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识时务 有情怀 讲方法 结善缘 —— 易明法律研究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3步,0代码!一键部署DeepSeek-V3 ... ·  昨天  
百度智能云  ·  百度智能云千帆全面支持DeepSeek-R1 ... ·  3 天前  
科研大匠  ·  2025年国自然项目形式审查明细表(76项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期刊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年第4期要目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 2024-09-04 16:35

正文



目 录





专  论

论证据视角下完善刑事指控体系

龙宗智(3)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题

三重维度下刑事诉讼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

陈卫东(20)

数字化背景下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方向

左卫民(39)

《刑事诉讼法》修改“证据独立成编”的基本思路

谢  澍(53)

刑事强制措施的合宪性调控

聂友伦(71)




刑法理论

针对生命的避险行为的定性思考——从两则英国经典避险判例切入

谢望原(91)




个罪研究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张明楷(105)

预防失职责任在行贿犯罪治理中的应用

张燕龙(125)




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专题

刑罚、沟通与刑事责任年龄

王  钢(142)

德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社会法路径及其借鉴

张  婷(161)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年第4期




目录、摘要和关键词




·专  论·


论证据视角下完善刑事指控体系

摘  要: 完善刑事指控体系,回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具有“技术性改善”特征,最新改革提出以实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工作目标。刑事指控体系完善过程中加强证据基础建设,仍具现实意义。此项工作应注意全面谋划,面向实际,解决难题,且有创新发展。在释明体系内涵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完善证据标准及证据规则体系,完善证据审查及指控证据体系构建的方法,改善检察员出席法庭的证据活动。同时应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机制及配套措施,包括完善补充侦查(调查)与自行侦查制度、完善指导侦查及侦(监)检协作配合机制、构建良性检律互动机制、加强数字检察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 检察制度  刑事指控  证据制度  证据标准

作者简介 龙宗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巴渝学者讲座教授。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题·


三重维度下刑事诉讼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

摘  要: 我国刑事司法在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各自的权属界定以及其相互关系上,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进路与运行逻辑。因此,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紧密贴合刑事司法的现实样态,厘清三机关之间的权属界定,以回应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侦查职能维度来看,应当重点解决立案监督、侦查管辖、强制措施、涉案财物处置等问题;从检察职能维度来看,应当着重关注审查起诉工作的实质化、批捕权与审查起诉权之间的监督制约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适用等问题;从审判职能维度来看,一审证人出庭作证难、二审法庭审理不开庭、上诉不加刑原则、辩审冲突等问题亟须予以回应。此外,为有效解决实践中的执法司法不规范问题,还应当确立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性制裁措施。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立案登记备案  庭审实质化  程序性制裁

作者简介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系中央政法委委托课题“刑事司法中的重大问题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3k20463)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背景下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方向

摘  要: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并形塑着刑事诉讼的外观和内核,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刑事诉讼的发生场景和运行模式,数字诉讼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但数字要素对刑事诉讼法的影响并非完全颠覆性的,全链条、完全形态的数字刑事诉讼法时代还未到来,立法体例或者立法模式在较长时期内不会经历根本性的变化。在刑事诉讼法的数字化发展中,应探索数字技术在诉讼全流程的深度运用,也应前瞻性地对在原则、机理等方面超越传统的未来数字刑事诉讼法作出构想与推进。要坚持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的基本功能,同时以公平正义原则为基准线,不减损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理性认识数字技术的作用,做出必要的现实回应,重视刑事审判程序的在线化、刑事证据的数字化和侦查方式的数字化等若干重点方面。

关键词: 数字  刑事诉讼法修改  电子证据  在线诉讼

作者简介 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感谢官胜男博士、莫皓博士、彭昕博士、王婵媛博士、程龙副教授、段陆平博士、马静华教授、王禄生教授、郭松教授提出修改意见。


《刑事诉讼法》修改“证据独立成编”的基本思路

摘  要: 《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是“实质法典化”以及“证据独立成编”的难得机遇。当前《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一章相对单薄,而近年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已然在法律之外架构起了一套覆盖面更广的证据规则,这就需要“证据独立成编”吸收和清理“代为立法”的司法解释,并借助法典编章体例结构体现“以审判为中心”。对此,需要在《刑事诉讼法》实质法典化进程中有效回应“证据独立成编”相关重点、难点问题,并审慎考量具体规则设计,尤其是在证据种类、证据规则以及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关键内容上,应当秉持开放性立法的思维进路,力求在满足眼前之需的同时为长远之动态变化预留充足的法律续造和漏洞填补空间。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实质法典化  开放性立法  证据种类  证据规则

作者简介 谢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刑事法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成果。


刑事强制措施的合宪性调控

摘  要: 刑事强制措施是对宪法上公民人身自由权的限制,具有基本权干预性质,其制度设置必须经由合宪性确认。强制措施立法的合宪化,形式上需要符合法律保留的要求,实质上应当接受明确性与比例原则的检验,以确保相应规范符合宪法秩序。针对现行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得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契机展开合宪性调控:提高拘传立法的规范密度,禁止径行拘传的适用;明确紧急拘留与候捕拘留的差异化定位,废止流窜、多次、结伙作案情形下的拘留适用,缩短捕前自由剥夺时长;确立以取保候审为优先的制度设置,增加新型约束措施;调整逮捕适用的倾向性表述,废弃除身份不明外的径行逮捕,依据涉嫌犯罪轻重设定最长羁押期,一并细化审查程序、强化捕后救济;删除监视居住“特殊情况/办案需要”的适用情形,明确措施的执行内容,规范附随的通信监控。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强制措施  基本权干预  明确性原则  比例原则

作者简介 聂友伦,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人民法院推动行政政策创制的法理解释与完善路径”(项目编号:23YJC820059)的研究成果。


·刑法理论·


针对生命的避险行为的定性思考——从两则英国经典避险判例切入

摘  要: 针对生命的避险行为的定性乃是一个艰难的刑法哲学问题。英国、德国针对生命的避险行为的所取立场与价值取向明显不同:英国刑法力主生命价值等同,拒绝承认为保存自己而牺牲他人的紧急避险;德国刑法允许针对他人生命采取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比较而言,英国刑法对于被迫杀人案件的刑事政策立场更符合道德与法律价值,更有利于扼制损人利己等人性之恶。在我国刑法语境下,主张以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他行为能力、期待可能性等原理处理针对生命的避险行为并不妥当。鉴于我国刑法有独特的胁从犯等规定,在针对生命的避险行为的定性上,我国实然选择是优先考虑胁从犯立法及其适用,应然选择是坚持生命等值、拒绝以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符合人性与道义的法律立场。中国刑法学研究应当坚持中国式刑法学研究思维,须积极吸收域外刑法学理论精华与合理学说,但不应简单照搬照抄。

关键词: 紧急避险  胁迫  共同犯罪  胁从犯  中国式刑法学研究思维

作者简介 谢望原,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个罪研究·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