向图 © 不也设计工作室

▲平面深化过程,逐渐融合的独立体块 © 不也设计工作室

▲前厅「广池」令访客一览天光下的「山石」 © 刘松恺

▲「谷口」第一个展厅体量「仰山」以丰富的洞口与外界连通 © 杨天周

▲「谷口」位置集中布置了咖啡厅、礼品店及前言墙,作为进「谷」前的过渡空间 © 杨天周

这样,「谷」两侧的体量就成为由诸多原本各自独立的片段连缀而成的有机而复杂的「山石」,它们平等、同构,既有差异又混同一体。建成后的室内空间没有一个易于捕捉的整体形象或代表性角度,却又因所有片段在材料与形式上的同质性,仍能呈现出某一种浑然的空间体验。

▲天光下照,「谷」两侧体量如同峭壁 © 杨天周

▲连缀的同构体量既有差异又混同一体。空间难以捕捉整体形象,却能呈现出浑然气质 © 刘松恺

▲「落九天」体量垂直叠加展厅与办公区,成为「山系主峰」© 刘松恺

▲「谷尾」小空地既可用于展览,也是上楼前的过渡空间 ©杨天周

▲自连桥望向谷底、二层展厅及展示平台 © 刘松恺

「谷」与「山石」的对仗把室内又分出了「外」、「内」两层,自然隐喻也贯穿在游走体验中:开阔的通高前厅用于展出大型装置及举办活动,成为访客进「谷」前需穿越的「湖面」;三号展厅上方叠加办公区,是体量最高的「主峰」,也是动线枢纽;六扇镀锌钢板移门悬于大型仓库专用轨道,最高达到8米,如同垂挂的「瀑布」。

▲「仰山」体量内部丰富的高度变化、采光方式及空间形式为策展提供灵活性 © 刘松恺

▲挑高8米的「醍醐」展厅被漫射天光照亮 © 刘松恺

▲「醍醐」展厅内的挑高空间用于展出大型装置 © 杨天周

▲镀锌钢板移门悬挂于仓库专用轨道,一人即可轻易推动,实现场地灵活分合 © 刘松恺

▲8.5米高的镀锌板移门如同瀑布悬挂于洞口 © 杨天周

▲透过电梯所在「山洞」望向「谷尾」的阶梯 © 刘松恺

▲「谷尾」空地中通向二层的阶梯 © 杨天周

▲餐厅二层与美术馆「栈道」间以折叠玻璃门连接,内部设有天光展墙,方便活动接待或作为特别展厅使用 © 刘松恺

进「谷」后,访客通过一系列洞口、阶梯、连桥,在「谷」与「山」间往复穿梭,虽在室内,宛如游于户外——或两壁夹身、折复通幽,或临崖俯瞰、企台远眺,时而委身窟穴、时而信步栈道。

▲X美术馆内部空间示意 © 不也设计工作室

▲通向「问天」展厅的连桥横跨「山谷」 © 杨天周

▲「问天」展厅天花洞口无厚度的边缘处理拉近了屋面桁架与观者的视觉距离 © 刘松恺

▲「压顶」展厅的下凸天花将访客视线导向两侧天光展墙 © X美术馆

▲「醍醐」展厅的天花引入北侧漫射光,墙面小窗则可按需引入戏剧性的西侧直射光 © 杨天周

▲二层的展示平台、展厅、连桥与矮墙共同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 杨天周

▲右侧体量为前次改造遗留的连接户外坡道的楼梯,新建展示平台矮墙特意为其留出缺口,供街道行人望入馆内 © 刘松恺

▲「前山」体量二层的展示平台 © 杨天周

▲错综嶙峋的体量与不见首尾的通路引人探索 © 刘松恺

▲傍晚时分「谷」中灯晕洗亮墙面 © 刘松恺



04
悬框

馆方明确要求我们把外立面设计的「闹一些」,以便在争奇斗艳的园区中吸引公众。这个要求让我们想起布展形式中的「沙龙悬挂(Salon Hang)」——层层叠叠的画作挤在一起,竞相展示自身以求关注——这种源自巴黎沙龙的陈列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供艺术家和公众相互交流的媒体。我们又联想到一系列类型学上相似的形式,从摩崖石刻、寺庙悬匾、书画鉴藏印,到街道广告牌、网页瀑布流(Masonry Layouts),甚至视频弹幕,它们都将差异化的个体片段以群像方式并置连接后,呈现出高密度的视觉张力。

