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城西的泰昌科技园,一间三四十平方米大的办公室,装修简单,别看办公室的主人张鹏飞才30出头,但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浙江人特有的精明气质。
时间倒退到14年前,2003年,张鹏飞19岁。当时,他正在北京念中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准备毕业后就去加拿大念大学。可是,当年3月,他突然接到一个噩耗,父亲意外出车祸去世了。
临危受命,赶回温州接班,“那时候就是害怕,对企业一点概念都没有。” 张鹏飞说,在接班后的两三年,关系不错的叔叔就告诉他,“多听、多想、多看、少说”,特别嘱咐他遇到事情,不能乱表态、瞎表态。
5年是一个人的成长周期,对他来说也不例外。接班后的第一个5年,他被别人扶着走;第二个5年,他自己走;第三个5年,做好了跑的准备。
五六年前,他看中了一个生物疫苗项目,可是公司中不少人提醒他存在风险。他去成都,与对方吃了两餐饭,就认准了,投资3000多万元。这个项目虽然在新三板上市了,但是没有其他项目营利那么快。
有人觉得这个项目不靠谱,但是他认为,应该坚持做电力配件生产这一块主业,同时,在不影响主业的情况下,应该分散投资,风险一定要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两年,他开始布局电力相关的孵化园,为下一轮市场转型提前做准备。
绍兴的金雷有同样的经历,虽然是一家企业的老总,面对记者还是有些腼腆,但其实他的经历比同龄人更加丰富。2011年,还在新加坡上学的他,父亲身体出现状况,不幸去世。当年,他就赶回了诸暨老家,第二年,他全面接手企业。
金晟弹簧,在当地算是响当当的品牌,是父亲一手打造起来的。接班那年,他25岁,公司何去何从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必解题。
“企业的大股东是我,我的姑父占有一部分股份。”金雷说,他姑父出面帮着他稳定销售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他自己则沉下心来与管理层和员工沟通交流。
即便是“少东家”接班,公司也没有经历太多的动荡。去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拿出股份对公司的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他设计了一个公式,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可以低价购买股份,让他们成为股东。同时,还可以引入外部的投资,当然每股的价格会更高。
“我的目标,家族控股50%就可以了。”他说。
他们中有“蹲苗型”的,家族有足够的传承时间,显得较为淡定。
自从接手企业之后,金华兰溪的童云霞就从没有睡过懒觉,早上7点就赶到厂里上班,晚上7点下班。她需要管理一个两三百人的印染厂,这是她家族企业业务的一部分。
到底要不要接班?与很多年轻人一样,童云霞也迷茫过。不过性格温和的她,本身挺愿意与别人交流。2013年,她决定回家接手企业。她做过企业的销售,拜老员工为师,学习成本如何核算,外贸业务该怎么谈。之后,还在家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学习风险管理。
“很多小企业经营状况不是很好,才来我们这里贷款,其实对我的冲击非常大。”她会有意识地找企业主聊,发现实体经济行业面对着残酷的市场竞争,“他们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对我来说冲击很大”。
内部培养不是目的,接班才是目标。家族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牛仔面料,印染是重要环节。于是,父母让她接管印染企业,童云霞当时有点蒙。
让她压力很大的是,那段时间,她还没有把员工认识全,就会接到一份辞职书。更让她没底的是,刚开始她并不知道辞职员工的重要程度。有的同行在挖人时,只要每个月多给500元工资,有的技术工人就选择跳槽,甚至有公司会承诺一次性给付3年的工资。
浙江实行“五水共治”后,兰溪这个县级市,印染企业从100多家,缩减至十几家。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兰溪一年的坯布生产量在20亿米,不少印染都需要去外地完成。如今,环保标准倒逼印染行业的门槛提高,父母和她商量后决定,买生产线扩大生产。
技术工人是关键。对于人才和工资,她与父母的管理思路也会产生分歧,童云霞觉得,有时候应该多给一点工资;父母觉得,她定工资的标准太随意。
童云霞与徐竞是朋友,当地对于二代的培养,父母都愿意让子女从基层开始做起。
准备接班之前,徐竞并不关心家里的企业,“实在实在枯燥了”。2012年,他从宁波大学毕业,进入公司担任销售经理。
“很多销售员空闲时,喜欢待在办公室。”只要有空闲,他就会钻在车间研究生产工艺,有不懂的就提问,“只有了解工艺,销售的时候才更有底气。”
与父辈相比,徐竞在管理上认为要舍得花钱。他举了一个例子,父辈们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往往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动手操作。而徐竞觉得传统的管理有些粗放,一定要精细化。他说服父亲,找到网络公司,投入了20万元,开发了一套生产和销售管理系统。
他们中有空降型的,在对中国式人情味的理解和感悟中成长。
在很多人眼里,1988年出生的周纯让人羡慕——父亲一手创办了7家公司,其中上市公司就有三个。从高中到研究生,他都在英国上学。2011年他回到公司上班,给父亲做助理。
过了一年,周纯成立了一家天然气汽车公司,他空降到公司负责销售和采购业务。之后,他还负责另外一家公司的投融资业务。
周纯的接班之路算是顺风顺水,但是他也明白自己的短板,“我没有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如果在下面磨炼,无非只是培养吃苦精神。通过参与管理学习,我也能获得经验。”周纯自信地说。
说起为什么愿意接班,周纯说:“更多的是一种承诺。2012年公司上市了,上市与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成为公众企业,这是一个文化改变的过程。”
相比于在集团公司,他更喜欢在新成立的子公司,这里有一起成长的团队,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周纯坦言,接班之后他才感受到,在中国做企业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一点恰恰就是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