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大学新生家长过度介入孩子生活的问题,通过聊天记录和案例展示了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后的种种干预行为,包括建立家长群、要求辅导员提供孩子在校情况、过度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等。文章指出这种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可能导致孩子无法独立面对生活。文章呼吁家长学会放手,找到“收与放”之间的平衡,注重沟通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分离和退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学新生家长过度介入孩子生活
包括建立家长群、要求辅导员提供孩子在校情况等
关键观点2: 家长群的建立和行为反映家长焦虑
家长通过群聊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表现出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焦虑。
关键观点3: 家长过度监控孩子一举一动
从军训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都想要掌握孩子的全部信息。
关键观点4: 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无法独立成长
家长的过度介入可能导致孩子无法独立面对生活,造成心理断乳期延长等问题。
关键观点5: 呼吁家长学会放手并找到平衡
文章呼吁家长要懂得“收与放”之间的平衡,注重沟通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分离和退出。
正文
万万没想到,大学不是放飞自我的开始,而是另一轮控制的开始。全国各地大学陆续迎来一批大学新生,一段聊天记录在网上火了。一位大一新生家长,陪同孩子办理入学时,特地从宿舍信息中,找到辅导员电话。我家孩子,学号多少?咱们是几班?你是班主任吗?学校有网吗?在询问孩子的姓名后,他发现孩子至今,都没按要求加入新生群。眼看家长仍不停歇,辅导员发了一篇长文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我能理解,很多孩子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所以家长难免会焦虑。不仅是问询,我今天才知道,还有很多大学生家长要求建立家长群,或者已经在网上组建了。通知书还没到手,这些家长就在群里热聊,哪个校区哪个班,班上多少人几男几女,宿舍几人,带不带卫生间,饭堂几荤几素,校园里有什么,校园外有什么,都要搞的一清二楚。每天学什么内容,考试考多少分,有什么动态、活动,全都要在家长群里同步。新生开学,家长让老师拍下寝室,拍下课堂上的照片和视频。更夸张的是,有位辅导员,早上六点接到家长电话,要求她叫自己的孩子起床。而更离谱的是,甚至有的家长还掌控了,学校周边的服务群。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她都要全方位覆盖孩子的饮食起居。从小到大,一个个家长群,一直将孩子庇护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如今孩子已经成年,但一举一动,依旧在家长事无巨细的严密把控中。就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即使成年了,也依然像一个个没有长大的巨婴。回想当年,我们上大学时,好像什么监控都没有,最多是家长送到学校。上课需要提醒、学习需要督促、生活需要照顾、自主时间越来越少,老师家长一直推着你走。父母事无巨细地介入孩子生活,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帮孩子过滤危险,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在阻止孩子正常的成长。如果家长一味地不肯退出,那么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就会无限延长,甚至会把好好的一个孩子给养废了。父母和子女之间“脐带”,如果不及时剪断,会发生什么?第一个名叫大卫,从小就是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又在加拿大名校读硕士,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他82岁,患有尿毒症的妈妈,每月3500块退休金,除去自己治病,剩下的都用来养儿子。阿姨说了一句话,暴露出了真相:“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她以为这是对孩子好,以为长大了,孩子自然什么都会了。他不仅不会感恩,还会责备父母,既然要管我,为什么不能管我一辈子?2009年,她在考上研究生后,她以一种决绝而悲惨的方式,自缢在宿舍卫生间里,而“凶手”就是她的母亲。高考时,她想报考大连海事,结果母亲逼迫她,填了离家近的武汉大学。一米二的单人床上,母女俩睡了两年,即使同宿舍其他女孩强烈抵制,她母亲也不思悔改。毕业后,依旧是窒息的管控,她曾考上了县城公务员,可母亲觉得高材生,去县城很丢脸,不允许她去。后来她考上上海海事,以为终于解脱,结果研究生开学,母亲又再一次,学校不断施压,要求她母亲离开,室友们也一个个逃离她。最终这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选择自杀来逃脱母亲的控制。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将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种: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比起忽视和放纵,权威和专断型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更难自愈。权威和专断型父母,惯用方式就是拒绝+控制,拒绝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说到底就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则是为满足自己的操控欲。窦文涛曾评价过这种方式:我让你怕就怕,我让你笑就笑,我觉得为你好就是好。他们心理上始终对父母,有着过度依赖或者畏惧,无法独立面对生活,和做出决策。彻底远离家庭的束缚,或者陷入自暴自弃,以此来“报复”父母。即便内心厌恶,也会无奈迎合父母的要求,压抑真实想法和感受。无论哪一种,对于整个家庭,以及孩子自身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说要求父母什么不管,而是希望父母们,懂得把控“收与放”之间的平衡。即使不同意孩子的观点,也不要急于否定,请设身处地理解。另一面: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基于年龄、能力设立合理的目标。也要有一定的弹性,即使无法完成,也不要剑拔弩张的发泄情绪,而是寻找解决方法。平等、尊重地对话,避免使用强硬的语气和命令式的语言。更重要的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要学会逐步地分离和退出。曽奇峰说过:“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抛弃父母,因为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而是父母放不开,但是父母都该明白,成长,就是父母和孩子,逐渐疏远的过程,没有人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点亮【赞】+【在看】,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学会放手,让孩子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