▲外立面形式参考:个体群像 © 不也设计工作室

于是,我们在外立面设置了13个大「画框」与3个「展龛」,供馆方展示各类布告、平面艺术及装置作品,也将街道变成美术馆与行人互动的户外展陈空间。成本优化后得以实施的8个「画框」集中在街角,其中位于首层的1个作为大型展品及车辆出入口移门,其余7个则为LED屏、内倾镜面凹龛以及金属拉伸网。3个「展龛」中,较小的两个一凹一凸穿透红砖立面,较大的一个则架在建筑阳角处的红砖墙上方,由两面映射天空的镜面与一面LED屏组成,内凹顶角中悬浮着一个巨大的金色「X」雕塑以及它的三个镜像。这个略带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装置,既是美术馆标识,也是我们对园区诸多卡通化立面雕塑的戏仿(parody)回应。

▲朗园Station内部分卡通化的外立面装饰雕塑 © 不也设计工作室

▲西立面的「画框」、「展龛」及主入口玻璃幕墙 © 刘松恺

▲首层作为大型展品及车辆出入口移门的「画框」亦是前厅取景框 © 刘松恺

▲外立面的「画框」将街道变为户外展陈空间 © 杨天周

▲外立面悬框系统在保留历次改造痕迹的基础上满足园方使用及形象要求 © 杨天周

对于基地唯一的工业遗存红砖墙,我们则通过首层门窗的特别构造做了克制回应:门窗以幕墙做法罩在红砖墙外、玻璃面积大过洞口,从室外看,局部砖墙就如同博物馆中被玻璃罩保护的展品,默默向路人提示着场地的过往历史。

▲原有红砖墙犹如被玻璃罩保护的展品 © 不也设计工作室



05
每个人与一群人的空间

X美术馆丰富的空间形态与多样的动线路径,带来旷奥嶙峋、变而不繁的空间体验,既为策布展及艺术家创作提供了灵活度,也满足了馆方举办各类活动的可能性。新馆启用后,我们持续跟踪建筑的使用及网络传播情况,往往讶异于某个空间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利用或「打卡」。

▲馆方及艺术家因应空间特点进行策展及创作 © X美术馆

▲美术馆空间用于举办各类活动 © X美术馆

错综的「连缀片段」和动线通路让「自上而下」的设计成为一种松而不散的框架,能允许甚至激发使用者「自下而上」的创造性互动,让每位观众每次来访都可以根据当下心境找到独属的「自在一隅」,又不至割裂对整体空间的连贯感受。这种平衡或许是今天人们同时追求个体独立与社群共识的纠结心态的时代写照。由此,在我们的理想中,X美术馆的真实空间形象也无法体现在某张具体照片里或某位具体访客的印象中,而应是由所有访客差异化的个体参观体验叠合出的边界模糊的交集。

▲不同访客差异化的个体印象聚合成美术馆的理想空间形象 © 不也设计工作室Studio NOR

▲无性别厕所也以「个体群像」作为设计出发点,意外成为馆内打卡地 © 刘松恺

走下严肃高阁的美术馆用略显欢腾的姿态奋力吸引大众、挤入日常、探索边界,这件事其实再严肃不过。今天的实体美术馆应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年轻一代大众面前?X美术馆通过为访客提供一种具有暧昧抽离感与纪念性的生活场景,试图作答。

▲楼梯在庞大的「山石」与「天穹」体量中引入近人尺度的细节 © 刘松恺

▲X美术馆外立面的超现实气质为访客带来具有抽离感与纪念性的生活场景 © 杨天周





项目图纸



▲首层平面图 © 不也设计工作室

▲二层平面图 © 不也设计工作室

▲剖面图 © 不也设计工作室

▲墙身详图 © 不也设计工作室


项目名称:X美术馆
设计方:不也设计工作室
公司网站:www.s-nor.com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22-2023
主创及设计团队:姜伯源 王静雯 杨硕 何子杰 甘锦 丘容千 闫辰霄 郑亦宁
项目地址:中国 北京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摄影版权:刘松恺、扬天周
施工单位:上海华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不热独立灯光设计
施工图:深圳市和域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
上海呈煜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客户:X美术馆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