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科学节目如何破局综艺市场?在“科普”上下功夫,在“赛制”上动刀子!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17 00:28

正文

“去年一年,我们共同感受了国家科技进步的速度,许多科技成果让我们感到震撼。国产航母如蛟龙入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鲲鹏展翅。更有人说,中国人在去年开了天眼,我们的500米直径射电望远镜,打开了向宇宙的窗口,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强大动力。”


这是主持人撒贝宁在《加油!向未来》第二季第一集亮相时磅礴大气的开篇词。他向观众展示了《加油!向未来》作为科普类综艺节目所呈现出来,与其他电视综艺所不同的高水准、大格局。



借用“为什么”悬念

打造对抗性科学新玩法

 

科学常常因为它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与“不好玩”,“没意思”划上等号。


航母、卫星、望远镜……这些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最新科研成果,观众只是在新闻联播中听到,没有办法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联系在一起。


如何让科普走进生活,如何在科学讲解的时候保持悬念,让每一个观众体会到科学参与的乐趣,是当下科普类节目需要攻克的难关。


许多科普类节目借用时下综艺流行的明星嘉宾策略,《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就邀请了包括TFBOYS在内的学生群体偶像来吸引适龄观众关注科学。



但《加油!向未来》第二季第一集播出时,节目的整个对抗形式都做出了大胆改变,明星不再作为答题人参与节目,而是深度参与科学实验的实景验证中


而答题人变为由普通人组成的两个阵营:18岁以上的加油队,及18岁以下的未来队,对科学实验进行不断的猜测和证实。


两队的年龄差将这种对抗性烘托到最高点,是“姜还是老的辣”?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经验推测有用,还是大胆猜测成真?这成了电视机前每个人都能带入自我的一种猜想,也是吸引全家集体坐下看科普节目的手段。



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王宁解释这次在赛制上动刀子:“我们今年每周日晚的节目想打造的口号叫‘央视科普之夜’,在这一晚上我们希望大家一起聚到电视机前,并且来猜测实验结果,让观看节目成为家庭中不同年龄家庭成员间之间的对决,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王宁认为,科普节目的价值支点应该落回到科学本身,一种由好奇心引发的实验态度,而不是看明星在那里表演做实验。


所以,“为什么”三个字所创造的悬念和全体讨论,成为了《加油!向未来》节目努力为观众营造的科学氛围。


传统的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说过:“是创造性,而不是其他,让个体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为此,节目组特地请来《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叶永烈。节目播出前,就利用全媒体渠道面向全国广大学生征集全新“十万个为什么”,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问题将在节目中呈现并给出最科学的解答。


与名人效应相比,观众被节目激发的好奇心和个体创造力才是《加油!向未来》这样的科普节目最终希望做到的价值传递。



最权威的科学家,

说最细节的家长里短

 

《加油!向未来》制片人王雪纯,早在节目第一季时就指出要“将科学原理从教条中解放出来,还原成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季节目组也的确打造出了一个科学与生活的“反差萌”——用权威的科研工作者,讲解科学可能出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高大上”的科学理论“接地气”,这个备受欢迎的环节设计在第二季节目也被保留下来,话题预置及权威科学家的配备,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反差萌”。


国内一流的科研科普专家成为了《加油!向未来》第二季的“全明星阵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老师,精通物理学的同时也兼顾其他学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老师,是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主要专家,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921二期有效载荷空间天文分系统负责人。


这个阵容,在科学界都算是顶尖的华丽配置。除此之外,节目组携手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余家国家级专业科学机构开发实验,带来最专业的科普团队。



将如此大牌的科研科普专家和专业的科普团队引进一档科普综艺节目里,并不是大材小用,而是为了搭建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第二季节目中,每集90分钟里,有75分钟都是精彩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很多来自生活,比如研究智能机器人是否可以克服脸盲,识别宠物?或是关于声音震碎玻璃的传闻……


但助力这些实验的都是中国最顶尖的科研人才,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余家国家级专业科学机构合作开发,将把科研成果从高高在上的数字报告,带回生活成果造福于民。


