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瓜果飘香,为了能吃上秋天的第一颗鲜苹果,小易和小伙伴们结伴赶赴烟台栖霞,感受了一把一年一度的收果盛况。
山东是中国近代苹果的发源地,1871年由美国传教士把苹果引入山东烟台开始试栽,开创了全国西洋苹果栽培的新纪元。之后又陆续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引进旭、倭锦、红玉、元帅等超过150个品种,在烟台、青岛等地广泛种植。红富士兴起之后,烟台红富士更是享誉全国。
烟台苹果的正在老去
20世纪70年代,烟台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被农业部列入了首批苹果优势产区。
经过40年的发展,烟台苹果产业产值占种植业比重近50%,全市170多万农业人口从事苹果产业。在栖霞等苹果重点产区,农民70%~80%的收入来源于苹果生产,苹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支柱产业。
但是
近年来,随着陕西、山西、甘肃、新疆等新果区的逐渐形成,烟台苹果正在老去的问题越发凸显。
其中,对烟台苹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烟台苹果的树龄普遍较大。
一棵苹果树,在它的一生当中,要经过幼树期、初结果期、盛果期和衰老期。一般来说,初结果期是从3-5年开始,7-10年进入盛果期,15-20年进入衰老期。
然而,烟台苹果的树龄,60%~70%都在20年以上,果树的“超龄服役”,使得烟台苹果的品质开始减弱。
那么,是不是把果树重新种植一遍,就可以解决烟台苹果的品质问题了呢?
哪有这么简单!
果树的重新种植和维护,不仅要花钱,更需要花时间。
据当地人介绍,每亩果园如果要重新种植、改造,单算投进去的钱要大概3~3.5万,而且重新种植的果树要维护3~5年才能开始结苹果,才能开始有收入。
然而,在烟台的果园,你也可以看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打理果园的基本上都是家里的老两口,平均年龄都在55岁以上,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还能种几年苹果,自然不会愿意投入这么多钱和时间。
小易在烟台遇到的果农,年纪最小的50岁出头,年纪最大的68岁,问及家中的子女,都说年轻人都在市里上班,不愿回来种苹果,也有很多人,年纪大了,种不动了,果园也荒废了。
烟台苹果的即将新生
再来说说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乡种苹果。
在没有去烟台之前,小易并不知道,一颗苹果从开花、结果到采摘,需要经历这么多“精细”的照料。
从苹果树开花开始,因为每个花序都会开5-8朵花,每朵花都会结一颗苹果,但是为了保证苹果的营养,果农需要给果树进行“疏花”,疏除过密、过弱和发育不良的苹果花,减少养分的消耗。
在落花10-15天左右,需要开始“疏果”,要先疏除畸形果、小果、病虫果,再根据负载量合理留果,留多叶果,疏少叶果;留侧生、下位果,疏朝上果;留壮枝果,疏弱枝果。
之后,为了不让苹果受到雨水、虫子、化肥农药的伤害,还需要给苹果套上果袋,让苹果在袋子里生长。
9月底、10月初,需要把果袋摘除,让苹果接受太阳照晒,进行着色。为了让苹果不能晒到太阳的一面也能着色,果农还需要在地上铺上反光膜,让苹果的另一面也能“晒”到太阳。有的果农还会将苹果树的树叶全部减除,以免遮挡阳光,造成苹果着色不均。
摘袋后的苹果,因为会和树枝产生摩擦,在苹果表面留下伤痕,所以,此时的苹果还需要在和树枝有接触的每一面垫一个小海绵,保证苹果不会被刮伤。
摘果的时候,还要注意果梗的长度,不能太长,以免运输途中戳伤其他苹果,也不能太短,以免剪伤苹果表面。
而这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人工,一步一步来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收获后的苹果,也不是丰收了就能让果农增收,因为苹果能卖多少钱,不单单取决于苹果本身的品质,还要看当年的行情怎么样。
也就是说,忙了大半年,能赚多少钱,还不一定。
所以,
对于这种“投入很确定,收益不确定”的事情,年轻人自然不会热衷。
不过,正因为如此,当下,也有一些客商,开始在烟台的苹果产业上,看到了新的机会。
在我们的走访当中,栖霞市朝空果蔬有限公司的赵老板,就表达了自己有计划向苹果产业链上游端拓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