如果说科技创新相当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同样是决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就是在“尖兵”与基础间取得了有机的联系,权威却不枯燥,专业而有趣。


节目在自我挑战的同时,翻开综艺行业的内容领域的新一页,也为拓宽电视媒体维度进行了有力的尝试。


正如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王宁所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实验可以让观众增加成就感,甚至激起观众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民族自豪感。”

 

以创造力破局

全年龄段观众称赞

 

在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舞台上,角色体验类真人秀和喜剧表演类节目占据比重很大,以明星的体验生活作为主打吸引观众。


出于市场风险的考虑,电视台普遍不敢创新或不愿创新,寄托于从海外购买业已通过市场验证的成熟模式,通过周期性运作拼资金、拼版权、拼明星、拼速度、拼营销,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各种“冒险”“花样”“冲突”“恋爱”大同小异。


不得不说,这种看似成熟实则缺少原创精神的竞争,尽管能控制试错成本,却也同时压制了团队的创造力,并透支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这样收视率大战中,电视综艺如何破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加油!向未来》的出现,如一股清流,树立起了电视综艺的创新标杆。这些节目,在立足于自身的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开辟出创新的发展道路。


不盲目追求明星、搞笑感和所谓的争议焦点,而是在导向、审美、品质、公信力和寓教于乐上做文章,发挥其他类型节目不可替代的亲民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普及和价值引导。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几乎同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热度犹在、科幻小说《三体》的红火、好莱坞科幻大片每逢上映都火爆一时。这一切似乎发出信号,国人正在重燃科学兴趣……


可以说,不仅是综艺中需要趣味科普类节目的加入,也是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科学精神,走进人们的生活。恰逢其会,央视推出了《加油!向未来》第一季。


在此之前,科普类节目一直是电视屏幕上的短板,更是综艺节目里的短板。但《加油!向未来》节目一经播出,就取得不俗反响。


不仅获得2016年度创新创优节目奖、中国科教影视最高奖中国龙奖之金奖、上星频道最具创新影响力节目等殊荣,也在大众视野内引发强烈讨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表扬,六上《新闻联播》,参与节目摇一摇互动的人数累计超过2000万,主流媒体发稿覆盖6亿人次,节目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19.1亿,迄今已经19.2亿。



央视综合频道总监王晓真说:“综合频道是宣传的主阵地,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精神追求。央视综合频道制作这样一档科普节目,也体现了央视积极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实践、努力和举措。”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极大丰富,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电视观众对通过综艺节目的审美品位和娱乐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档节目如果不能从情感、智力、社会关系或生活场景上与用户发生交流和连接,就很难进入观众的视野。


大量重复和雷同的电视综艺节目,就是因为无法匹配受众群体,造成严重的产品过剩、资源浪费。


而在平衡主流价值和受众偏好这点上,央视无疑是弄潮者。诚如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所言:“央视综合频道节目的成功都是主流价值的成功,我们一直在进行原创节目的创新,有挑战自我的《挑战不可能》,有文化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有展示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欢乐中国人》,有讲述中国故事的《出彩中国人》。《加油!向未来》是面向未来的节目,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普通家庭,一起《加油!向未来》。”


也因此,《加油!向未来》等一系列题材新颖、态度严肃又能够提供观众观赏娱乐感的科普类节目,可以从综艺的繁荣中破局而出,以创新力和创造力独树一帜,获得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喜爱。



“《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将在‘科普’和‘节目制作’上继续下功夫。”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这样解释节目制作方的自我挑战:“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塑造科学人物、讲述科学故事这几个方面努力提升,展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前沿科技,突出近年来我国尖端科技成果及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发展现状。”


“《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在科学实验的规模上,科学实验道具的复杂程度上,在科学实验的类型等维度上,到目前为止它都可称得上是世界最大型的科普节目。”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多领域已经世界领先,我们的大型科普节目制作水准理应跻身世界电视工业的前列,因此我们力争成为在世界领域内电视科普类节目工业化标准的制定者。”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